人的生命最终都会以死亡的形式结束,概莫能外。但以什么样的状态来度过此生,却各不相同。
今天读了李开复先生写的书【向死而生】,他用最真诚的语言,讲述了他对抗癌症的经历,以及对待生命的感悟。
在此之前,并不了解李开复先生,只记得有一段时间在新浪微博上经常看到他,后来也是在新闻上得知他患了癌症。直到今天读了他的【向死而生】,让人的感受到了他的真实存在。当一个人和「死神」擦肩,看待生命的心态就不一样了。
【向死而生】封面
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学会感恩疾病之后,我就不再质问「为什么是我?」当心中那种随着强烈的自我意识而来的抗拒之心渐渐软化,我反而开始自问「为什么不是我?」我发现,癌症面前,人人平等;而我,褪去了过去所有的光环、头衔,不过就是一个肉眼凡胎的普通人。
事物发展都有两面性,一方面用力过猛,另一方面就会损失过大。对生命的敬畏,就像爱护自然一样,有为有不为,知足知不足,当有了「为什么不是我?」的心态时,生命就开朗了很多。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最好的教科书,但我们却经常忘记对照学习。记得在杂志里经常看到这样的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个富翁家财万贯,却整天闷闷不乐。一天,他遇到一个农夫,问道:「我这么富有,为什么没有快乐呢?」农夫放下背后的柴草,擦着汗说:「放下就是快乐! 」富翁开悟后,他将珠宝钱财接济穷人,善行滋润了心灵,也尝到了快乐的滋味。
之前读这样的故事,觉得肯定编辑自己编出来的,现实世界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今天回忆起来,觉得这个富翁,与李开复先生很像(这里绝对没有诋毁他的意思)。我想说,这个富翁也许是真实存在的,他可能存在于100年前的某段时间,也是当时人们的「偶像」,他真实面临过这样的问题,只是没有记录下来。现如今,科技高度发达,人类的情感可以全面记录下来,当人们看到李开复先生时,认识到金钱名利并不让人快乐的时候,又再次觉悟到,古人的智慧是多么的珍贵,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
李开复先生在【向死而生】这样写道:「这段意外之旅还让我看到自己过往的盲点,我所追求的「做最好的自己、世界因你不同」,本质上并没有错,但是多年来,名利的浮涨让我不知不觉间偏离了轴心,以致迷眩其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不自知。」
【向死而生】插图
不得不说,李开复先生是非常真诚的。他放下了所有的骄傲,勇于把自己建立起来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部打碎,站在碎片上重塑一个自我。 病魔并没有把他打败,而是让他重生了。在修过「死亡学分」后,人生达到了另一个境界。
前两天,作家陈行甲做客「与辉同行」,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他是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他的反腐视频在网上很火,但他也曾得过抑郁症。在仕途如日中天的时候,他选择辞职,去做了公益和写作 ,让人十非不解。现在,看到他在直播间的神态,再对比他在巴东时的神态,我想他也达到了另一个境界。
李开复、陈行甲,都是行业的翘楚,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个人,是站在时代大潮前面的人。但他们也曾经那么的痛苦。我个人认为,痛苦就在于他们都太优秀了,太与众不同了 。欲戴王冠,必受其重。他们也许忘了,这个世界完美只是偶然,不完美才是常态 。最后的「解药」,就是与世界握手言和,不改变世界,不做完美的自己 ,而是融入生生不息且不完美世界中。
生活就像一个泥潭,谁都无法避免踩上一脚。 然而蜻蜓点水还不行,唯有奋不顾身,深陷其中,才能读懂芸芸众生,才能了解人间疾苦。
世人之痛苦,无不陷于「名利」二字。而名利,又以「有用」和「无用」来区分,有用爱之,无用弃之 。「钱名权」的普世价值之下,人的思想和行为已经发生变形,忘记了人的自然形态,而活在欲望之中。
平凡的人忘记了自己的宝贵,反而懊恼自己的「无用」,为了能达成「有用」,使出浑身解数,有了还钱还想要更多,当了官还想当更大,在循环往复的徘徊中疲惫不堪。
先贤的智慧是无穷的。庄子和弟子们在路边看到一棵大树。庄子问伐木人,为什么这棵树无人砍伐呢?对方说,这是一种无用的木材,所以才能够长那么大。庄子深受启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无用之用,恰为大用 。
周国平说过:「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如果凡事都追求「有用」,那也就不会有「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李白,不会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陶渊明,不会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情」的苏轼,如果缺少这样的文化,中国人的思想境界就低了几个层次。
无用也是无价。所以,请珍惜无用之欢乐吧!因为无用,可能没有钱,但拥有时间;因为无用,可能没有权,但拥有自由;因为无用,可能没有名,但拥有健康。
向死而生,无用可贵。无用之人,与山水为邻,与诗书交友,与草木谈心,静观万物,静观己身,这样的生活才最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