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炎黄时评76:「读书之道」与「筑墙之法」

2024-06-30文化

读书之道,道在哪里?

筑墙之法,是何方法?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其古城墙是我国古代筑墙护城池的比较成熟的典范和代表。最典型的是明代城墙,非常成熟、总体合拢闭环。600多年过去,依然能看出其坚固耐久。若不是后世的人为破坏或者是为了某种需要而毁坏,笔者相信,作为为夯土建筑的遗址,历经几百年、再经历千年岁月侵蚀肆虐,依然屹立不倒。

今天我们在城墙下,依然能清晰地看到墙基、城墙、门头、烽燧等轮廓,坚固程度令人惊叹。特别是石头城公园遗址那一段,站在「鬼脸照镜子」湖边向上望,那坚挺的墙壁映入眼帘,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垒墙、筑城之功。松软的地基经过层层夯打,层层结实,一块块泥土烧制的黑墙砖层层加筑,层层垒高,终于建成历六百年而不倒的、呈现如今市民和游人眼中的古城墙,笔者坚信,如果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再过600年甚至更久,都会永远屹立在金陵老城的周围,成为永远璀璨的城市明珠。

万丈高楼平地起。这种注重选土、注重地基、注重夯实、层层加筑、层层垒高的做法,对我们的读书学习同样也很有启发。

万丈高墙是垒的,不是吹的,学富五车是学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万丈高墙靠的是一天一块砖头的绵绵用力,学富五车靠的是一天一篇的知识积累。读书需要温习,需要反复。这就如同垒造一堵墙,须先打好一层,停下来等干燥了结实了,再打下一层,如此层层加筑,方成万丈高墙。而每次读书,也是大脑对书本知识进行的一系列分析、辨别、吸收,甚至「反刍」,而后变成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如此理解了,吸收了,再开始下一步骤的读书学习。如此循序渐进,自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譬如,做墙砖自然要选土,这就如同选书。打地基、夯土墙,需要挖深地基,反复夯打。就如同读书时需要先易后难,反复学习温习,「书读百遍」「熟读成诵」。而墙砖与墙砖之间的「米油」掺杂芦苇花絮和罗布麻等物,用以粘接砂石使其坚固,则如同读书要要注重系统性融合性,举一反三。而用竹片、松枝做「墙筋」以增强整体性,同理选书也当如此学以致用,连贯起来。总之,筑墙需要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

层层垒筑有如升华。有经验的建筑工匠都明白,夯土墙是有规律可循的,讲究「先轻后紧再给力」,夯实一层再进行下一层,在层层递进中实现坚实可靠的效果。读书的道理亦如此。书籍不光是知识的载体,也蕴藏着深邃的思想和精神价值。要消化所读之书,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勤于思考、仔细咀嚼。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可以先读「厚」读「杂」,文史经哲、理工农医、诗词歌赋,都可以赏读品咂,在浩如烟海中感受书香;再读「薄」读「精」,围绕一个领域专攻精研,达到厚积薄发、博观约取的目的。这样既积淀了厚实的「墙基」,也在融会贯通中提炼出有用的知识精华。

虚土夯实有如苦读。「夯」字一分为二、从「大」到「力」一眼就能看出是劳作时需要出大气力、下苦功夫。将虚土夯实的过程十分艰苦,需要8到10个人密切配合,只凭人力将一堵堵墙打起来。正因为选好料、付出了艰辛,才有了「秦筑长城比铁牢,著戎不敢过临洮」的赞誉。读书是精神和灵魂艰苦跋涉的过程,古人有「韦编三绝」「悬梁刺股」「袁莹映雪」等刻苦读书的故事,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万丈高楼平地起。「筑墙之法」犹如「读书之道」,选好书、下苦功、学思用,紧密结合,一点一滴积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总结提炼,相信定能从读书中汲取力量,让书香涵养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根华写于2024年6月27日,作者系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东部战区原创作室吴国平、中国刑警学院董杰、南京大学刘源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