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敬天、敬地、敬神明

2024-06-11文化

古人讲要敬天地、畏鬼神。天地者就是我们生存的环境,鬼神者就是促进事物发生发展的潜在力量,佛教称之为护法神。

敬天地、畏鬼神▲

「五月里正端阳,采艾蒿插在房,屈原投汨罗江,吃糉子饮雄黄。」

昨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民间认为,蛇、蠍、蜈蚣、蜘蛛、蟾蜍这五种厉害的毒虫都在五月五日午时开始孳生,因此端午也叫「五毒日」。在国内,人们会在屋角和阴暗处洒石灰,燃药烟,或者采艾草悬于门上,来灭「五毒」邪气。

蛇、蠍、蜈蚣、蜘蛛、蟾蜍为五毒▲

以前五月称「恶月」,从俗语「五月盖房,令人头秃」,五月里盖房头发会变秃……可见旧时人们对五月有多忌讳。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月五日更是「毒日」,由于月、日重单(都是单数)。【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

秦砖汉瓦▲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东汉思想家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还硬是把生日改为了十月十日。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喝雄黄酒以避疫▲

文学作品中也可见五月五日的禁忌。

记得少时读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里有一篇【陈可常端阳仙化】,讲五月五日午时出生的秀才陈可常三举不第,算命人说他无官星,陈可常在五月五日剃度为僧,后又无端被牵扯风流冤案,慨然于端阳午时坐化,留下一首【辞世颂】「生时重午,为僧重午,得罪重午,死时重午」。

不止五月五,一月一、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这样的重单日都曾被当作凶日、恶日、毒日。在这些日子里,人们设立节日避凶求吉,春节团聚、芳郊踏青、龙舟竞渡、穿针乞巧、登高赏菊,逐渐形成了元旦、上巳、端午、七夕、重阳五个节日。

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

鬼神的崇奉暨几千年的鬼神文化从没没落过,表现人们「人鬼殊同」的思想。

当美好意愿得不到实现时,鬼神成为一种信仰和寄托,不管如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和接纳这种不能忽视的现象!

「傩」(古代在腊月举行的 一种驱疫逐鬼的仪式,是原始巫舞之 一。后演变为 一种舞蹈形式。 )是最早有关鬼活动的祭祀活动。由于鬼是人们臆想出来的东西,所以它出现之初,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神秘色彩。傩,出现得很早,从汉文化看,大约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其实质是一种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进行时要设傩坛,舞者头戴面具,手执干戚等兵器,并不时发出阵阵喝声,表现驱鬼捉魔的内容。

我国最早的傩舞是古代的「方相氏舞」,表演者戴一种叫「黄金四月」的面具,在巫师的指挥下,用一系列捉鬼逐灾的舞蹈语汇,表现驱邪恶、保吉祥的思想内容。傩戏这种古老的艺术,虽已日渐式微,但至今在民间仍广为流传。例如在湖南的郴州的「跳土地」,就是这种古老傩戏的演变和沿袭。

傩舞是古代的「方相氏舞」▲

过去成都有一种「鬼饮食」,是椒盐粽子。

放在炭火上烤,烤出了腊肉之油,油浸于粽,火候恰到好处,喷发出微带焦香引人食欲的奇妙佳境的味道。在打二更时(相当于晚上10点钟)开始出现于街头巷尾,夜深了还在卖,有的一直要卖到第二天早上黎明前。这里所说的「鬼」,指的是在夜深出现,指的是时间。

椒盐粽子▲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一种食物,本身绰号就叫「鬼食」。

读史书,汉高祖刘邦之孙 淮南王刘安在家炼丹不成,胸中烦闷,外出散心之时,见到八位老人鹤发童颜,健步如飞。细问方知,食吃「鬼食」所致。它通身洁白如玉,弹性十足、口感细腻,营养价值非常高,这种「鬼食」就叫豆腐。为什么把豆腐叫鬼食呢?因为豆子榨出豆浆后,把豆渣拿出来称,却并不比原来用的豆子重量轻,所以古代人怀疑豆腐食豆子魂魄化成,故称为「鬼食」。

古代人怀疑豆腐食豆子魂魄化成,故称为「鬼食」。

华夏的戏剧对鬼情有独钟,所以鬼魂与中国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试看,传统戏曲在生成、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何时没有鬼影相伴。大量的描写鬼神的作品,其主要内容表现人鬼相恋,与世抗争,因果报应和人神相遇,鬼魂诉冤、索命的至死不屈的顽强抗争精神。

人鬼相恋,与世抗争,因果报应和人神相遇▲

古代是崇信鬼神的。古人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灵魂不灭于是产生了鬼的概念。

这些习俗,流传至今,源远流长,传承了几千年的鬼神文化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间侧面的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内涵,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种精神面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许多神秘的力量和功能进行了组合和解释。自古以来,鬼神信仰就特别体现在丧葬中,其中最典型的是殉道、嫁死人等古老习俗。同时,人们对鬼神文化的认知也是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发展和传承的动力。

鬼神信仰就特别体现在丧葬中▲

所谓阴阳鬼神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概念,它也是一切事物的内在对立和依赖,如昼夜、刚柔、男女、升降、生死。

当它被用作名词和鬼神的组合时,它的概念就是,人死如鬼,又称「归来」,意为归宿。一个人死了,但关于他的一切信息并没有完全消失,比如他留下的言语和作品,他死前行为的影响,人们对他的印象以及喜欢、不喜欢、害怕等情绪。不管他是被欣赏还是被误解,被怀念还是被憎恨,这个人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他留下了所有的信息,活着的人也能感觉到,「鬼魂」因为感应而诞生。鬼是活人对死人的心理反应,他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一些未知事物的敬畏和向往。

人死如鬼,又称「归来」▲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

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修为好、心地清净▲

天地之间除了有人之外,还有肉眼看不见的存在。

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到,修为好、心地清净、性情善良的人,头顶有灵光熠熠生辉,甚至高达几丈直冲云霄;而作恶多端的人头顶灵光全无,甚至有一团黑气;对前者,大家都仰慕恭敬;对后者,众人都会鄙视。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称,静下心来启动智慧,对善恶都会有所感知,这种「内在觉知」,亦可称之为「神明」。「命由我做,福自己求」,「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福祸与他人无关,只由「我」决定。

举头三尺,决有神明▲

翻阅清代叶玉屏【六事箴言】一书,内有一条箴言:「只是一个‘敬`字好,方无事时敬于自持,及应事时敬于事,读书时敬于读书,自然该贯。」

把他这条箴言翻成白话,意思是,这个「敬」字很好,当无事时慎于自我克制,保持操守,到碰到事情时,严肃认真地对待,就能把事情处理好。读书时能严肃认真地读书,书的内容也就能全部通晓。

敬天、敬地、敬神明▲

一个「敬」字贯穿了人生的方方面面,凡事注重了一个「敬」字,就能取得做人做事的成功。

【 日出入 】

汉代▪无名氏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 。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
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何?
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