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是不是「向外求」?就看有没有这两种「显著特征」

2024-02-05文化

所谓向外求,即以外在的存在,作为自身的参照。也就是,以外在的标准为标准,以他人之法为己之法,看似是勤奋求索,实则不过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

以佛家的话讲,就是不明诸相非相,世无定法。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即缺乏自我建构的底层能力,因而不断陷入到被他人建构的窘境。而一旦个体陷入到被他人建构的境地,也就意味着,这个个体丧失了自觉力。

所谓自觉力,就是对自我的感知和觉知,是一种向内建构的慧力。自觉力一旦丧失,那么,个体将与自信力绝缘。没有了自信力,那么,更无法与「自性」达成可能的链接。

因此,我们总说,一个人要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个体,就必须从「向外求」转向「向内求」。

于是,所谓的修行,也不过是在与外在世界的磕磕碰碰中,自觉。自觉,而后自察。自察,而后自建。自建,而后修正。修正,而后成自性。

01

向外求的人,必以世法为定法。

即看到别人哪个方法,好像可行,就以为这个方法就对自己也会有用。于是,到处跟人学方法,学得多了,最后发现不知该用哪个方法了。这是典型的「向外求」。

之所以说向外求的人,多以世法为定法,是因为他们不知法之为法,讲求的都是一个因缘和合。也就是,任何一种方法,并不是这个方法有多好,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一起作用,才生成这个方法,并使得这个方法有效。

一如孔子在【易经系辞传】中所言,时位不对,一切就都不对了。因此,所谓的方法,不过是时位合宜的结果。但是,对向外求的人而言,一时的方法,却成为了某种金科玉律。

这就像某些标准,当时制定的时候,是合宜的,是基于当时的时位限制。但是,随着世易时移,那时的标准,早就成为了桎梏。还在死守桎梏,只能说,这个个体不过是那个标准的产物。

又比如,看到人家用什么方法赚了点钱,也不问肌理,也没看实际成效,就如获至宝,要去复制黏贴。这种就是典型的「向外求」,这年头特别多,当然,绝大部分都灰头土脸收场。

为什么?

因为,自己没有搞清楚逻辑,就更不会知道这个逻辑适不适合自己。

02

向外求的人,必陷入到虚假的关系之中。

因为向外求,因此,会特别在意外界的评价机制、约定俗成、等级标准,也就是说,个体会被深刻地捆绑在这些外界运行机制之中。最终,成为被机制捕获的某个符号,或者,某种要素。

一旦个体被外界运行机制所捆绑,那么,个体就不得不进入到外界运行机制所设计的路径系统中。在这些路径系统中,不管个体是全面沦陷其中,还是半梦半醒,还是始终清醒,对于个体而言,就进入到了一种被设计的关系之中。

全面沦陷的,往往是拿到了路径系统的好处,而又缺乏自我建构能力的个体。

半梦半醒的,大多是成了既得利益群体,却仍然有着某种程度的自觉力,但是,前者往往打败了后者。大多数时候,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才会感到些许疲倦感。

而始终清醒的,不管有没有获得好处,都必然是痛苦的,在「自建」和「他建」中,做困兽斗。

因此,我们一直以来所说的「随波逐流」,实际上指的是个体在预设的路径系统中浮沉。这种浮沉,是根据个体与系统的匹配程度变化而生成的。匹配度越高,站在浪尖上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就一定会被一个浪打翻下来。

于是,随波逐流,并不是一种关于人生沧桑的描述,而是一种系统路径建构个体的秩序结果。

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而「向外求」的个体,永远在用感性的方式,出卖自己的理性。

因此,对于完全沦陷其中的个体而言,就成为了一种被定义的符号。而半梦半醒的个体,就陷入到虚假关系的痛苦摇摆之中。至于完全清醒的个体,则在被系统路径抛弃和进化到半梦半醒之间,茕茕孑立。

孤独的人,永远都是那些发现了虚假关系的人。

03

个体,从社会学的角度讲,是因关系的存在,而成其为个体。而关系,有外在关系和内在关系之分。

侧重外在关系的建构,个体就容易滑入「向外求」的路径系统。

因为,外在关系,本质上是依赖于传统,依赖于秩序建构的需求,依赖于当时生存性资源的分配结构等,而形成的一系列逻辑缜密的路径设计。基于此,在路径系统中的个体,就会按照这些要素,进行某种轨迹的预设。也就是说,个体在整个轨迹中,与外界发生的关系,实际上都是被预设的。

而侧重内在关系的建构,实际上就是个体进入到道家的天人合一的路径之中,即看清外界关系的同时,建构起自身的逻辑体系,并通过不断的修正,而达到自我整体的建构。

也即,完成从「自信」,到「自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