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一瓦一厝藏故事 古街古城焕新机

2024-09-29文化

根据「修旧如故、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按清代广济楼原风貌修复的潮州广济楼。陈锦煌 摄

甘泉洗茶、提壶高冲、壶盖刮沫……一系列繁复的冲泡工艺后,清悠的茶香四溢。在一个寻常的工作日上午,馆长方云帆照例来到潮府工夫茶文化博物馆,为来客泡上一壶工夫茶。

伴随着悠扬的古筝声,一场品茶活动在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内悄然上演。

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潮州古城,至今仍居住着约5万户居民。一座文物建筑旁,可能就是当地的小学、图书馆。原住民的存在,让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古城内延续,也让这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咖啡店、文创店等现代店铺,与有着上百年乃至上千年历史的古建筑相映成趣,编织出一幅古今交融的生动画卷。

在南粤大地,还有许许多多古城、古村落、历史街区。以「绣花」功夫推进微改造、微更新,一条条老街、一座座古城古村「活」起来,焕发生机,成为年轻人竞相奔赴的文旅打卡地。

精心呵护▶▷

废旧古宅变身博物馆

从潮州古城主路拐入一旁的宰辅巷,一座环境清幽、外观古朴的潮府工夫茶文化博物馆映入眼帘。每天早上9时,馆长方云帆会准时来到这里,泡上一壶好茶,等待参观者的到来。

博物馆正门处,刻有「陈氏宗祠」4个字的门匾透露着这座建筑的前身。很难想象,眼前这座古香古色的博物馆,在几年前还是缺梁少柱、屋顶坍塌、杂草丛生的状态。

2017年,方云帆与朋友合资盘下这块地,想要打造一个工夫茶主题博物馆。为了保留老房子的历史气息,他翻阅文献资料,遍寻老匠人,按照潮州传统祠堂的样貌,以「绣花」功夫进行修复。

门口的石雕被水泥覆盖,他找匠人用铁锤一点一点剔除,让精美的图案重见天日。为了找到同时期的木雕,他不惜从收藏家手中购入。光是搜罗缺失的旧构件,就花了三四个月。

经过15个月的悉心修复,废旧的老宅修整一新,成了一个拥有文物展厅、阅览室、体验亭等空间的主题博物馆。旧时的嵌瓷、壁画被精心复原,400余件与茶相关的藏品一一陈列。

自2018年开馆以来,该馆已举办数百场工夫茶研学课程,接待世界各地的游客多达5万人次,今年更获评「广东省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间」。最近,方云帆还在筹备夜间开放,推出「古宅品茶」等活动,让公众更好地体验潮州工夫茶文化。

像方云帆这样投入古城复兴的人,还有很多。随着文旅热潮的到来,古城的文化价值日益凸显,也让民间看到其商业潜力。

记者了解到,潮州政府鼓励产权单位或居民按照保护规划要求自行修缮房屋,这激发了民间的主观能动性。「沉睡」的古民居,变成大大小小的民宿、餐饮、文创等空间,不仅为游客带来更完善的配套设施、更丰富的旅游体验,也为古城注入了新的活力。

巧手匠心▶▷

「绣」出古城文脉肌理

「我数过,有70多种。」「00后」木工刘应策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工具包。每把工具长短、大小不一,他记得每一把的用途。

两年前,他拜师七旬高龄的潮州木结构技艺非遗传承人肖楚明,成为古建筑修复队伍的年轻一员。刘应策是阳江人,因为痴迷古建筑,在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潮州,甘做一名与木头为伴的匠人。

潮州传统建筑木结构技艺已有上千年历史。年轻人的加入,让这门古老的技艺更好地传承,也有了新的表达方式。

去年,刘应策参与了古城内一处老房子修缮为酒店的工程。木结构在这所现代酒店发挥了独特价值,古老的榫卯工艺与现代客房设计互相融合。一处设计雅致的凉亭上方,刘应策的一件传统木雕作品则被巧妙地安置。

在潮州古城,还有许多致力于古建筑修复的匠人团队。他们以巧手匠心,「绣」出古城文脉肌理。

历时3年,经过由表及里的深层修缮,始建于民国的廖厝祠于近日重现历史风采。步入祠堂,随处可见精美的潮州木雕、石雕、灰塑和彩画等民间工艺。

站在恢宏的祠堂大门口,施工方相关负责人卢树生还记得无数个反复求证、头脑风暴的时刻。

由于年久失修,廖厝祠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残损,部分木构件开裂严重。为了保护屋脊的完整性及脊上木雕等工艺,施工方集思广益,采用了「托脊换构件」的做法。「把整个屋脊包住、垂吊起来,小心翼翼更换损坏的旧梁或桁条,再把屋脊放下来。」谈起修缮过程,卢树生记忆犹新。

2018年,潮州推动「百家修百厝」工程,以「绣花」功夫推进古城保育修缮。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至今已完成铁巷陈宅、李厝祠、廖厝祠、双忠宫、真武宫等10项工程。与此同时,城隍庙民俗馆、百花台民俗文化公园等项目也在加快推进,未来将有更多文物保育成果惠及民众。

年轻人扎根▶▷

留住乡愁延续记忆

漫步古城,潮州人千年流转的生活记忆扑面而来。一宅一厝,一物一景,仔细打量,都能感受到流淌出来的乡愁与记忆。

2019年,「90后」张哲瀚辞掉了广州的互联网行业工作,返乡接手了由母亲祝书琴开设的潮绣名店。「继承家业」的路并不是外人想象的全是美好,慢节奏、高人工的传统非遗生产方式与现代消费市场的不匹配,曾给张哲瀚带来许多困扰。

转型迫在眉睫。在张哲瀚的坚持下,公司尝试向年轻人的消费习惯靠拢,将抽纱绣、绒绣等技法应用到包包、耳环、围巾等日用品上,同时推出一系列小而美的文创。

「用文创引流,再让年轻人关注到店里的潮绣艺术品。」这是张哲瀚的新思路。借助古城主街的优越地理位置,他在店铺门口布置了一个时尚的非遗文创集市,时常能引来游客驻足。今年暑假,店铺的文创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50%,成功吸引了一大批消费者。

「与其说是商店,不如说是博物馆,逛店体验犹如看展,别有洞天。」在潮绣世家非遗文创店的线上平台,有顾客这样留言。

如今,潮州古城内已「生长」出65个非遗展览馆、10个大师工作室、30家「博物馆之城」系列馆以及30多家茶馆茶舍。打铜、凿木、捏泥、绣花的手工匠人身影随处可见。每逢传统节日,天南海北的年轻人蜂拥而至,各类「潮」式非遗民俗活动、文创集市火热升腾,无不续写古城新的故事。

放眼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广东有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4个历史文化名镇、67个历史文化名村、421个传统村落、110处历史文化街区、4421处历史建筑。

微改造的「绣花」功夫、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不仅让老街区变为人潮如织的文旅打卡地,也在烟火气中留住了城市的文化根脉。

向新者说

坚持原状修复

「主客共享」

推动活态传承

「自1986年被国家列为历史文化名城后,潮州就一直秉承严格的保护规划主调和底线,加强对古城文化遗产的保护。」潮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古城保护与发展工作科科长陈夏阳介绍。

陈夏阳介绍,从1992年起,潮州古城区一直坚持原状修复的管控原则,避免让房地产开发项目进入古城,古城内的建设行为均按规划要求严格管控。正是从源头上对古城区建设活动的增量进行严格管理,同时注重市政设施优化和文化景观氛围的营造,才让潮州古城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战略规划上得到破解。

「修缮过程也尽可能遵循原有的古城肌理,从历史线索中找寻文脉根源,尽量不对古城面貌做大的改变。」在陈夏阳看来,正是这份坚守,换来了古城历久弥新的本味。

他特别提到,在潮州古城的保护规划过程中,潮州最大的经验是坚持保留一定量的居民。此举不仅让古城充满生活气息,避免过度商业化、景区化,也让文物和历史文化街区有更强的可参与度和吸引力。

「社区」与「景区」景观兼具的潮州古城,正构筑出一幅「主客共享」的美好城市图景。活跃于其间的居民与游客,不仅是活态传承的参与者,也共同塑造着古城的未来。

徐子茗 陈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