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苏轼最悲凉的诗

2024-06-28文化

东 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这首诗写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诗人到黄州已三年多了。名义上是任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实际上是名副其实的戴罪流放!

仁宗嘉祐二年,苏轼才二十一岁,到京都去考进士,正碰上考官欧阳修有心提倡古文,挽救当时文坛浮华不切实的流弊,他读到了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十分惊讶,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作品,本来想取第一名的,考虑很久,终于取了第二,复以苏轼的【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皇帝亲自口试)中了乙科。

治平五年之后,苏轼曾先后调到密州(现山东诸城市)、徐州(现江苏徐州市)、湖州(现浙江湖州市),因为他才气纵横,又有爱国爱民的抱负,时常写文章批评朝廷的政治措施,尤其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新政表示不满。

熙宁二年,他写了一篇几千字的【上神宗皇帝书】,对新政抨击得很厉害,王安石读了,气得不得了。熙宁四年,他被调到杭州做知州。元丰二年,御史何正臣、李定、舒亶,因为原来跟他有点嫌隙,又想讨好王安石,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不久苏轼便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元丰三年,他被贬到黄州(现湖北黄冈市),生活困苦,衣食不足,住的地方也成问题,只好借住在一座庙里,但是没有薪水,一家如何生活? 幸得好朋友马正卿帮助,在一个叫「东坡」的地方申请了一大块抛荒的营地。因为荒废日久,遍地是荆棘瓦砾。苏轼在这块土地上,亲自垦荒播种,拿诗人自己的话来说:「垦辟之劳,精力殆尽。」(【东坡八首·小序】)为了全家人免除冻馁的威胁,诗人不得不用全部心血来经营这块荒废的土地。

诗人还筑了一座居室,命名为「东坡雪堂」,虽然简陋不堪,毕竟可以遮风避雨,全家人总算有了安顿形骸的栖息地。诗人还自号为「东坡居士」。可见,他对「东坡」倾注了多么深厚的感情。

如果说「乌台诗案」使诗人陷进漫漫的人生黑夜,如今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也算看到了黎明的希望。除了每天挑水种菜以外,有空就遨游附近的山水,喝点儿酒,赏花听鸟,或写些诗词文章酬答各地的朋友,生活倒也苦中有乐。许多杰作都是这一个时期写成的,像【安国寺寻春诗】【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词】【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第一句: 笑傲坎坷的人生之歌,一场大雨过后,天幕上,湛蓝如洗; 原野上,洁净无尘; 连月光也显得格外明亮。诗人挑出一个「清」字来形容月光朗照下的「东坡」,真给人以玉宇通明、表里澄澈的快感。尽管历经现实生活的万劫干磨,今夜清明的月色总算可以荡涤尘嚣,忘怀世俗,诗人真的得到解脱了。

第二句: 白天,艳阳高照,红尘滚滚,不正是名与利最好的猎逐场么? 那些「市人」们可以争名于朝,可以逐利于市; 可以煞费心机去斤斤计较,可以不顾疲劳去遑遑奔走……白天还是让给他们忙去吧。只有到了晚上,「市人」们也累了,也该歇歇了,像诗人这些被逐出名利圈外的「野人」们正可以出来走走,披明月而浴清风,阅山林而赏泉石,掇野花的幽芳,听山溪的吟唱……没有尘俗的纠缠,没有身外的牵挂,无拘无检,信步由之,尽情享受大自然慷慨的赐予。读这一句,不也可以体悟到诗人一种怡然自得么?

在这里,处处是突露的石块,坎坷的坡头,那些习惯于繁华金粉,箫管笙歌,醉醇醴而饫肥鲜的大人先生们,谁不是避之而唯恐不及,诗人却为什么如此热爱这块荒地呢?

后二句: 请你不要嫌弃它吧,因为无论石块怎样荦确突露,道路如何凹凸坎坷,只要你用强劲的手杖稳稳地支住它,那「铿然」一声脆响,不是荡漾出跨过坎坷的喜悦么? 如果不从艰难中奋斗,何从收获胜利的欢欣 ? 没有「荦确坡头路」,又怎能聆听「铿然曳杖声」呢? 细细地品味「莫嫌」与「自爱」,难道不可以透视出诗人不畏艰难险阻的坦荡襟怀和敢于履险如夷的精神境界? 因此,与其说,这首小诗是一幅东坡自然环境的美好画面,倒不如说,它是一支笑傲坎坷人生的慷慨歌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