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生产队晚上,让人脸红的夜生活,没有手机的农民,都干了些什么?

2024-04-25文化

前言: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人民公社存在了二十几个年头,而生产队作为公社三级所有行为的基础也同样存在于当时人们的生活当中。

那时候人们一起劳动,共同生活,大部分的村庄里几十、几百户农户,一起耕种田地,他们从春种,到夏管,又到秋收,最后冬藏,年复一年地度过着欢乐愉快的时光。

那时候他们虽然每天都要经历风吹雨打、烈日暴晒,也经历过天灾,吃不饱饭,但回忆起来也都是难忘的记忆。

那时候辛苦了整整一天的人们,晚上都会有花样百出的娱乐活动,他们虽然没有电脑没有手机,但同样妙趣横生,有些活动提起来让人忍不住脸红!

在生产队的日子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经济水平已经得到了飞速发展,生产队这个概念已经不再被使用,但是它曾是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化道路上一段重要的历程。

生产队的出现是为了打破封建生产关系,加速农业集体化进程,实现农业现代化,使农民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和文化知识。

生产队的建立也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很多好处,比如实行小规模的经济集体化,让大家有机会分享生产所得,增强了集体意识和组织纪律性。

而且,在那个时代,生产队也成为了农村公共管理的主要形式,它作为桥梁在村民和政府之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经济严重不稳,国家百废待兴,人们生活还处在比较艰苦的阶段,农民们都是按人口和工分分粮食。

在那个有生产队的年代,大多数人只要到了年龄,无论男女都会去生产队里干活,根本没有现在的娇生惯养一说,孩子们早早地就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为的就是多挣些工分。

因为那时候是按工分来分发粮食的,年底的时候工分多的人家,自然得到的粮食也就越多。

不过那个时候,没有现在各种先进的农耕设备,一切活计都需要靠人力去完成,一年里几乎都在地里忙碌,每天回到家都是一身土。

但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因为大家都想着多干一些,收成就能更好一些。

白天的时候,那些在生产队干活的人们,一般天不亮就要起床,但是他们并不觉得苦,反而觉得这是又一天新的开始,就是现在,家里的老人也都有早起的习惯,长辈总是会说「早起精神一天,晚起懒散一天」,这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留下来的好习惯。

不过,那时的生产队不像我们上班时要求的这样严格,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最主要是因为那时候的钟表比较少,人们居住的也比较分散,所以也就是按照个人习惯,一般都是日出而起。

可是人们却不是日落而息,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人们的夜生活反而更为丰富。

唱记工分

因为生产队都是根据工分来分发粮食的,所以就像我们现在发的工资一样,每个人都担心年底工分会算不准,就人手一个小册子用来记账。

当时一张小小的五分票,都有严格的要求,必须要加盖大队队长和生产队两枚印章才有效,否则就会被认为是假票。

不同生产队工分票的样式虽然各有不同,但信息内容都大同小异,上边都需要标注此票所属的生产队,然后就是加盖印章。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工分也是有严格规划和分配的,比如那些生产劳动强度大,危险性较高的工作所拿的工分就会高一些。

于是白天的工作做完后,晚上大家就会聚在一起「唱记工分」,这件事情一般是由生产队干部组织的,干部们会集体开一个大会,除了工分之外,还会讲一些新政策,最后由生产队长给乡亲们分配第二天的工作。

因为只有生产队里会有很亮的汽灯,所以那时候就算是干部昨晚安排,人们也不会急着回家。

一部分人会留下来唠家常,勤劳的妇女们,会带着拿着针线来,借助灯光缝补衣裳,纳鞋底;老爷们则叼着旱烟,谈论最近的收成,还会互相分享最近发现的好烟丝;孩子们则在父母的身边追逐打闹,实在是惬意!

扫盲班

稍微年长一些的人们,比较在意家里的情况,又好热闹,所以最喜欢聚在一起唠嗑。

而年轻人,则会选择一些更加有营养的活动。

那时候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并不是很理想,但人们的思想却是相当活跃的,而且无论男女老少都特别有上进心,年纪大一些的生怕自己干的活比别人少,青年们则希望用闲暇的时间多多增长知识。

所以众多的有志青年和一部分好学的老人,就会聚在一起读书、识字、看报。

一些有知识的人,会积极地组织大会向大家传授新的知识,或者给生产队成员们传递先进的思想和积极向上、共同奋斗的精神。

那时候,只要认字的人都读过一本书,就是【毛主席语录】,人们对于毛主席的敬仰溢于言表。

因为那时候大部分家庭都是使用煤油灯,扫盲班里会有大家自愿集资买来的煤油或者是洋蜡,大家聚在一起还能节省一些煤油的钱,还可以互相探讨读书见解,所以大家都愿意一起读书。

所以,当时扫盲班不单单只是用来学习文字,更多的是学习先进知识,提高思想境界,开阔视野,意义非凡。

集体看大戏

除了学习和休闲,还有一件当时非常快乐的娱乐活动,别说是孩子了,连大人们都很兴奋。

这就是生产队中最经典的看大戏活动。

看戏分为两种,一种是观看戏曲表演,另一种就是看电影。

那时候的戏曲表演不像现在多数在剧院里,而是由剧团安排在各地进行巡演,而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戏曲风格,老百姓们都喜闻乐见。

尤其是到每年的庙会,到了晚上,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兴致勃勃地出来观赏,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即使要走上好几里路也要去看看。

比较年轻的或是孩子们,就会比较喜欢电影节目。

生产队的时候虽然没有像现代一样的电影观看设备,但他们很有创意和想象力,就是由放映员用胶卷来为村民播放电影。

把一部电影分成多个部分,每次播放一部分,轮流给每个生产队伍展示,确保每个队伍都能享受到电影的乐趣。

一般来说,他们会带着自己的放映机、屏幕等设备前往各个生产队伍,按照预定的时间表进行播放。当天晚上,村民们会搬着小凳子,早早地围坐在荧幕前等待影片放映。

新婚之夜

要说生产队里最让人脸红的事,莫过于在小夫妻新婚之夜听房了。

在那时候这并不是什么让人以外的事情,大家也并不是过分在意,只是当成一个玩笑罢了。

据说,当时的人们光听还不够,年轻人偷听完新婚夫妻的房事和悄悄话,还喜欢偷偷戳破窗户纸去看。

第二天这对夫妻就会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引得新媳妇脸红,便追着要打人,但也不会真的动手,就像闹洞房一样大家一笑了之。

这在当时也是一件比较普遍的娱乐活动,给生活增添更多的乐趣。

所以当时生产队的活计虽然比较累,但是所有人都元气满满,苦中作乐,别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