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说诗画|周古天绘画系列(二十四)【飛泉下幽壑,琴韻滿林聽】

2024-01-06文化

【飛泉下幽壑,琴韻滿林聽】/136x69cm/纸本設色/癸卯年

一缕飞泉从山间幽壑里穿出,沿着陡峭的岩壁落下,像一条白练,细细长长,飘飘渺渺地,笔直坠入山底泉水中(图一)。不知是溅起的水汽,还是山间的云气,在树林间,泉壑里幽幽地升起,袅袅娜娜,如雾似幻(图二)。

图一

图二

山势高耸,直上直下的,像是北方的大山,瘦骨嶙峋的岩石鳞次栉比(图三),一丛丛笔直的树木从坚硬的岩石、贫瘠的土壤里窜出,顽强地伸展着枝叶(图四)。

图三

图四

奇峰耸立的山顶上,开辟出一块平整的土地,一座方正的院落建立在上面(图五)。想必是一场文人雅士的雅集,雅集的客人不少,院中几人围桌而坐,正在品茗;山间小路上,陆陆续续还有人拄杖上山(图六), 园中一人正在抚琴,众人一边喝茶一边听琴,看起来神情陶醉,琴声如此悦耳动听,不觉间众人举着茶杯沉醉其中了(图七)。

图五

图六

图七

忽然间,山脚下传来一阵阵琴音,和山上的琴声交织在一起,三人连忙站在石凳上向下望去(图八), 只见山脚下泉水边端坐二士,其中一人撩拨琴弦,一人正凝神静听(图九)。两人头戴斗笠,看起来像是高人路过此处,听到琴声,于是与山顶抚琴之人切磋一二,又或者是路遇琴音知己,忍不住要和上一曲。

图八

图九

唐代李咸用诗中写道:「伯牙鸣玉琴,幽音随指发。不是钟期听,俗耳安能别。高山闲巍峨,流水声呜咽。一卷冰雪言,清泠冷心骨。」上大夫俞伯牙和樵夫钟子期在山林中避雨相遇,钟子期虽是一介樵夫,却能听懂伯牙的琴音。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画中抚琴的两人或许就是,画中听琴的众人或许也是。

此时,清响穿林打叶,涧泉溅落,山野林泉之声与琴声达成了天籁共鸣(图十)。整个画面的气氛,仿佛使人觉得,在这静谧之中,有一阵阵的琴声,混合着微风吹动松枝树叶之声,从画中传出。其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山中之人,满山的林木仿佛都在细细聆听,似有若梦,翘首以待(图十一)。

图十

图十一

整个画面被一条倾注而下的瀑布串联起来,衔接了山上山下之景,水流很细很窄,在浓重的「雨点皴」之中,逼出一道白,如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飞瀑一般,厚重的积墨,凝重而严整,疏密中凸显出折落有势、轻重浓淡、掷地有声的锋芒。

山是刚毅厚重的,夹杂着轻柔的水流,寓高山流水,相交知音。

观者的视线随着上山的队列拾级而上,到了山顶,又随着石凳上三人的视线和飞流直下的泉水落到山底,他们在看什么呢?原来是藏在树林后的琴声!

画家巧妙的设计让人在画中找了又找,视线不自觉在山林中游览,画中之人的动态一组组非常相似,但又和而不同,疏疏密密,就像一段段节奏轻快的旋律在画中转来转去,仿佛能从视觉上听到琴音。

「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

嵇康说:「琴能感天地以致和」。琴者,静静安坐,身外无物、古今不存。此时,唯琴、唯人、唯天地,在静中洞见内在的自我,养中正平和的性灵。

▼ 周古天 【飛泉下幽壑,琴韻滿林聽】 ▼

尺寸 136*69cm

作者简介

周 古 天

周古天,字固田,1963年1月生于上海,祖籍江苏阜宁,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

2001年至2006年受聘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任教书法篆刻课程。2006年至2011年受聘于西安美术学院上海分院,任教书法篆刻、山水画课程。现为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水墨缘工作室画家。

出版【周古天画集】上海画报出版社,【周古天画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周古天作品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