辻村深月钟情于青少年题材的推理创作,从内容来看,以讲述社会问题的社会推理为主流。这部【琥珀之夏】虽然作为「推理」推荐,不过相关元素只是个外壳——作者依然希望通过对罪案的描写来反映一系列现实问题。
书中涉及的案子非常简单,简单到我在阅读时曾误以为作者会在结尾处来个转折(逆转压根就没敢想),结果还是被无情地放了鸽子。那具留在「未来学校」学舍操场遗址上的尸体,其实并没有携带多少秘密。唯一的疑惑,即她的死亡原因,即便从作者写作的角度来看,几乎也没有掀起什么波澜。揭露这一过程,只是为了给两个曾经在这里相遇并结识的人,在多年之后有一个再度碰撞心灵的机会。关于两人内心交战的描述十分精彩,但受害者就可怜地成为两人和解的背景板,自始至终没能挤进主要人物行列中。
书名之中的「琥珀」,在书中多次作为意象出现。作为可以封存远古生物的矿物质,琥珀的寓意不言自明。从书中的内容来看,时过境迁中,琥珀如被唤醒的记忆一般破碎开来,随着主人公美夏四处飘零。但是结合「夏」之于美夏的引申来看,作者应该是希望这块琥珀能够保存完好,如同当年孩子们结下的纯真友谊一般。但不管破碎与否,琥珀或者琥珀的碎片都会永远闪耀,又如同滤镜破碎后,法子和美夏最终还是能够找回各自的初心。个人觉得,不管怎么解读,殊途同归,小说结尾是温暖的,她们的回忆有所变化,但友谊则更近了一步。
唯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作者对「未来学校」的定位。这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它拥有美好的愿望,或者说至少接触这里的人都有美好的幻想,即希望孩子们在远离家长的情况下,接受更加「纯粹」的教育。这里没有互相歧视,没有校园霸凌,孩子之间完全是以理解作为纽带而互相联系的。小说开篇关于美夏和颜料的故事,似乎是这种理念的极佳佐证。
然而,进入美夏的回忆之后,突然之间风云变色。孩子还是那些孩子,但所谓的理想和希望,逐渐被现实碰撞得粉碎。小说中只露数面又匆匆消失的角色阿信,证明了这种幻想终将破产。更意外的是,法子在回忆中,不断提到当年发生在日本的沙林毒气事件,实际上在将这个学校和邪教联系起来。正当围绕学校的各色人等形成了一系列谜团时,作者却突然将镜头拉回现实,让法子和美夏进入终极PK。
读者在为二人的美好结局感动的同时,相信关于学校的诸多疑问一直萦绕心间。贤老师为什么把幸子老师拉进夜色之中?尸体到底是如何被发现的?出售矿泉水对故事来说意味着什么?类似的小问题还有不少。我的推测,有可能是作者在成书时将注意力完全放在两名主人公身上,本想通过这出悲喜剧来抨击一些问题,但结尾的故事太过美好,反而让作者不舍得在里面掺杂那些灰暗的元素。在故事得以升华的同时,全书的批判力大大减弱,给读者留下的就是这样一个带有「残缺美」的回忆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