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深藏不露!董宇辉在运城体验过的竟然都是国家级非遗!你知道吗?

2024-06-14文化

6月12日,董宇辉在山西运城开启了「晋南行」的第一场直播。除了在永乐宫里的【朝元图】前赞叹元代色彩艺术的精妙绝伦,模仿壁画中各路神仙的灵动神态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他的「削面」、「喝醋」、「捏花馍」等一系列体验项目了。

那你知道这些体验项目都是国家级非遗吗?快来跟着董宇辉一同领略它们的魅力吧!

刀削面

作为「面食大省」,山西有260余种面食,要说最能代表山西味道的,还得是刀削面。

它始于元代。相传,当时在蒙古族人入主中原之后,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他们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就连做饭的菜刀都需要从蒙古人那里申领回来轮流使用,用完再将菜刀交回。有一天,一位老婆婆在和好面后差家中老汉去取刀,结果去晚一步,刀已经被别人取走了,老汉只好原路返回。在回家的路上,老汉捡到了一块薄铁皮,回家之后便让老婆婆用铁皮「削」面,自此一传十,十传百,刀削面便流传至今。

它的口感十分独特,外滑内筋,软而不粘,只因为用刀「削」出来的面叶中厚边薄,形似柳叶,棱锋分明,故久煮不黏连,嚼之颇劲道。山西人在吃刀削面时常喜欢加入多多的肉臊子,连汤带面,吃着十分过瘾。会吃的老饕还会淋上一圈山西老陈醋,面香肉香混合着醋香,便是千金不换的美味了。

※ 2008年,传统面食制作技艺(龙须拉面和刀削面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老陈醋

山西人爱吃醋远近闻名,早在3000多年前,【周礼】及【论语·公冶长】中就已经有了酿醋的文字记载。它的种类繁多,其中山西老陈醋以绵、酸、香、甜、醇的独特风味和悠久历史著称于世。

与其他的醋不同的是,山西老陈醋主要由谷物发酵而成,红高粱为主要原料,各种皮糠为辅料,红心大曲为发酵剂并以曲代料,经合理配料、蒸料、发酵等工序之后,经高温熏醅、高密度淋滤、高标准陈酿而成。完全纯天然的原料及制作方式,可以使老陈醋过夏不霉、过冬不冻、久储不坏,还有断腥、去臊、除膻、杀菌之独特功效。

※ 2006年,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闻喜花馍

山西人对「面」的掌控程度可不仅仅是花样百出的面条,还有令人啧啧称奇的闻喜花馍。

闻喜花馍俗称「窝窝花」、「面花」、「糕花」,亦称「面塑」,它是一种「母亲的艺术」,因为所捏制的形象既无流传范本以供参考,又无现存底样作为依据,全凭巧妇信手捏制而成,极具唯一性,故得此赞誉。

它历史悠久,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二百多个品种,通常出现于节庆、祭祀、婚嫁、寿诞、丧葬、上梁、乔迁等民俗活动中。除了食用功能之外,还有着很强的观赏性,色彩艳丽,造型生动,皆是巧妇们经过9大工序100多道小工序手工揉捏制作而成,令人惊叹不已。

※ 2008年,面花(闻喜花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绛州鼓乐

绛州鼓乐源于先秦,由先秦「丁陶文化」逐渐繁衍而来。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极力主张「闻鼓声者而悦之」,得到郡主的赏识和认可,因此晋国鼓乐在当时影响力巨大,有「秦筝晋鼓」之说法。

它素有「地动山摇」、「闻声十里」之誉,所使用的乐器是多面形制不同的鼓,现有十几种敲奏技法,即击鼓边、敲鼓边、墨鼓钉、蹭鼓面、打鼓帮、抽鼓皮、磕鼓环、碰鼓架、单槌滚、双槌擂、槌相搓、槌相击、槌相打、捶相挑。这些技法构成绛州鼓乐独特的地方色彩,在表现刚劲时,音域粗犷宽广、大气磅礴,表现温柔时,音域又柔和细腻,如春风化雨,最是令人如痴如醉。

※ 2006年,绛州鼓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蒲州梆子

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民间戏曲艺术之一,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而得名。

它腔高板急,起伏跌宕,长于表现激情,尤以要帽翅、翎子、甩发等特技见长,素以「慷慨激昂,粗犷豪放」著称。伴奏乐队也十分讲究,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乐器以板胡为主,辅以笛、二股弦、三弦、二胡等;武场乐器采用鼓板、枣梆、马锣、铙钹等,锣鼓经十分丰富。

而且它的观赏性也极强,表演时有着不少高难度的动作,仅特技绝活就有三十余种,帽翅功、髯口功、翎子功、梢子功、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耍纸幡、彩功等表演特技在全国享有盛名。在蒲州梆子的传统剧目中,尤以唱功戏、做功戏最多,时至今日,在蒲县当地依旧是年节时的「保留项目」,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 2006年,蒲州梆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