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晚潮|写生西湖名人之苏东坡:坎坷人生却活出诗与远方

2024-07-09文化

潮新闻客户端 葳蕤陈风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轼的旷然与境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苏轼的豪迈与释然;「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是苏轼的乐观与性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苏轼的奇思与逸趣……

苏轼一生官宦沉浮,大半个中国都留下他的足迹,期间的经历和种种遭遇,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与灵感。因此,他的诗与词,常常蕴含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困境的应对,对于人性的感悟,这些特质使得他的人格及其作品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独特的治愈力,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和快乐。

一个气温37°C的午后,我来到位于苏堤南端的「杭州苏东坡纪念馆」,令我欣喜的是络绎不绝的参观人群中,多是学生和年轻人。世代的人们没有忘记这位千古老人,是因为他的盖世才华,他为一方百姓谋利造福的拳拳之心,他那种具有情感、品格和道德追求的家国情怀。

西湖十景之首——苏堤。2024年7月拍摄。

导引牌。2024年7月拍摄。

纪念馆正门。2024年7月拍摄。

(一)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三苏图。2024年7月拍摄。

苏轼字画。2024年7月拍摄。

苏轼字画。2024年7月拍摄。

苏轼字画。2024年7月拍摄。

苏轼简要生平中英文介绍。2024年7月拍摄。

苏堤南端苏轼像。2024年7月拍摄。

沙孟海题苏堤。2024年7月拍摄。

嘉祐二年(1057),20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赶考,他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名为【刑赏忠厚之至论】,运气不错,遇上了主考官欧阳修。身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北宋一代文坛盟主的老欧,素有识人之明,提携后辈之量。此次苏轼被钦点其为会试第二名,遂成一段佳话。

嘉祐六年(1061),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到了南宋,被宋高宗赵构追赠太师之位,此后又被宋孝宗赵昚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苏轼生活圈。2024年7月拍摄。

说到【寒食帖】,这是除了在诗词上的成就以外,苏轼人生的又一高峰。作品是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里所作的两首五言诗。原文是这样写的: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这幅率性而为的传世杰作,其真迹现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该书法作品,是在苏轼孤独惆怅的特定心境下所发出的人生之叹,人生之问。当情绪传达给了书法作品,作品就有了境界表现。作者通过丰富的线条变化和墨色浓淡,表现出:笔势上跌宕起伏,长短收放有度;笔画上粗犷细腻,疏密和谐有致;章法布局上,彰显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整幅作品展现出个性情感和扎实的书法功底,充满动感和生命力,成为诗书双美之经典。

苏轼寒食帖。

苏轼寒食帖。2024年7月拍摄。

【寒食帖】它不仅仅是一幅行草书作,更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时光的凝固。大概正是这些个因素,被排在了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之后天下第三的行书书法。

(二)

西湖有幸遇东坡。杭州的人们喜欢称苏轼为「老市长」,这是一种世代的情感传承与延续。他两次到杭州担任地方官,先后共五年。这五年间,他修井疏河浚湖筑堤,巨椽挥洒题点湖山,留下众多文化史迹,造福杭城父老百姓 。

苏堤看西湖。2024年7月拍摄。

苏堤看雷峰塔。2024年7月拍摄。

苏堤看西湖。2024年7月拍摄。

苏堤看杭州城一角。2024年7月拍摄。

「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故山归无家,欲卜西湖邻。」他把杭州当成第二故乡,始终魂牵梦萦,认定自己前世就是西湖边的出家人。伟大的诗人治理了西湖,美丽的西湖也成为了诗人的心灵归宿。这五年,是「老市长」坎坷一生中,为数不多却极为畅怀与舒心的五年。

据纪念馆详尽的图文资料介绍,苏轼在给朝廷上呈的一份【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恳求朝廷赐给杭州一百道度牒来开浚西湖时说到:「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復为人乎?」足见在老市长心中,西湖对于杭州之重要性。

苏轼上呈朝廷【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2024年7月拍摄。

钦定四库全书记载【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2024年7月拍摄。

他创造性地利用疏浚的淤泥堆筑长堤,开创西湖人工治理与景观营造完美结合的先河,最终形成西湖「两堤三岛」的初始景观格局。它不仅解决了西湖的南北交通,也确立了湖面东西向的黄金比例,构成恰好的山水视域。这种以疏浚淤泥堆筑堤岛,以堤岛分割水面的景观营建手法,成为西湖世界文化遗产最为突出的核心价值。

而且,苏轼疏浚西湖,直接促成「苏堤春晓」「三潭印月」两大景点的形成。在疏浚过程中,他想着将挖出的淤泥葑草堆于湖上,筑成长堤后,又造六座桥,方便湖上船只来往,堤上遍植木芙蓉、桃树和柳树,每到春天花红柳绿,后人名之为「苏公堤」。为防止西湖再度淤塞,苏轼又于湖面最深处设置三塔,规定在三塔之内,不得侵占种植菱藕。后演变为南宋「西湖十景」中最为著名的「三潭印月」。明代起又逐渐形成了水上园林小瀛洲岛及其南侧湖面上的三塔景观,留存至今。

他亲自参与西湖景区的不少景观建设,类型涉及堤、岛、桥、亭、阁、碑等,为西湖留下丰厚的景观遗存。不仅如此,他还整治城中运河,构想钱江水利。

魅力苏堤。2024年7月拍摄。

苏堤休闲。2024年7月拍摄。

和谐共生的苏堤。2024年7月拍摄。

苏堤跨虹桥。2024年7月拍摄。

西湖曲院风荷。2024年7月拍摄。

西湖曲院风荷。2024年7月拍摄。

西湖曲院风荷。2024年7月拍摄。

苏轼第一次来杭期间,体察民情,了解百姓为开运河所苦。城中河道由于潮水倒灌,泥沙淤积,旱不能行船,涝则泛滥,多则五年少则三年必须重挖一次。待第二次来杭时,他下决心解决这一问题。元祐四年(1089)十月,发动厢军开浚盐桥(今中河)、茆(茅)山(今不存)两河,至次年四月完工。元祐五年(1090)五月初五日,他上【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阐明西湖、钱塘江与城中运河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城中运河淤塞的解决办法。

在杭州期间,他领略了钱塘江潮的壮观,也从民生的视角出发,看到了整治钱塘江水患的重要性。为此,提出了一个综合治理的战略性构想,规划从钱塘江上游富阳一带的石门坞,开凿一条向东的运河。可惜这一计划未及实现,即被奉召赴京。元祐六年(1091)三月,起身离杭时还心系着这件事,特地上了一道【乞相度开石门河状】,可谓殚精极虑,鞠躬尽瘁。

2024年7月拍摄。

2024年7月拍摄。

2024年7月拍摄。

2024年7月拍摄。

2024年7月拍摄。

2024年7月拍摄。

2024年7月拍摄。

(三)

杭州人民喜爱的「老市长」一生经历坎坷,令他九死一生的「乌台诗案」便是他人生遭受巨大打击的转折点。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42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给皇上呈了一封【湖州谢表】,本是例行公事,但笔端夹带些许个人色彩,诸如「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一时间,朝廷倒苏之声骤然而起。上任才三个月,苏轼就被御史台的吏卒解往京师受审,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期间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太祖赵匡胤早年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才躲过一劫。

出狱后,苏轼被降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职位低微,也无实事可做,情绪低落,心灰意冷。于是,无所事事的他,便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赏景游览,期间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寄托他谪居时的所思所虑。空闲之余还与家人们一起垦荒城东的一块坡地,以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名号,就是在那时给起的。

北宋时期,朝廷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苏轼因与新党(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一派)的政治立场不符,被视为旧党(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一派)的成员。当时,宋哲宗亲政,改变了高太后保守型的执政方针,元祐党人一律被革职,起用章悖为相,继续实行新政。而苏轼作为元祐党人的重要成员,自然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苏轼的才华和直言不讳的性格,让他成为了政敌的攻击目标。他的诗文作品中常常蕴含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旧政的怀念,引起新党的反感与恐惧,故一再贬谪。

2024年7月拍摄。

2024年7月拍摄。

2024年7月拍摄。

2024年7月拍摄。

绍圣四年(1097),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的海南岛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此时的苏轼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又一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以苦为乐,没有被恶劣的天气和生存环境所打败,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不久,海南琼山出生的姜唐佐,成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这里的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怀有深深的眷念与崇敬。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都是人们缅怀之情的佐证。

东坡提梁壶。2024年7月拍摄。

纪念馆周围的东坡烧饼。2024年7月拍摄。

(四)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不相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首流传千古的绝世悼词【江城子】是苏轼在王弗去世10年后,梦见亡妻写下的,11年相伴而行的爱,是那般深沉,那般的感人肺腑。

王弗去世三年后,堂妹王闰之成了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她虽然没有堂姐那样的才情,但一样温柔贤淑,隐忍坚贞,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她为苏轼生下了苏迨和苏过,视堂姐所生长子苏迈如己出。可惜,46岁的她在陪伴了苏轼25年后,撒手人寰。待苏轼去世,其弟苏辙将王闰之与兄长合葬在了一起。

宋代进士费衮撰写的【梁溪漫志】记载:苏东坡一日退朝,吃完了饭,扪腹徐行,随口问一众侍儿:「你们说我这肚子里装的都是什么呢?」有人说是文章,也有人说是见识,苏东坡皆不满意。等他的眼光落在朝云身上,这个可爱的小女子,张口就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

「知我者,朝云也。」让大学士如此中意的朝云是谁?朝云姓王,字子霞(1062年-1096年),吴郡钱塘(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家境清寒,打小进入西湖歌舞班成为一名歌女,且天生丽质,能歌善舞。

王朝云影视形象(王晓晨饰)。

王朝云影视形象(王晓晨饰)。

北宋熙宁六年(1073),一日,身为杭州通判的苏轼,与几位友人同游西湖,宴饮时招来朝云所在的歌舞班助兴。悠扬的丝竹声中,舞女们长袖徐舒,轻盈曼妙,舞在中央的朝云犹以其清丽的容颜和娴熟的舞姿,引起在场人的注目。舞罢,姑娘们入座侍酒,朝云恰巧坐在苏轼旁边。这时的她已换了一身装束,清丽淡雅,仿佛一袭空谷幽兰清香,沁入苏轼因世事变幻而冷漠失落的心。如此,真是「谷深不见兰生处,追逐微风偶得之」,天赐惊喜啊……

恰在此时,原本波光潋滟的西湖,却风云突起,山水蒙雾,正与这面前的妙龄佳人,相映成趣。这突至的景象使苏轼骤降灵感,诗兴大发,于是,即兴挥毫,写下了传颂千古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朝云仰慕苏轼的才华与为人,12岁时,乐意被苏轼收为侍女,18岁那年正式纳为爱妾。熙宁七年(1074)九月,苏轼离杭,从此,一路风尘,也一路风波,朝云紧紧相随,无怨无悔。而此时的他们,生活已十分清苦。

王朝云影视形象(王晓晨饰)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改迁汝州。途中发生了一大不幸事,他与朝云只有一岁半的幼子苏遁因病夭折,夫妇俩痛心疾首。苏轼于悲痛中上书神宗皇帝,请求由汝州改去常州,得到神宗同意。在途经阳羡(现江苏宜兴,宋时为常州所辖)时写下「楚颂帖」,此时的苏轼已心生归隐之意。

宋哲宗元佑九年(1094),已经五十七岁的苏轼再次被贬到惠州,此时陪伴他左右的惟有朝云。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朝云因水土不服,感染疾病,卒于惠州,时年34岁。苏轼为此生最懂他的红颜知己深情写下:「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五)

我离开纪念馆,准备沿苏堤往北走,想去看看康乾爷孙盛赞苏轼的御碑亭。此时艳阳西斜,但参观的人们依然络绎不绝。

御碑亭在六桥之一的压堤桥西侧,御碑正面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钦点御题的四字景目:「苏堤春晓」;背面是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初一,皇帝南巡到杭州时,亲临苏堤题写「通守钱塘记大苏,取之无尽适逢吾,长堤万古传名姓,肯让夷光擅此湖」的诗文。

康熙御题「苏堤春晓」。2024年7月拍摄

乾隆御题诗文。2024年7月拍摄

「夷光」指西施。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国句无人(今诸暨市城南苎萝村)。苎萝村分东西,施夷光居西村,所以称西施。乾隆皇帝既点出了苏轼的功绩,又与「欲把西湖比西子」呼应。

夕阳西下的西湖。2024年7月拍摄。

夕阳西下的西湖。2024年7月拍摄。

夕阳西下时的西湖一景。2024年7月拍摄。

此刻,西下的夕阳已落到了群山的那一边,天色渐晚,我意念中突地闪现出一句:老市长,您值得万世敬仰!

(图片除署日期外来自网络)

2024年7月7日

草于西溪云心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