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读创诵读|没有礼尚往来的端午节,什么粽子都没有灵魂(作者:许石林

2024-06-09文化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读创诵读」—————————▼—————————朗诵:赵玉(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主播)▲点击小三角收听没有礼尚往来的端午节,什么粽子都没有灵魂作者许石林【按】——老家宗亲前日周末包粽子,头一天泡米、浸粽叶,第二天包,包得慢,忙了整整一天,晚上煮粽子到凌晨三点。三口锅煮,三几百粽子,亲邻分享之外,郑重其事地专人送粽子给我家出嫁的女儿,送粽子,是关中端午礼俗。虽然我只在家族群里看到照片,但心里也是很美的。我家年年端午节这样包粽子,但年年都不够吃。这东西就是这样,包多少都不够,不够是正常的。想起一篇旧文——血缘所在,情感之所在也,故亲戚要常走动常往来,但无仪轨则不成,要靠礼仪维系和显示彼此之间的关系和感情。礼主诚敬,如果没有一定的仪式将诚敬之心格式化地体现,全凭情感主导,情感有深浅薄厚,如此就会让人无处抓挠,所以,礼仪兴焉。在纯农业时代,春节至中秋,漫长的八个多月,亲戚之间需要一个节日使其制度化地往来,虽不如春节庄重,但时间太久,如不往来,不免会令关系散淡、疏远。中间虽有个清明节,但那是各自祭祖的日子,本家之外,亲戚之间一般不往来参与。所以,端午节应运而生。


端午节前后,如黄河流域农村,娘家给已经出嫁的女们家送粽子,也叫送端午。我的祖母是那年腊月末去世的,来年端午节前,我父亲特意叮嘱:今年他要亲自给几个姑姑家送粽子。这样,他亲自去一回,以后就可以让家里其他人去送,这样就将我祖母从前的叮嘱接过来了。年年如此,不间断。一般人家买粽子送女们家,讲究一点的,自己包。包粽子这个活儿需要练习,大小要合适,样子要匀称紧实,看上去俊俏,不能臃肿没样子。所以,非得要心灵手巧的人才行,否则包的不像样子,会被讥笑。礼云「毋不敬」,对粽子的要求,是对诚敬之心的要求。粽子一般十个一串,用马莲草拴着一起煮。送亲戚,新出嫁的女儿家,属新亲,娘家要送至少一百个,另外有油糕、鸡蛋等等。有的婆家村子大,本家人多,会要求亲家多送,因为要散粽子,即给本家分新媳妇娘家的粽子,也给本村人散粽子。一般来说,不能给人家要礼,但这个粽子却可以要,而亲家得到对方要求多送粽子的要求,会很高兴,证明女儿家的本家多、家族兴旺,同时邻里关系好,即乡行好。乡行不好的人家,自己不好意思给人散,别人也不稀罕你散的粽子。前人设教,于日用伦常之中,春风化雨,教民厚俗,于此可见。


送粽子的同时,要送香包,造型如动物和花儿的香包里装满中草药,挂在儿童胸前以避病疫。新亲要送数十个香包,老亲戚则可不送。甘肃庆阳的香包非常有名,花样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房间里挂个几个香包,淡淡的中草药味儿很长时间飘散在空气中,提醒人要注意卫生和防病。「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娘家给女儿家送端午,女儿则要在麦子收获前后,两次来娘家——端午节前,麦子将熟,女儿家来「看麦熟」,此时带的礼物轻一点:买两样点心,用陈年的麦子蒸几个小花馍即可。询问麦子成熟的情况,麦收时候要不要帮忙等等。娘家招待也随意一些。等到新麦收获完毕,女儿要用新麦蒸大花馍给娘家「看麦罢」,两家约好某一天即可,无固定的日子,因为是麦收大忙之后,因此也叫「看忙罢」,即忙完了,用新麦蒸的馍让娘家父母兄弟品尝一下,这时候,娘家招待女儿女婿要隆重,用新麦做各种吃食。还要带一些给女儿婆家的其他人品尝。这当然也是考究娘家人手艺的时候,比如烙油饼,要一个像一个,不能软硬大小扁圆不匀称,口感还要好。回礼一般是两份,一份专门留给女婿家村里人在半路或村口拦截,以游戏的方式分食。另一份则带给婆家长辈,由他们去分给其他人。有的地方如陕西长安、户县、周至等地,一般将亲戚约到同一天招待,称「过会」。各个村约定成俗,将时间错开,各自过会,像潮州春节后各个村厝祭祖迎神那天的待客一样。过会的村子,家家设酒席,这样,那一段时间,天天都能看到路上有走亲戚的人,酒香、菜香总是漂浮在空气中。十里乡俗不同,有的地方虽连畔种地,但端午节娘家不送粽子,送锅盔即烧饼,也叫砣砣馍,大的犹如打麦场上用来运输麦秸的木叉车的轱辘,直径盈尺有余,所以俗称「秸叉轱辘」。


这种锅盔非常厚,面硬,吃的时候需要用刀切成一角一角的,越嚼越香。这也是考究手艺的吃食。老亲戚则不必送那么大的「秸叉轱辘」,但须有砣砣馍。无论是粽子、花馍,还是砣砣馍,都是将人的情感附加在食物上的,其中饱含着人的诚敬之心。无论是送粽子还是送「秸叉轱辘」,都是完成一个礼仪上的往来。朋友之间,关系再亲密,但不送这些。这仅限于血缘亲属之间的往来——我父亲曾经说:亲戚之间,过年过节相互送不同花样的花馍,是很有意义的:花馍是用什么做的?麦子嘛,这就叫一麦(脉)相乘。


【作者简介】许石林,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学会理事、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华吟诵学会理事、中国古琴学会专业委员会会员、腾讯追梦计划特聘民俗文化专家。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华东地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主要作品有【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舌尖草木】【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到处逢人说故乡】【戏曲里的中国】等。主编丛书有【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熔古铸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经典古诗文深圳读本丛书(12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