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非遗寻龙|处州板龙非遗传承人吴良满:我和板龙46年故事

2024-02-15文化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棠棣

丽水古名处州,位于浙江西南部、浙闽两省的交界处,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处州板龙这门古老的艺术,便是这里生根发芽传承至今。处州板龙迄今已有600年以上历史,流行于处州九县(市、区),属于自发性、自娱性的民间民俗活动,故称「处州板龙」。2009年,「处州板龙」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处州板龙是一种大规模的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多以村落、氏族、行帮为单位组织舞龙队,一次完整表演需要近200人参与。板龙制作精巧,材料以竹、木、绵纸为主,融汇了扎、塑、编、糊、染、贴、绘、绑、钉等工艺,糅合书法、绘画、剪纸、刻花等民间艺术,是一种集大成的民间艺术展演形式。在龙年新年之际,潮新闻采访了处州板龙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武良满,请他讲讲他和处州板龙的故事。

武满良

讲述人:武良满

舞板龙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可是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并没有舞板龙的印象。记得祖辈的老人武老蓝说过,两百多年前丽水联城武村一带就有逢年过节舞板龙的习俗。不过听说武村最早流行的是舞布龙,并不是板龙。 相比板龙,布龙的制作、舞蹈技术都比较简单,容易操作,需要的人手也不多,组织活动比较容易。后来改为舞板龙的原因,据说是有一年村里的布龙队在现在的老竹镇梁村舞布龙的时候,当地村民按照当时的习俗向布龙扔鞭炮祝贺,想不到发生了意外,布龙着火被毁。后来有村民就建议改舞板龙,因为舞板龙是不能向龙身扔鞭炮的。

听村里人说,1952年武村曾组织了一次舞板龙活动,那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我和板龙结缘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事情。记得我第一次参与村里组织舞板龙是1976年,这也是村里隔了二十多年后再次组织的舞龙庆祝活动。我的堂叔武村儿是武村板龙表演的台柱。带龙珠是舞板龙的关键,舞板龙时候的阵型变化都是由龙珠指挥。龙珠由高80厘米、宽50厘米的圆灯和一根带顶的山竹组成,一个人舞动,此人为板龙活动的引路人,也是舞龙表演最主要的角色。板龙由龙珠带头,龙头紧跟龙珠,龙珠带到哪,整条龙就盘到哪。那时候,武村舞龙的阵势有十字阵、梅花阵、烧香阵、元宝阵、鸳鸯阵、五星阵、三角阵、绕龙头、绕龙尾、生龙蛋等,表演时根据舞龙场地大小和形状不同,由龙珠手计划选择阵型,舞龙中做到阵阵相连,一阵扣一阵。板龙舞动时,整条龙威武壮观,表演生龙活虎。各种阵式都需要龙珠的指挥,龙珠的舞动水平是板龙舞蹈精彩与否的保证,看似容易,其实难度不小,有较高的技艺要求。

从我知道的那年村里舞板龙开始,就经常跟随堂叔去看板龙的制作和绘画.渐渐地,我对舞板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堂叔问我有没有兴趣学习带龙珠的技艺,我说很喜欢,他问我教我怎么样。就这样,1978年我开始跟随他学习带龙珠的技术。

带龙珠是一项很消耗体力的活动,圆灯和山竹看起来分量不重,但是要舞动起来也挺费劲,更何况舞龙活动的时间很长,一晚上少者五六个小时,多则十来个小时,需要很强的毅力。那时候我刚好二十多岁,体力不是问题,关键是能掌握比较全面的舞龙技术,这是舞板龙主要的难题。武村儿是一个很好的龙珠手,也是一位很好的师傅,在他的精心指导下,两年之后,我基本掌握了带龙珠的技艺。有一年村里又开始舞板龙活动,堂叔年纪大了,就叫我试试,我当时也担心自己带不好,但是又很想尝试一下,于是就硬着头皮上去,想不到第一次演出效果就不错。1982开始武村的板龙舞持续了十多年,那时候是武村板龙最兴盛的时候。那一年,村里曾经另有一位龙珠手带过龙珠,结果技艺没有学到家,舞动的板龙阵型变乱,龙头进去出不来,弄得场面很尴尬。之后,村里每逢舞板龙,基本都由我来带龙珠。

参与舞板龙活动多年,我印象最深的有两次。 一次是1997 年参加丽水市庆「香港回归」大型民间欢庆文艺演出。当时组织了青林村、武村和老竹马村三支舞龙队在丽水市区纳爱斯广场欢庆,武村的板龙获得冠军,绕头阵、绕尾阵、元宝阵等多种多样的舞龙阵型获得满场喝彩。当时的武村板龙舞遍了丽水的大街小巷,其舞龙的图片登上了【浙江日报】,为丽水山城增了光。

还有一次,也是建国以来处州板龙活动最热闹的一次。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丽水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第十一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暨2005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开展了「龙腾狮舞闹莲城」大型庆祝活动,3000多人用长达130多分钟的表演,舞出了丽水人民欢迎世界各国和各地摄影人的诚挚和热情,让人大开眼界,丽水各地共有20多条板龙齐聚市区,在纳爱斯广场进行大型的舞龙舞狮活动,全长208节的云和祥龙获得「处州第一龙」的称号,武村板龙得了银奖。

舞板龙是一项辛苦的娱乐项目, 板龙的龙身由木板和纸张、竹篾等扎制而成,分量不轻,而且舞龙除了本地之外,大都要去外村,除了去很远的村先用拖拉机运到一个地方然后再组装起来之外,去大部分地方几乎都是步行前往。 武村板龙的足迹遍布联城周边的乡村及丽水城、碧湖镇、青田腊口等地。 那时候瓯江上没有大桥,到水阁等地的话还得先坐渡船,再搬上岸组装。有时候舞龙结束回家,天已经大亮,白天在家睡大觉,第二天晚上还得去其他的村庄。舞龙所需的费用都是由村民集资,1987年的时候,我曾经垫付了5000元钱购买了木头、毛竹、纸、蜡烛等等,还要雇用不少人手帮助加工、扎制、绘画和裱糊。舞龙常常要到一些村庄或者部分村民家中祝贺讨彩,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除了成本,余下的钱给舞龙手发工资,以前一般每天只有2元多,1987年的时候有7元多,大家都很高兴。

舞龙是一项集体项目,组织一支舞龙队,少者一百多,多则几百人,而且都需要年轻力壮的劳动力。龙头需要七八人一起抬着才能舞动, 龙身一般一节一人,舞动的时候则还要其他人在边上协助,龙尾需要三人。舞龙时的鼓乐队多则七八人,少则三四人。1987年的舞龙队,龙身有125节,为武村历次舞龙之最。

由于我积极参与舞板龙的活动,2009年被文化部门确定为丽水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同年还被评为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几年下来,我也获得其他不少的荣誉,2000年获莲都区「走进新世纪」民间文艺大会组织奖和表演一等奖;2003年参加丽水市民间文艺踩街表演活动荣获金奖;1998年、2000年、2005年等多次在丽水电视台播出由我带队的武村板龙队表演的节目盛况。

近几年,由于舞板龙需要的人手多,影响面广,部分领导出于安全责任考 虑不愿意批准,舞龙活动主要局限在边远的农村,丽水城区自2005年那次龙狮大赛之后就再也没有舞龙活动了;由于大量村民外出务工,在家的时间短暂,加上舞龙活动非常辛苦,大多数年轻人不乐意参与,武村的春节舞板龙习俗也渐行渐远。作为舞龙技术的传承人,我内心还是割舍不下,平时有机会的时候经常指导自己的两个儿子和部分村民参与舞板龙、带龙珠等。特别是自己家,我规定每年吃年夜饭时,父子三人都要在饭桌上复习带龙珠的技艺,以桌为场,以筷为龙,合心演示舞龙情景,一心想让武村板龙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这几年我年纪大了,体力不如以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丽水板龙的精髓,很多地方邀请我做老师,专门向大家讲解和培训关于板龙舞龙要点。我希望把处州板龙的文化底蕴和精髓带给大家。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