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板浦笔记:与荷为伴

2024-07-09文化

名镇有名桥。镇是苏北百家名镇板浦,桥是「磕头桥。」磕头桥位于板浦西郊盐河上,据镇上老一辈人说,系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建的结构大桥,南北走向,志书上称之「板浦桥」。磕头桥有一个流传很久的传说,我在其它文章中写过。这里无需赘言。磕头桥下,千年盐河,丰盈的水流在缓缓流动,将一方古镇百姓的日子滋润得更加透澈。大凡有河,便有舟。岸边有那种青石条砌成的河埠头,是老乡们平常淘米、洗衣服、挑水之处。埠头上隐约传来女声:运盐河水清又清,船上飘来个小书生。大姐红脸开口问:「请问公子哪里人?」······运盐河水日夜流,干哥干妹头靠头······歌声美妙,悦耳动听,宛如天籁,可绕梁三日,细听原来是民歌小调。后来,我查了一下资料,出自【连云港民间情歌】一书。主编是朱守和、崔月明。采录者张义壮、张义太。这首歌名叫【姐在河边淘白米】。桥上行人行色匆匆,络绎不绝,车来车往,一派浮华景象。桥南侧有一荷塘胜景,是游历的好地方。

板浦这一座被风雨浸润了千年的历史风雅古镇,生长着无尽的诗意与闲情。住古镇一隅,偶发闲情,夏天我会信步出门,去看荷塘里的荷花。荷塘的路程不是太远,交通方便,快走十五分钟即可到达。刚抵地界,河面上的荷花,一下子便映入我的眼帘,真是一眼看不见边,煞是喜人。顷刻,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佳句。杨万里的诗句,我欣赏。

荷花是仙物,惹人爱怜。文人似乎都爱荷花。荷花自古就是文人笔下的常客。坐在书房,沏上一杯咖啡,选一本孙犁的【荷花淀】来慢慢地阅读,会闻到里面的气息。书里有大片大片的荷叶,粉红色的荷花,散发着幽香,沉淀的文字里有荷婆娑的影子。类似的,我还读梁武帝写的【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晚明的张岱写道:「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不难看出,张岱也是爱荷花之人。

更甚的还有,海州乡贤一代风流人物朱自清先生,既是爱莲者,又钟情于荷塘,夜阑人静之时,便因了月光与荷花香的撩拨,终写出了千古绝唱【荷塘月色】。朱自清的笔力何等曼妙!至今,读来依旧叫人目醉神迷。

市文联副主席张文宝在【板浦春秋】再版的话写道:「我看到了小镇上的老街古巷、青石小路、雕檐墙壁、池塘青莲」······莲花,君子者也。记得,年少不知愁滋味时,我就读熟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莲花,就是荷花。「莲」谐「廉」,莲圣洁为「清」,一莲喻一品。官分九品,一品为最高。「一品清廉」寓虽官居极品,却清正廉明。

文坛名家季羡林先生也十分推崇周敦颐的【爱莲说】。他在【清塘荷韵】一文中写道: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的那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

诗言志,歌言志,荷衣亦可言志。伟大的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说:「制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把洁白的荷花制为下裳,来倾诉他的坚贞!

荷好还需叶来配。荷叶下的藕,可以入馔。藕绝不是简单的果腹之物,藕里有淡淡的乡愁。叶圣陶先生写道:「偶然间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味觉与思想的高度契合,竟然能生出乡愁的情愫。藕成了游子慰解乡愁的良方。藕可谓其「珍」无比。美食亦乡愁。乡愁不是台湾诗人余光中说的一枚邮票。乡愁是藕。食物就是这么神奇。

试想,有多少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板浦籍游子,年久生情,看见异乡菜市场或超市藕蔬,不能自持。所谓藕虽然断,丝却连,乡思终究难以割舍。藕断丝连,这句成语,深入人心。藕脉相连的乡愁永远不会改变。

一方水土养一方风情。藕入菜,花样繁多,鲜香可口。藕,水灵灵,白嫩嫩,若美人的玉臂。藕,做「藕饼」尤佳,亲人们聚在一起,吃着藕饼,说着家常,岂不快活。老家板浦和许多地方一样,都有吃藕饼的习俗,却不知起源于何时。至今不衰。

地域不同,叫法也不同。有的地方把「藕饼」称呼为「藕夹子」。每个地域的饮食,就是这个地域的生活味道。

文火出菜,急火攻心。「藕饼」是传统的功夫菜,以鲜藕、葱、盐,再加入蛋清糊,搅拌均匀成糊,再用平底锅,炸至两面金黄色即可。制作藕饼时,心要细,要不紧不慢,不能急,急火攻心。老家流传一句俗语:心急吃不了烫粥。一急,适得其反,必然菜做不好。可喜的是,现在,好多高档大饭店都把藕饼做成了招牌菜。大事小事,都用这道菜来招揽顾客。

看荷花,因此我又想到了不少菜点,皆是沾了荷香的光。按常理来说,多数的花有香而叶无香,而荷叶却截然不同,它的花有香,叶也有香。用荷叶包裹的菜点,数不胜数。

其中有一名菜曰「荷叶粉蒸肉」。「荷叶粉蒸肉」为杭州夏令名菜,闻名久矣,旧时以郭七所制最为出名,制此菜有讲究,必采新鲜荷叶包裹,猪肉选五花肉,每块大约重二两,米粉也是特制的,粉粒粗细均匀,制成后清香扑鼻,瘦者宜下酒,肥的可下饭。若干年前,去过杭州,有幸品尝过一次,留下深刻印象。

才女张爱玲在【心经】中写过荷叶粉蒸肉:「许太太对老妈子说,开饭吧,我就和小姐两个人,桌子上的荷叶粉蒸肉用不着给老爷留着了,我们先吃。」张爱玲爱吃荷叶粉蒸肉已经到了哲学层面,她曾比喻,上海女人像粉蒸肉,广东女人像糖醋排骨。

不知算不算巧合,上段时间,在新浦民主路地摊淘到一本饮食界的周承祖大师著的【承祖菜谱】,书中也有「荷叶粉蒸肉。」看来,荷叶粉蒸肉一菜,南北相通。【承祖菜谱】一书还记录荷叶粉蒸鸡腿、荷包鱼米、荷叶粉蒸鱼等。周承祖硬把不起眼的荷叶,捣鼓出「荷叶宴」。咋不叫人,心生敬意。

夏季荷糖生动,荷叶青翠,水里觅食的群鱼在游动,虾在跳跃,或有蜻蜓在荷梗上停留,或点水嬉戏。

下雨时,站在岸边,撑着雨伞,雨点落在了池塘里,水面上泛起了涟漪;雨点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滚动的水珠,宛如晶莹的珍珠。雨打的声音,胜似雨打的芭蕉。加之知了的叫声,青蛙的呱呱声,鸟鸣声,此起彼伏,就像美妙的一场音乐会,很有节奏感。

最可人的是,雨过天晴,微风轻拂,空气流动,荷叶花梗轻荡,会顿生一种清凉的感觉。真乃「莲花池畔暑风凉」。

荷塘秀色,秀色可餐。对于一枚吃货而言,最妙的是,倘若来了雅兴,从古镇街头小名叫「马三」老字号制作的冷菜摊上,买上几个小菜。「马三」本名不详,但我晓得马三,做得一手地道的板浦味。买马三的就对,牌子、味道也正宗,口碑也好,货真价实。菜嘛,最好用荷叶包上斤把油光可鉴的猪头肉。猪头肉要那种腌制的,妙不可言,十分了得,肥瘦一体,肥中有瘦,瘦中有肥,油而不腻。再备上一捧花生米。花生吗?油炸花生、盐浸花生、水泡花生、酒鬼花生、水卤花生皆可。不能少了五味豆干。也就是豆腐干,豆干耐嚼,越嚼越香,越嚼越有劲儿。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老先生不是说了吗?花生与豆干同食,有火腿滋味!再配上一壶老酒才相宜!尤其是镜花缘老酒。没了酒,等于没了情趣。花间一壶酒,或独斟,或邀文友共酌,慢悠悠地吮,心境宁和,一任那酒香和花香在淡淡的风儿里飘逸。风拂面,酒香、花香满衣。或煮一壶云台山的云雾茶,浅斟低饮,飘飘欲仙,神情悠然的静看荷花,闲看白云;或吟诗作赋,把生命光华消融于清风明月。诗意的生活,大抵如此吧!这哪里是生活,分明是诗情画意!这样的日子,活色生香。

盛夏时节看荷花,不论晴日,还是雨落朦胧,赏心乐事。

近荷心香。心有荷香,择水而居。我喜欢在这个清静的地方。温情脉脉地站着,期望着自己站成一棵树,能天天与荷为伴。

作者简介:潘友国,土生土长连云港板浦人。喜欢写作、看书。时常有作品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