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细品红楼:那些渐行渐远的闺蜜们

2024-05-15文化

女孩子之间的友谊最是微妙。

譬如【红楼梦】中黛玉宝钗湘云这三个人的关系,都可以写一篇论文了。

史湘云和宝钗关系更好,还是和黛玉更亲近?

湘云先是亲近黛玉,再亲近宝钗而疏远黛玉,然后又亲近黛玉疏远宝钗。

这三个人的关系,不仅有着年长及笄女子和未成年少女两个世界的冲突,也投射出贾史两家这样的公卿勋贵之家和王薛两家武将商贾家庭出身的两类女子,在当时社会里微妙的不同。

宝钗在小说很开头的时候就已经15岁了,在当时已经是及笄,是成年人,可以嫁人了。而黛玉比宝钗还小一截,湘云更小一些。如果把宝钗比作现在的大一学生,那黛玉就还只是高一,湘云更小一些,可能才初三。

黛玉和宝钗的义结金兰是因送燕窝而成;而黛玉和湘云精神上的共鸣则因联诗而起。湘云的「吟诗序昆仲」说得便是此时和黛玉的以诗结义;而黛玉说的「酒尽情犹在」,也是在说中秋宴后两人的姐妹情谊。

从身世上来说,湘云和黛玉是很相像的。但由于二人性格的不同,她们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精神面貌。从前因贾母、宝玉和宝钗而起的那点芥蒂,都随着两个姑娘的成长而烟消云散了。就在这一片天朗气清的境界中,二人已成为高山流水的知音。

完美的薛宝钗,一直被史湘云视作偶像。

故事前半段中的每次出场,她都会把薛宝钗夸得天花乱坠,且句句发自肺腑,丝毫没有刻意讨好的成分。

在她的世界里,她的宝姐姐是全天下最完美最可亲的姐姐,不信你们听听, 「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无妨碍的。」

湘云对宝钗的崇拜是发自内心的,黛玉笑她是个夹舌头,她就反驳: 「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我算不如你,他怎么不及你呢。」

湘云虽然大大咧咧,却并不愚蠢,即使明知道夸了宝钗,会得罪黛玉,惹二哥哥不高兴,还是忍不住要夸。

由此可见,在史湘云心中,薛宝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即便看到薛宝钗越了规矩,坐在午睡的贾宝玉床前边缝肚兜边赶蚊子,本来要笑的湘云立刻止住,慌忙将黛玉拉走,唯恐嘴巴不饶人的黛玉会乱说乱讲,坏了薛宝钗的名节。

史湘云的心理活动,原著中描写得清清楚楚, 「 ……忽然想起宝钗素日待他厚道,便忙掩住口。知道林黛玉不让人,怕他言语之中取笑,便忙拉过他来……」

湘云是真心真意想跟宝姐姐处成好姐妹,对其时时赞颂、处处维护,铁了心要向这个好姐姐靠近。甚至提出要求,要与他同住蘅芜苑,恨不能时时刻刻黏在一起。

湘云这个女孩子,特别容易对人巴心巴肝,有点让人心酸。

从小父母双亡,跟着叔婶过活的湘云,虽然生性豁达,可是毕竟只是个孩子,对亲情友情有着天然的渴望。袭人只是一个奴才,伏侍谁心里眼里只有谁,只不过是她做奴才的本分。可湘云就把她当做无话不说的朋友。湘云定亲,袭人贺喜她害羞,袭人就说:这会子知道害臊了,当初怎么说来着?可见湘云曾经对袭人无话不说,连女孩子最隐秘的,对未来的憧憬也与袭人分享过。

可是贾母又让袭人伏侍宝玉了,袭人的心里就只有宝玉了。因为湘云来了,宝玉一大早就赶过去在黛玉处梳洗,袭人都会吃醋甩脸子。不仅袭人,就连宝玉和贾母都更疼黛玉,湘云有失落,有羡慕,也有嫉妒: 「二哥哥林姐姐天天在一起,我好不容易来了,不陪我」。

或许,这与湘云的身世有关。

她从小由只是面子上情分的叔叔婶婶养大,需要不时做些针线上的活儿,在家累得很。薛宝钗跟她聊家常过日子的话,她的眼圈便忽的红了。

薛宝钗说: 「想其形景来,自然从小儿没爹娘的苦。我看着他,也不觉的伤起心来。」

这种关心,必定触动了史湘云心中最柔软的角落。

在与宝钗同住的日子里,那些成长的烦恼,不能对人的隐痛,没有父母的悲凉……湘云一定都对宝钗倾诉过,而宝钗的抚慰,一定是象春风,温暖了湘云的心。

她性情天真,大大咧咧,但内心深处,依旧渴望亲情与呵护,渴望一个如薛宝钗般知冷知热,会关心人的姐姐。

宝钗本就大他们几岁,经历过家庭变故,更是沉稳。宝钗最大的优点就是懂事有分寸,稳重识大体,在贾府这种复杂的大家庭里,她和所有人都保持着亲切大方、得体的态度,这是口无遮掩、生性大大咧咧男孩子性格的湘云万万不及的。

宝钗生性恬淡宽厚、豁达大度、娴静淡雅,又很热心爱帮助人,不喜铺张浪费,出身富贵,却并不沉迷于富贵,学问见识远高于他人,使她散发出不一样的人格魅力,令湘云深深折服。

既然没有先天血缘,那可以通过后天的相处来培养。

所以她处处拥护薛宝钗,渴望真心换真心,得到一个不是姐妹胜似姐妹的闺蜜。

毕竟,闺蜜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可是,对史湘云的满腔热情,薛宝钗却未给出太多回应。

她甚至没太把史湘云的礼物当回事。

那次,史湘云来看袭人,给她送了一枚戒指。不料袭人却说,我已经有一枚了,是宝姑娘给我的。

绛纹石戒指,值不了多少钱,但史湘云的心意是无价的。

她一得了好东西,就记挂着贾府的众姐妹们,先是派人给姑娘们送了一批。

到了自己上门小住时,又用手帕包了四个,预备送给府中四位有头有脸的丫鬟——包括袭人在内。

这个情节,许多读者都看得如鲠在喉。

因为转送他人礼物,是相当不礼貌的行为。

对送礼人而言,这是赤裸裸的忽视与藐视,是未被放在心上的证据。就连旁人看着,都要为此愤恨。

薛宝钗把这枚绛石纹戒指转身就送给下人,悄无声息地借花献佛,既小恩小惠地拉拢了人心,又不需要实质上的付出。

又或者,是她未曾预料到,史湘云还特意为袭人准备了一份做礼物,当面锣对面鼓的,将自己的小动作抖搂出来。

不过当时,史湘云并不在意。

她和黛玉不同,并非心思敏感的多疑女孩。薛宝钗的行为,也没被她翻来覆去地解读思量,她只觉得,这是薛宝钗「大方」的表现之一。

史湘云毕竟还是年幼,她不明白,再真切的喜欢,再狂热的迷恋,都不能使对方成为你的知己。真正的知己,需要修养相近,兴趣相投,更是是站在相同的高度的相知相识。

钗黛结成金兰契,黛玉感念宝钗的一片情意,宝钗的回答就是: 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 在宝钗的心里,这些女孩子们并无区别,都是需要她用心照顾疲于应付的人际关系。

几个姑娘起诗社,初二、十六开社,到李纨处作诗,平时也可作东加社,探春先做一东,也无非是几个瓜果盘子的事情。史湘云是个未出阁作客的小姑娘,一时性起要做个东,本来也打算跟探春们的格局一样,可是找宝钗一商量,事情就不一样:你既然要请客,就得都请,哪处都不能少,钱从哪里来?于是这个事情就落到宝钗头上:她家地里有新出的螃蟹,拿来与湘云救了急。

这件事情就体现出了宝钗与湘云与园子里的姑娘们行为处事的极大差异:

黛玉喜欢的是君子之交淡于水,天性喜散不喜聚;湘云喜欢的文采风流,是真名士自风流;而宝钗考虑的是更好地借助资源,即使是个小玩意,也要考虑周全,人人满意。 最终,这场螃蟹宴大出风头是宝钗,请客的虽是湘云,所有的人只记得薛家的螃蟹,连贾母也夸宝钗能干。

宝钗湘云的个性更是判若云泥,这些分歧总会在特定时刻显现出来:

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为人「事不关己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贾母说她「难得的老成稳重」,连赵姨娘都要夸她。而湘云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爽直单纯,还会动不动发点小脾气。她会在下雪天烧烤鹿肉,会喝醉了酒醉卧芍药丛,宛若魏晋名士。她是「诗疯子」,会在半夜与香菱大谈温诗,宝钗却认为作诗并不是件正经事,甚至要少做诗,针织女工才是女孩子的大事。跟在宝钗身边的香菱,学诗都不敢烦她,舍近求远,拜黛玉为师。 在宝姐姐眼里,满嘴噙香的诗词歌赋,不过是「精致的淘气」。

三观不同,不必强求。

于是,二人终究没做成好闺蜜。

这一点,也是旁人清清楚楚点明了的, 「你瞧宝姑娘那里,出去一个香菱,就冷清了多少? 把个云姑娘落了单。

香菱一走,史湘云就落了单?

可蘅芜苑中明明还有薛宝钗啊。

个中深意,看官们可细细咀嚼。

事实上,查抄大观园的次日,宝钗忙忙地回了李纨搬出大观园。她是一个人走的,并没有提前通知谁,也没有与园中的众姐妹道别。湘云当初硬要与宝钗住一处,结果大厦将倾,人人自危,宝姐姐只不过顺手把她塞给李纨,再无一语。

可见史湘云虽如愿跟薛宝钗同住,却未真正与其靠近,没做成心贴心的好姐妹。

自始至终,都是她一厢情愿罢了。

大观园是个名副其实的「女儿国」。

除了贾宝玉,园中几乎皆是青春少女。她们爱玩闹、爱作诗、爱嬉笑,个个天真浪漫,颇有几分中学校园的意思。

按理说,人人拥护的薛宝钗应该闺蜜成群,和众姐妹无话不谈,跟谁都处得像亲姐妹。

但事实恰恰相反。

人缘极好的薛宝钗,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闺蜜,就连与之「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的林黛玉,都只能算半个好姐妹。

「金兰契」一章里,宝钗跑去给黛玉送温暖,感动得黛玉掏了心窝子,连「 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 」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

可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为什么平白觉得宝钗「藏奸」?藏了什么奸?也许关键还不在「奸」, 而在「藏」上

「金兰契」这次,宝钗对黛玉的表现算是体贴仁厚了,可是说了一车关切对方的话, 却仍然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没有半个字涉及自己内心 ——她对黛玉是什么看法?平日里那么多鸡零狗碎的言辞机锋,她可有些不满吗?世上并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宝钗也不是圣人,黛玉是她婚姻大事的最大劲敌,她对黛玉又为何如此深情厚谊了?

除了给林黛玉送燕窝那回,宝钗极少对旁人敞开心扉,也很少与人发生心灵共鸣,因共同的志趣和三观而会心一笑。

看似和谁都亲近,实则与谁都疏远。

薛宝钗的亲厚一视同仁,让人察觉不出半分亲疏远近。

于是这份好便千篇一律,反而显得生分而客气。

这样的人际关系浮于表面,只是客气和套路的加强版。细细探究,是没有多少真心可言的。

因为薛宝钗本身,就是个戴着面具的人。

像宝钗这样一个才貌双全、通达世事的少女,小小年纪就对人性的弱点、人情的复杂洞若观火,能揣摩到人心的每一个细微褶皱,能规避掉所有可能涉及的矛盾, 却完全不知性灵为何物

当我们看到黛玉醉心于诗词,房中「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探春房里「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贴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就能体会到她们充盈的自我追求和生活趣味。

而宝钗那雪洞一般的闺房里却是一无所有的 ,这也许是刻意以朴素姿态示人——毕竟也曾读过西厢,也曾富丽闲妆,但既然已决定去作模范淑女,独自一人的时候,她也只是看几本「正经」书,做做女红而已。那么通博的人,满腹的诗书学问却无一滋养到她,令她有所得、有所乐。却把那几本女德书里面的规训奉为最高准则,因为非如此不能显出身份!

长期违背本性扮演完美的自己,竟把自己也骗了。性灵因此被遮蔽、内心也因此而枯寂。

宝黛之间那些超越世俗的情感和相知,他们对「仕途经济」以外的追求,是一个宝钗全然无法领略的境界。她的计谋、她的付出、她那完美的人设,在这里,派不上一丝用场,反而彻底沦为弊端。 人设或许能让她赢得到一切可见之物,惟独赢不到真爱。苦心经营出一个万人称赞的自己,却失去了真正的自己。

她的好都从「自重身份」而来,却给她造成巨大盲区,也造就她的沉重枷锁,让她终其一世活在一个「人设」的壳子里。

她隐藏起了真实的自己,始终在克制自我,言行举止皆滴水不漏,从不冒犯他人、从不轻易冲突。

反倒是林黛玉和史湘云,会吵架、会冷战,但过后又会重归于好,手挽着手在湖边联诗,既可互诉心事,又能彼此安慰。

如你我所知,这才是闺蜜会有的样子。

在她面前,你可以有话就说、有火就发,而不是时刻端着身份和体面,客客气气地嘘寒问暖、彬彬有礼地互送礼物。

薛宝钗历来就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争议比较大的人物。

她不似林黛玉的纯粹,林黛玉像一汪清幽的泉水,澄澈到底不染尘埃,喜怒哀乐流于表面,性情纯真表里如一。

薛宝钗则刚好相反,她少年老成,圆融通透,喜怒不形于色。

这就在读者和人物面前立起了一面屏障,很多时候需要根据红楼梦中的各种描写来推开屏障,大胆猜测和走近她的内心世界。

薛宝钗究竟是否内心「藏奸」?

我的看法是:宝钗或许是个冷情、圆滑世故的人,但还不至于藏奸。

藏奸 」一词在书中第四十五回,出自于林黛玉之口,「黛玉叹道: ‘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以林黛玉的机敏,她难道看不出来薛宝钗的真正为人吗?

黛玉是十分有洞察能力的,常于细微之处见真相。

比如在第六十九回,凤姐将尤二姐赚入大观园后,安排善姐来料理她的生活日常。

表面上在凤姐在众人面前善待二姐,背地里则使手段往死里折磨她 。 「园中姊妹和李纨迎春惜春等人,皆为凤姐是好意,然宝黛一干人暗为二姐担心。」

这里从侧面反映出黛玉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可以一针见血窥知真相。

薛宝钗实际上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她无法像黛玉一样洒脱,哥哥无才,母亲柔弱,她的肩上背负着家族的重任。

常年的历练,抹杀了她少女的天性,约束了她的真性情,她学会了隐藏内心,察言观色。

黛玉从前把她视为情敌,这一层认识导致黛玉对宝钗的认识始终是有偏见的,直至宝钗教导她不要看杂书之后,黛玉才猛然看到宝姐姐为人处事的真相。

读者对薛宝钗争议最大的,就是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中宝钗「嫁祸」黛玉偷听丫鬟们聊天之事。

还有宝钗对待金钏投井和尤三姐自杀之事所表现的态度,很多读者从她安慰王夫人和薛姨妈时的言语,都会认为薛宝钗实在冷酷到令人发指。

金钏儿作为王夫人屋里的一等大丫嬛,地位与鸳鸯、平儿、袭人相当,是荣府最得势的四个丫嬛之一。第三十一回湘云特意带了绛纹石戒指来,指名给这四人,就足以说明这点。金钏儿之于王夫人,犹如鸳鸯之于贾母,王夫人后来说她「 就像我自己的女儿一样 」,应该并非夸张之语。而王夫人是宝钗的亲姨母,彼此来往极频,可以想见,平日里宝钗对金钏儿,也一定既亲密又尊重。

然而,听说金钏儿投井之后,连袭人都落下泪来,宝钗的第一个反应却是第一时间赶来,「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

「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又说: 「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可见宝钗的冷情。

因为这一点,恐怕宝钗始终会被读者诟病。——宝钗并不符合读者的期待,她看起来并不是生来宅心仁厚、会对所有人都怀有慈悲之心的人。

在听闻尤三姐情死之后,宝钗也照例发表了四平八稳、政治正确的陈辞,情感反应却还是完全的漠然。就连打听点八卦的心情都没有。——这就很难让人相信,她平常对园中姐妹的各种关怀体贴是出于真情。更何况在施予关怀之时,她还总不忘附赠对方一些道德规训呢!

你对我那么好,可我就是跟你亲不起来,总觉得哪里不对——这大概就是黛玉对宝钗的真实感受。就连多次剖白心迹的湘云,后来和宝钗也并不真的亲近,到月下联诗时,几句体己话还是对黛玉说的。

宝钗什么都好,唯独没有真性情。或者说,她隐藏了真性情。

宝钗这个女孩子,不管你看了她多少处世才能和温柔体贴,却怎么也没法知道,她倒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到底跟谁亲厚与谁疏远?内心究竟有何悲喜?她就像一个超级智能人偶,具一切美善,心却是一堆电路管线,无人能解。

谁愿意亲近一个没有七情六欲的完人? 不管嘴上再怎么称赞,人内心的真实想法都是:只有在缺陷昭然的坦荡人身边,才觉得安全。

宝钗整个人就是一个「冷」字啊。吃的是压抑人性的」冷香丸「,住的是」雪洞一般"空洞冷清的屋子。

然而要说宝钗完全无情,其实也不是。 明摆着她也爱宝玉——全书之中,从来喜怒不形于色的宝钗只动了三次情绪,三次都是涉及宝玉。即便她对感情没有黛玉那么看重,仅仅出于功利考虑,宝玉也是她的最佳人选。身处贾府那么多年,看遍了上上下下各种男人,包括自己的亲哥哥在内,哪一个是把女人当人的?惟有嫁给宝玉,才能确保幸福和尊重,她别无选择。

如果能够结合宝钗的家庭环境,就会明白她冷心冷情的原因。

她从小亲历了父亲的死亡,在打理家业中见识到人世间的冷暖,这样复杂的环境迫使她渐渐长大成为一个顾全局,淡生死的人。

宝钗对于死亡的态度是超然的,这种超然颇有看淡红尘的味道,她有着十分强大的内心世界,别人进不去,她自己也不愿走出。

对于别人轻易自杀,宝钗抱着理性到冷漠的态度,是她的成长环境迫使她发生任何事情第一时间都要冷静,都要想出解决办法,而不是轻易寻死,所以她才会认为她们的自杀是不值得的,是糊涂人的所做所为。

况且既然斯人已逝,再伤心也是枉然,如何妥善安抚好生者的情绪,安排好死者的后事,这才是最重要的。

她的淡然使她真的不计较把自己的衣服拿给死去的金钏妆裹。这在大观园里谁能做到?谁能不忌讳?

在情感与理智中,宝钗显然是理智的,理智的人相对就显得比较「无情」,但是「无情」又让她做任何事情都从容不迫,井井有条。所以才有曹雪芹对她「 任是无情也动人 」的评价。

年幼时在父母的庇护下她也无忧无虑过,只不过生活的变故使她改变了自己的性情。她被迫褪去了年幼的天真烂漫,融入了不合年龄的成熟冷静,她懂得聚散兴衰,命运无常。

写在最后

后来的后来,湘云终于看清宝钗的妥帖周到背后的清冷疏离,宝钗也终于离开大观园,不需要花时间小意殷勤,应付那么多姐姐妹妹。湘云在寥落的凹晶馆里,终于找到了知己黛玉,两个才华出众,绮貌年华的女孩子,身世坎坷,却没有自怨自艾,惺惺相惜,在清明的月光下,吟诵出了「寒潭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诗句, 那是大观园里最美丽的一刻,她们的心永远年轻,灵魂永远纯净。

这三个女孩子之间,说到底,湘云小时候对黛玉不过是心里那一点点无伤大雅的嫉妒,和对自己固有领地(贾母宝玉等的喜爱)的防御。而总体上,于湘云而言,黛玉和宝钗都是一起玩耍一起长大的玩伴。

后来林黛玉和宝玉的感情趋向稳定,都渐渐明白了情感上是彼此的唯一,宝玉黛玉湘云三个人的友情至此变成了两个人的爱情和两人共同的妹妹史湘云。至于黛玉因金麒麟疑心,也主要是疑心宝玉,并没有因此迁怒史湘云,后来宝黛二人剖明心迹之后,宝黛之间再无猜忌,黛玉和湘云,也再没有因宝玉而争执了。

而黛玉虽然介怀过宝钗和「金玉良缘」舆论,但是,在贾宝玉的剖白,和薛宝钗的雨夜送燕窝之后,黛玉和宝钗已经完全冰释前嫌。两人后来再也没有过任何言辞机锋了,后来,林黛玉还认薛姨妈当了干妈,直接称宝钗为姐姐,宝琴为妹妹。黛玉也长大成熟了,而且,若贾家没有急转直下的败落,黛玉嫁给宝玉应该是没有任何悬念的。

按照判词,宝钗后来嫁入贾家的时候,贾家已近败落,从现实的角度,宝玉宝钗的「金玉良缘」,只是当时的贾家的权宜之计罢了。

等她们慢慢长大,需要面对残酷的现实和福祸未定的未来时,这些幼年时的小心思就通通不值一提了。

此时,湘云,黛玉,宝钗都是一样对现实束手无策,只能是任其宰割的羔羊,只有她们才能互相体会彼此的不易和忧愁。

中秋夜联诗时,湘云说: 「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社也散了,诗也不作了。」

是抱怨,也是感慨。

按照湘云的聪明,岂能不知这一去,便再也没有回来的时候了?

她只是佯装不知,宽慰黛玉,也宽慰自己,仿佛宝钗真的只是因为想要跟母亲兄长团圆,才舍弃了她们,而不是因为这大观园再也不是她们的庇护。

湘云说: 「他们不作,咱们两个竟联起句来,明日羞他们一羞。」

好像真的还有似昨日一般的明日。

而那些渐行渐远的闺蜜们,也是她们成长中的见证,永远留在记忆里,心照不宣地渐行渐远,不去过问,不去深究。


花谢了,我们只需记取它在春天的芬芳美丽。

分享时刻

你觉得薛宝钗是内心藏奸吗?

给我留言吧~

- End -

欢迎分享朋友圈 公号转载请获取授权

-作者-

悠悠酱,喜欢读书,喜欢旅行,喜欢猫猫狗狗,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火锅重度爱好者。不高冷,却很有态度。世界或许冰冷,内心依然温暖。公众号:陪你走过漫长岁月(ID:sunshine_phuket)。转载请后台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