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98年父亲和邻居断了来往,08年邻居住院后麦子没人收,父亲这样做

2024-06-24文化

原创文章,全网首发,严禁搬运,搬运必维权。本文为微小说,情节虚构,请理性阅读。

1998年初夏的一个傍晚,太阳还未完全下山,天空中悬着几朵火烧云。村里的田野间,王建国和李大海站在一块争议的地头,脸色铁青,怒目相向。

「王建国,这块地明明是我家的,你凭什么霸占?」李大海气得胡子直抖,声音震得周围的树叶都在颤。

「胡说八道!这是我祖上留下来的地,早就在地契上写得明明白白!」王建国紧紧攥着拳头,指着李大海,愤怒地吼道。

两个昔日的好友,如今站在地头上,怒火中烧,互不相让。周围渐渐围上了一些看热闹的村民,大家议论纷纷,却没有人上前劝解。

这时,王建国的妻子张红赶了过来,她抱着小女儿王小丽,拉着儿子王小刚。看到两人争执不休,张红赶忙上前劝道:「建国,大海,都是几十年的邻居,何必闹得这么僵?」

「张红,你别掺和,这是男人的事。」王建国挥手示意她不要插手。

李大海冷哼一声:「你们王家人都一样,仗着人多势众就欺负人,我李大海今天就不怕你!」

这话一出,王建国怒不可遏,猛地上前一步,两人差点动起手来。张红见状,连忙拉住丈夫,哭着说:「算了吧,建国,别为这点事伤了和气。」

然而,两人的争吵并没有因此平息。王建国一把推开张红,指着李大海说道:「你要是有本事,就去告我,我等着!」

李大海怒目圆瞪,愤然离去,临走前撂下一句狠话:「好,你等着,这事没完!」

这一闹,王建国与李大海从此断绝了来往。王建国拉着儿女回到家,心情烦躁地坐在椅子上,张红端着茶水过来,小心翼翼地劝道:「建国,真没必要闹成这样,毕竟都是一个村的,低头不见抬头见。」

「你懂什么?」王建国狠狠地拍了下桌子,茶水溅了出来,「这块地是我们王家的命根子,不能让出去。」

张红叹了口气,知道再劝也无济于事,只能默默地收拾桌子。

这场争吵在村里传得沸沸扬扬,王建国与李大海的关系也从此陷入了冰点。村里人都知道,这对昔日的好友如今成了死对头,见面连个招呼都不打。

几年后的一次村里的聚会上,王建国和李大海再次发生冲突。那天是村里每年一度的庙会,村民们都聚在村中央的庙前,热闹非凡。王建国带着儿子王小刚,李大海则带着儿子李明,两个家庭虽然彼此看不顺眼,但碍于村里人的面子,还是勉强露了面。

庙会进行到一半,李大海喝了几杯酒后,越看王建国越不顺眼,忍不住开口讥讽道:「王建国,你那块地种得怎么样了?收成还好吧?」

王建国听到这话,火气一下子窜上来,冷笑一声回道:「多谢关心,收成很好,比你家那块荒地强多了。」

李大海气得脸都红了,猛地站起来,指着王建国骂道:「你什么意思?说我家地荒了?我告诉你,这块地早晚得归我!」

王建国也不甘示弱,站起来回骂:「你再说一遍?我王建国就在这儿,有本事你来抢啊!」

两个大男人在庙会上大打出手,场面一度失控。村民们见状,赶紧上前拉开他们,但两人依旧怒气冲冲,谁也不肯退让。

这时,王小刚和李明也因为大人的争执动了手,两人你推我搡,很快扭打在一起。村里的老人见状,不禁摇头叹息:「哎,真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啊!」

从那以后,两家的关系更是紧张得如同一根绷紧的弦,稍有不慎就会断裂。王建国和李大海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村里人也开始避开这两家,生怕被卷入他们的纷争中。

转眼到了2008年,村里生活虽不富裕,但也算安定。然而,李大海突发重病住院,李家的麦子无人收割。眼看着金黄的麦田被风吹得东倒西歪,村里人都在议论纷纷。

「你听说了吗?李大海住院了,他家那块麦子还没收呢。」

「可不是嘛,这麦子再不收,怕是要烂在地里了。」

李大海的妻子刘翠玲急得团团转,她挨家挨户地求助,却没有人愿意帮忙。刘翠玲拉着李明,一家一家的敲门,哀求道:「求求你们,帮帮我们家吧,大海住院了,这麦子我一个人收不了。」

村里人都知道她家的情况,但因为王建国的关系,大家都不愿意插手。刘翠玲跑了一圈,最后无奈地坐在家门口,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李明见母亲如此,也是一脸无助,他小声安慰道:「妈,别哭了,我再去找找看。」

然而,李明跑遍了整个村子,也没能找到一个愿意帮忙的人。母子俩的困境让整个村子都沉浸在紧张的气氛中,大家虽然心里同情,却碍于与王家的关系,不敢出手相助。

王建国在村里的杂货铺里听到大家议论李家的困境,心里不禁一紧。他默默地站在货架旁,手中握着的商品却迟迟没有放下。

「听说李大海病得不轻啊,真可怜,家里那块麦子要是再不收,可就全毁了。」

「是啊,刘翠玲这几天可急坏了,四处求人,可没人敢帮忙,毕竟他们家和王建国家那事……」

王建国听着这些话,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起涌上来。他匆匆结账回到家,脑子里全是李家的麦田和刘翠玲无助的眼神。

晚上,王建国坐在院子里,望着天上的星星,若有所思。张红端着一碗热汤走过来,轻声问道:「建国,今天在铺子里听到什么了?」

王建国叹了口气,把杂货铺里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张红听完,沉默了片刻,说道:「建国,要不我们去帮帮他们吧?毕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王建国低头沉思,过了好一会儿,他终于下定决心:「好,就这么办。孩子们,今晚我们有事要做。」

王小刚和王小丽听到父亲的话,不禁好奇地问道:「爸,什么事啊?」

王建国看着两个孩子,语气坚定地说:「我们要去帮李家收麦子。」

夜幕降临,王建国一家三口悄悄地来到李家的麦田。他们戴着草帽,手持镰刀,在月光的照耀下,开始默默地收割麦子。麦田里,只听得见镰刀割过麦秆的「唰唰」声和微风吹拂麦浪的「沙沙」声。

王建国一边挥舞着镰刀,一边对孩子们说:「这片地的麦子熟透了,再不收就完了。咱们得加快速度,天亮前一定要收完。」

王小刚和王小丽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看到父亲如此卖力,也咬牙坚持着。张红则在一旁捆扎麦束,手脚麻利,毫不含糊。

忙碌了一整夜,黎明时分,李家的麦田终于被收割得整整齐齐。王建国一家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倒头便睡。村里的公鸡叫了几声,天也渐渐亮了。

第二天早上,村民们陆续起床,看到李家的麦田被收割整齐,无不感到震惊。刘翠玲看到自家的麦田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拉着李明,快步跑到麦田边,仔细查看,发现所有的麦子都被收割完好。

「这……这是谁帮我们收的?」刘翠玲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

李明摇摇头,同样感到不可思议:「妈,我们昨晚回家时,田里还是一片麦子啊。」

刘翠玲百思不得其解,忽然想起什么似的,跑到王建国家门口,敲响了大门。王建国一家还在睡梦中,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张红揉了揉眼睛,打开门,看到刘翠玲站在门口。

「张红,昨晚是你们帮我们收的麦子吗?」刘翠玲眼中泛着泪光,急切地问道。

张红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是啊,建国说麦子不能再等了,就带着孩子们去收了。」

刘翠玲听后,激动得握住张红的手,泪水滚滚而下:「谢谢你们,真的是谢谢!要不是你们,麦子可就全毁了。」

王建国走出来,摆摆手说道:「不用谢,都是一个村的,能帮就帮。再说,当年的事……也该过去了。」

刘翠玲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连连道谢,随后带着李明离开。村民们看到这一幕,纷纷感叹:「这王建国真是个好人啊,关键时候能放下恩怨。」

几天后,李大海出院了。他得知是王建国一家帮助了自己,非常感动,决定登门道歉。

那天,李大海拄着拐杖,带着妻子刘翠玲和儿子李明,来到王建国家门口。王建国见到他们,愣了一下,但很快笑着迎了上去。

「大海,身体好些了吗?」王建国关切地问道。

李大海眼中闪过一丝愧疚,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说道:「建国,当年的事是我不对,我向你道歉。这次真是谢谢你们,不然我家那块地可就完了。」

王建国赶忙扶起李大海,拍了拍他的肩膀:「都过去的事了,咱们别再提了。你快坐下歇会儿。」

两个昔日的好友,终于握手言和。村里人看到这一幕,纷纷感叹:「时间能化解一切恩怨啊。」

自此之后,王建国和李大海恢复了昔日的友谊,两家人也时常走动,村子的氛围变得更加和谐。

村民们看到这一幕,感慨万千,纷纷说:「真是好人有好报,王建国一家做了好事,也收获了友谊。」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建国和李大海的友谊越来越深厚。每年秋收时节,两家人都会互相帮忙,村里的氛围也变得更加温馨和睦。人们开始相信,只要心怀善念,任何恩怨都能化解,任何困难都能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