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我国三大石经:熹平、正始和开成

2024-06-28文化

三大石经指的是东汉的「熹平石经」、曹魏的「正始石经」和唐朝的「开成石经」。

「熹平石经」是我国刻于石碑上的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为了统一规范经文混乱的局面,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西元 175 年),蔡邕等人奏请正定六经文字,得到灵帝许可。于是,参校诸体文字的经书,由蔡邕等书石,镌刻四十六块石碑,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学子校对经文、规范文字。它的经文是用当时的流行书体隶书体写成的,是中国古代规模宏大的一次儒家经籍校勘和刻石工程,在去伪存真、为读书人提供经典范本和开创后世经典上石方面开创了先河。

熹平石经原刻约有二十万零九百一十一字。但历经战乱等破坏,现存熹平石经残石的字数已大为减少。自宋代以来时有残石出土,后又陆续在河南洛阳、陕西西安等地发现一些零碎残石,至民国时期在太学旧址时有残石出土,达数百余块之多,据统计共8275字。新中国成立后又发掘和收集了600余字,总计共有8800多字。这些残石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洛阳石刻艺术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等地,还有的已流散到国外。

「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魏石经,刻于公元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西元241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西侧。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而得名「三体石经」。它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共约二十八碑。原碑字数不明,现残存2500余字,主要出土地点在洛阳和西安等地。部分重要残碑现存于河南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洛阳博物馆等地。三体石经因用战国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刻写,使其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开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十二月(834年),开成二年(837年)完成,依次计有【周易】【尚书】【诗经】等12种儒家经书,另有【五经文字】【九经字样】附于【春秋左传】之末,共刻114块碑石,共刻经文650,252字,正文字体为唐楷。开成石经是我国古代保存最早、最完好的儒家刻经,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总之,三大石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学术的重要遗产,它们不仅在经学、文字学、版本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见证,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