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始于炎帝、黄帝建立的部落联盟,然,商汤伐夏在文明史上留下了疤痕,而这道疤痕的背后隐藏着我们民族融合和汉字起源的秘密。
一.华夏民族融合进程
中国地区大约从一万年前领先全球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从八千年前进入伏羲时代,开启了以原始生产力发展和物质文明交流为载体的持续三千多年的史前文化融合准备期,大约五千年前以部落联盟的形式开启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仰韶文化掀起史前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波彩陶艺术浪潮,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共同推动了史前第一波玉文化高峰。萌芽于大汶口文化,初步形成于龙山文化的礼制,从制度和器物层面初现雏形,并且良渚文化作为玉文化的集大成者,以玉器为载体形成一套完整的礼玉系统。
都分别从生产力和制度框架层面推进了民族融合,也使之进入到「克难攻坚」——从物质文明统一到精神文明统一——的关键阶段。 商族的闯入疑似打断了华夏文明的进程,但,实则顺水推舟助推了华夏民族融合。
中华民族融合进程
商族何许人也? 据考古学比对,二里岗遗址出土的早期商朝日用陶器遗存,与前一时期的下七垣文化高度相似①,同时带有二里头文化的影响。下七垣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北邯郸的漳河流域一带。下七垣文化中的城址与二里头夏都遗址有明显的 「君臣「之别。
夏商之际,华夏一族以生产力领先获得领导权和以礼制建立社会秩序的模式不可为继。历史发展到了需要通过激化矛盾来解决矛盾的时刻。矛盾的核心是原始宗教信仰。
原始宗教在缺乏认知和保障的时代,是远古先民们头等重要的大事。虽然,当时祭祀活动在各部落、诸侯国、王国都非常盛行,绝大多数的史前遗址中都包含有专门的祭祀区域。但,不同氏族之间的信仰是不一样的。
1. 图腾
夏朝二里头文化信奉龙,不仅出土了多件带有龙形纹样的陶器和绿松石器(一半以上),还有一件以2000余片绿松石片粘嵌而成的龙形器,以及少数鱼、龟、蛙等水生动物和羊首、猪首、鸟首、高羽冠、兽面纹饰。
二里头遗址出土龙形纹
二里头遗址出土鱼形纹
商朝信奉玄鸟,以鸟、虎、太阳、兽面像构建了神灵体系。二里岗出土器物纹饰以饕餮纹为主,不仅在青铜器上,而且这一时期生产的瓶、碗、豆、壶、罐等陶器的口部、肩部、腹部上也经常出现饕餮纹。商朝大量采用饕餮纹不单是一种艺术传统,更是传承了一种神话信仰。
2. 礼器
二里头文化的礼器系统由玉器、铜器和白陶构成,玉礼器以 象征军权 的兵器类为主,包括多孔刀、牙璋、玉戈、玉镞、绿松石铜牌饰等。二里岗文化的礼器系统由玉器和青铜器构成,玉礼器以玉琮、玉璧、玉璜、玉琥等 祭祀类 工具为主,人形、动物形小件玉饰较多,巫玉色彩浓厚。
3. 仪式
夏朝的祭拜对象以祖先为主,龙是祖先的化身;商朝的祭拜对象以神灵为主,包括天地、祖先和以动物为原型构思的神灵。祭祀仪式中,夏朝重算卦、观天象,商朝烧卜骨、判吉凶。
4. 来源
商族何许人也? 一直四处迁徙的民族,只有考古学追踪到的下七垣文化的三百年定居,具备很强的适应、学习和整合能力。商汤伐夏,联合了岳石文化区的东夷人,与夏家店下层文化区有密切联系,吸收了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的巫术和信仰。
二里头文化同时期(商前)的考古学文化分布
考古学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北至红山、南至石家河、东及龙山、良渚、凌家滩等文化区域,巫觋色彩十分浓厚②。遗址中大型的宗教礼制性建筑「坛、庙、冢」、玉器墓、祭坛、随葬玉器(巫玉)的瓮棺葬都显现出鲜明的巫觋崇拜现象。事神玉器:壁、琮、璜、环等均大量出现,也有作为巫觋形象的玉人、奇异特征的鹰、雁、蝉、蚕等动物形象玉雕。
夏朝的信仰来源可以从礼玉系统追踪。夏朝以前,海岱-山东龙山文化、晋南-陶寺文化、陕北-石峁文化、甘青-齐家文化、江汉-后石家河文化等为代表的用玉、制玉中心发现起来,推动了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发展的第二次高峰。这些玉文化中心独立发展又相互影响,并且传承了第一次高峰的玉文化传统。但是这些玉文化中心并没有完全趋同,而是基于信仰的差异表现出礼玉系统的差异。
史前两次玉文化高峰各中心及相互影响关系
简单直接地说,龙山、陶寺、齐家、后石家河遗址中都出土了大量祭祀用的壁、琮、璜、环等巫玉,以及富于象征意义、神秘气息浓厚的玉鸟等。石峁古城遗址出土的玉礼器,有玉璋、玉圭、玉斧、玉钺、玉戈、玉刀、玉牙璧等,与二里头文化一样以象征军权的兵器类玉礼器为主。石峁玉器大量出土的多孔玉刀、玉牙璋,也是二里头的特色器物;石峁的绿松石龙形器、绿松石铜牌饰、兽面,与二里头文化高度相似。石峁出土的片状器玉刀、玉铲、玉钺,从色泽、质料、形制、工艺各方面都与二里头文化出土的玉礼器区别不大。
特别值得关注的细节,石峁古城遗址出土了几件由良渚文化玉琮改制成的玉器,这更能证明玉琮不符合石峁人的信仰体系。二里头目前只出土1件破损严重的玉琮。此外,石峁和二里头出土的玉鹰形笄、玉虎头,来自石家河文化。石峁用良渚玉琮改制玉器另一个原因——玉石资源贫乏,石峁是几个玉文化中心唯一附近没有玉矿的。夏朝定居洛阳,除了占据文化竞争要地外,更是为了河南的玉石资源、陆运昆仑山玉矿的便利,以及南方区域的铜矿资源等。
石峁人用良渚人玉琮改制的玉器
石峁人拥有的石家河人制玉虎头
华夏族与巫觋派信仰的差异,简单地说,虽然都有迷信的色彩,但前者更理智,崇尚忠诚、孝道,而后者更魔幻、神秘、超自然。体现在政权统治思维上,前者主张建立秩序来维护政权,后者借助神秘力量控制民众信仰,以神权维护政权。 【礼记·表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二.文字演进普及进程
研究汉字起源,为什么要先弄清楚原始宗教?因为,直至西周,中国社会普遍还没有认识到用文字进行传承传播的价值,早期文字主要应用于原始宗教的占卜活动中。也就是说,巫觋派考古学文化区域用于占卜的刻画符号才是甲骨文的主体来源。根据目前的考古学发现,出土的骨刻文主要集中在淮河流域。
基于目前的考古发现总结文字应用进程
梳理目前的考古学实证:1)从大地湾、半坡到夏都遗址,华夏族一脉仅出土不足100个刻画符号,推测用于记事或有祭祀意义;2)而在贾湖、双墩、龙山等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骨刻文,已经具备文字雏形;3)商朝早期使用的是相对成熟的骨刻文,到商朝晚期才演进成更为成熟的甲骨文;4)至西周,都没有出土官方文书,没有民间文化传承、文化传播的考古实证;5)春秋战国时期,制度因素与书写工具才推动文字普及。
汉字起源于巫觋派,并不是一件掉面子的事情,因为这符合文字产生的客观自然规律。远古时期实际上会产生两套语言系统,一套是从生产劳动中产生用于日常交流的口语,文化传承也主要靠口口相传——这是事人语言;另一套则是由自然崇拜、图腾、原始宗教中产生出来,用于与天地、神灵沟通的文字符号——这是事神语言。古埃及、古印度的古文字都遵循这样的起源规律,但是他们没有等到文字普及的那一天。
另外,有报道在二里头夏都宫城外墙边发现了带有骨刻文的卜骨,推测是夏朝文字,但从夏商一贯的风格出发,这更可能是被诅咒的迹象。
参考资料:
① 【从夏、夷、商三族关系看夏文化】,魏继印,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3期
② 【试论商代巫玉的源流】,张闻捷,北京大学考古研究学院,南方文物 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