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许子东:100年了,鲁迅的话就像在评论今天的报纸,为何这么说?

2024-02-21文化

「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鲁迅在说这句话时可能也不会想到,在100年以后,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对他的作品做出了长久的研究,甚至还说「鲁迅的话就像在评论今天的报纸」。

鲁迅作为我国近代的大文豪,弃医从文拯救百姓的精神信仰,让人们从思想开始变强大,而他的作品更是经历了漫长岁月的验证,至今依旧有人在研究鲁迅的作品。

鲁迅亲身经历了家族的兴衰没落,又身处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他更能感受当时社会的无奈,也更能体会人们的辛酸苦楚,他将所见的真相一一写入书中,这可能也是鲁迅的作品至今还值得反复推敲的原因。

旧思想带来的荼毒

鲁迅出生1881年浙江的一户富贵人家中,家庭条件优渥,也使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是在他父亲去世之后,家族开始没落,他并未因此沉浸在怀念过去的富贵时光中。

他对于外面的新奇充满了兴趣,长大后的鲁迅告别了母亲,开启了他四处漂泊的生涯,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他看到了世界最残忍的一面,也在此刻,他决定要帮助人民摆脱旧思想。

起初,鲁迅认为中国饱受其他其他国家的凌辱是因为国人的体质虚弱,于是他前往日本学习医术,也正是因为他华人的身份,在日本留学期间没少受排挤与羞辱,这也更加坚定了他想解救国家于危难的决心。

直到1906年,母亲的一封家书,让鲁迅更加唾弃与厌恶中国的旧思想和封建制度的风气 ,当时,鲁迅母亲在书中提到自己已经卧病在床需要鲁迅的照顾和探望。

听到老母亲重病的鲁迅,也顾不上日本医术的学习,一心只想赶紧回到家中探望,心系母亲的鲁迅并没有对家书中的一言一语表示怀疑,他马不停蹄地回到家中,却没有看到卧病在床母亲,反而是看到了腼腆羞涩的新娘。

鲁迅并不肯接受这一场「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但最终还是在母亲以死相逼下屈服,鲁迅一生也没有认可这位「小脚媳妇」,仅在婚后的第三天,他又继续前往日本学习医术。

学成归来以后,鲁迅在一家医院就职,开始着手于改善国人的体质问题。

新思想的洗涤

在改善国人体质问题时,鲁迅发现,国人需要挽救的不是身体,是灵魂,中国的封建思想已经深深地在国人心中扎根, 国人们拒绝接受一切的新事物,生病了不去医院认为拜拜佛或者「民间偏方」就能治好。

鲁迅见状,回到家后,辗转反侧,最终决定弃医从文,从思想上开始拯救国家。于是鲁迅放下了手术刀,拿起了埋于心底的笔墨,开始了他「骂醒」世人的救国之路。

此时的鲁迅已经经历了人世中的酸甜苦辣,他对于这个残忍地世界有了更透彻的了解,所以他的文章并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也没有优美的句子装点,他的文章更贴近于事实真相,总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也使鲁迅明白,只有用最犀利的言语与最「粗暴」的文章才能唤醒世人和揭露那隐藏在阳光下的黑暗与不齿,他对现实的反抗,也使很多跟他一样想从思想上解救的人加入了他的队伍,与他一起「骂醒」世人。

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何其艰难,更何况是要改变一个国家所有人的思想, 这条向着希望的康庄大道上布满了荆棘与陷阱,但他们从未选择退后,反而更加坚定选择继续向前,也正是他们的坚持与努力,才有了新文化运动的崛起,也让更多的国人加入了进来。

事实的真相

鲁迅弃医从文的举动,在新旧思想的交替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虽说鲁迅是在封建时代写的文章,但这些文章放在现在的新社会依旧适用。

在反对封建的陋习时, 鲁迅曾说:「从来如此就是对的吗?」 此话一出,令人深思,延续多年的封建习俗与思想,不一定符合人类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一股脑的全部接收,只会停滞不前,反复的在沼泽里挣扎只会越陷越深。

这类的言论数不胜数,不管是鲁迅所在的封建社会社会,还是如今的新时代,都一直存在新旧思想「打架」的现象。

社会是一直在进步的,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人与人所生活的环境与接收思想的程度不同,这就注定会导致新旧思想的彼此排斥,因此,鲁迅在揭露社会新旧思想交替中的黑暗与不公,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现在。

这才有了100年后,许子东说:「鲁迅的言论就像在评论今天的报纸」。

小结: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将旧文化与新文化相结合,在接受新文化的同时,也不能全盘接收,要选择适合与旧文化结合的新思想,这才是能将传统文化不断传承的唯一方法。

鲁迅的作品,总是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以至于在新中国成立至今,有人想要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都会从鲁迅的作品中分析。

新旧文化的交替不管社会如何发展都会一直存在,甚至在王朝更替时出现得更加明显,所以这不是不能解决的事情,因此鲁迅的文章哪怕过了几千年、几万年,只要社会一直在发展在前进,就永远不会过时,值得反复推敲研究。

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想必也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