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净行所缘之入出息念所缘(一)——【瑜伽师地论】笔记(八五九)

2024-06-25文化

卷二十 )「 云何阿那波那念所缘 谓缘入息 出息念 是名阿那波那念 此念所缘入出息等,名阿那波那念所缘。

什么是「阿那波那念所缘」?「阿那」是指入息,「波那」是指出息,以入息、出息作为所缘的心念,叫作「阿那波那念」。这样的心念所攀缘的入出息,「等」是指后面所讲的五种修习,算数修习、悟入诸蕴修习、悟入缘起修习、悟入圣谛修习、十六胜行修习,就叫作「阿那波那念所缘」。

当知此中 入息有二。何等为二?一者 入息,二者 中间入息。出息亦二 何等为二?一者 出息,二者 中间出息。入息者 谓出息无间 内门风转 乃至脐处。 中间入息者 谓入息灭已 乃至出息未生 于其中间在停息处 暂时相似微细风起 是名中间入息。

这里所缘的「入息」有两种,一是「入息」,二是「中间入息」。「出息」也有两种,一是「出息」,二是「中间出息」。「入息」是指和出息没有间断,出息结束的刹那,呼吸的风就开始向内流动,直至肚脐这里。「中间入息」,是指在入息已经结束,出息还没有产生之前,这中间有个很短暂的,入出息停止的时间,会暂时产生和息相似的微细风,叫作「中间入息」。

如入息 中间入息 出息 中间出息 当知亦尔。此中差别者 谓入息无间 外门风转 始从脐处 乃至面门 或至鼻端 或复出外。

和「入息、中间入息」一样的情形,「出息、中间出息」也是如此。所不同的地方是,和入息没有间断,出息结束的刹那,呼吸的风就开始向外流动,从肚脐处开始,直至面门或者鼻端,或者流动到身体以外。

入息 出息 有二因缘。何等为二 牵引业。二 脐处孔穴 或上身分所有孔穴。

「入息、出息」有两种因缘,一是牵引业,由过去业所引。二是肚脐的孔穴,或者肚脐以上的所有孔穴,比如口、鼻,这是息的所依处。由这两种因缘,所以才会有入、出息。

入息 出息 有二所依。何等为二 心。所以者何 要依身心 出息转 如其所应。

「入息、出息」有两种所依,一是身,二是心。【披寻记】中解释,「入出息转非唯依身、非唯依心,是故前说有二所依。然亦非唯依身心转,由诸有情业差别故,或时不转,是故说言如其所应。如下妨难,其义可知。」入息、出息的活动,需要依靠身、心两种所依,但并不是仅仅依身心活动。因为有情业力的不同,有的时候入、出息不活动,没有入、出息。

#深度好文计划#

若唯依身而息转者 入无想定 入灭尽定 生无想天诸有情类 彼息应转 若唯依心而息转者 入无色定 生无色界 彼息应转 若唯依身心而转 非如其所应者 入第四静虑 若生于彼诸有情类 及羯罗蓝 頞部昙 闭尸等位诸有情类 彼息应转 然彼不转。是故当知 要依身心 出息转 如其所应。

如果是仅仅有所依身,就有入、出息的话,那么证入无想定、灭尽定、受生无想天的有情,就应该有入、出息,实际上是没有的。如果仅仅是有所依心,就有入、出息的话,那么证入无色定、受生无色界的有情,也应该有入、出息,实际上也是没有的。

如果是入、出息仅仅只是依靠身、心活动,或者说是有了身和心,必然有入、出息的话,那么证入第四静虑,或者受生在四禅天的有情,以及处于胎藏中羯罗蓝位、遏部昙位、闭尸位、键南位、钵罗赊佉位、发毛爪位、根位、形位的有情,也应该有入、出息,但实际上并没有。「非如其所应」不是有了身心,就一定有入、出息。所以应该知道,需要依靠身和心,入、出息才能活动,而且还应该相应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