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古董市场,真伪的界限常常模糊不清,买卖双方更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斗智斗勇。
而对于那些追逐财富的人来说,古董的光芒背后,往往潜藏着精心设计的骗局。
2009年,一位名为刘岩的「鉴宝专家」用17万元的低价,骗得一幅号称乾隆御笔的画作。
几年后,这幅曾被他断定为「仿品」的画却在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以近9000万元的天价成交。
这样的转折,令当初卖画的朱氏兄弟惊愕不已。
同时,这起事件不仅让朱氏兄弟的生活彻底改变,也让整个文物界一度陷入信任危机。
那么,曾经被视为鉴宝权威的刘岩,如何在这一局中设下骗局?
乾隆真迹骗局
2009年秋,郑州的一对兄弟带着他们家传的一幅古画,来到电视台的鉴宝节目【华豫之门】。
这幅画已经在他们家中存放了几十年, 相传为清代乾隆皇帝的真迹。
兄弟俩一直将其视为家族的宝贵遗产,但他们对其真正价值却心中无底。
因此,当得知有机会在权威鉴定师面前展示时,兄弟二人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节目。
那天的鉴宝节目现场如往常一样热闹, 收藏家们带着各自的「珍宝」涌入大厅,期待得到专业鉴定。
而兄弟二人怀抱着他们家传多年的古画,站在人群中显得格外紧张。
他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公开场合,尤其是要将家族的宝物展示在众人面前,更让他们心中五味杂陈。
心里既期望这幅画能够证明是乾隆真迹,又担心听到与预期相悖的结果。
终于,轮到了他们。
当两人小心翼翼地将古画递到主持人手中时,现场的目光顿时聚焦在这一幅被包裹得极为精致的画卷上。
主持人介绍了鉴定专家刘岩,他是一位在古董界享有盛誉的「权威」,许多藏家对他的鉴定结论深信不疑。
看到兄弟俩的画作后,他微微蹙眉,随后戴上手套,轻轻展开画卷,开始仔细打量每一个细节。
刘岩的鉴定过程极为严谨。
他拿出放大镜,反复查看画作的笔触、印章、落款,随后又用手指轻轻触摸画面的纹理,仿佛在寻找某些线索。
兄弟俩屏息凝神,期待着一个清晰明确的结论。
刘岩一边检查,一边不时与助手低声交流。
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权威感,令兄弟二人愈加紧张。
终于,刘岩抬起头,用沉稳的语气给出了他的结论。
这幅画虽有一定年代,但绝非乾隆御笔之作,而是后世仿制。
刘岩细致地解释道,画作中的笔法略显浮躁,细节处理不够精细。
尤其是画作落款处的印章与乾隆时期的标准印记存在一定偏差。
兄弟俩听到这一结论时,神情从满怀希望变成了失望,毕竟,他们一直认为这幅画是真正的皇室珍品。
然而,刘岩接着话锋一转,安慰他们道: 「尽管不是乾隆真迹,但由于年代久远,画作仍然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如果想要卖出,可以考虑将画作转让给一些对历史画作有兴趣的收藏家,可能会卖到几万元。
他甚至表示,自己愿意帮助联系买家,让他们尽早脱手。
兄弟两家里的日子都不太好,因此犹豫过后还是决定接受刘岩的提议, 以17万元的价格将画卖给了他介绍的人。
然而,兄弟俩不知道的是,这次交易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骗局。
9000万背后的惊天秘密
时隔一年,2010年秋季,北京保利拍卖行的大厅里人头攒动,来自全球的收藏家云集于此。
这场拍卖会的主角之一,便是一幅被称为【嵩阳汉柏图】的乾隆御笔真迹。
拍卖师在台上神情自若地宣布起拍价为3000万。
话音刚落,台下的竞价牌纷纷举起,价格在几轮激烈的竞争后迅速攀升。
最终,这幅画作以8736万的天价落槌成交。
当晚,这条新闻迅速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成为艺术品市场的热点话题。
然而,就在成千上万的古玩爱好者为这惊天成交额感到震撼的同时, 远在河南郑州的朱氏兄弟看着电视屏幕,愣住了。
他们目瞪口呆地盯着那幅画,心中闪过无数疑问。
这不正是他们去年以17万元卖给刘岩的「赝品」吗?
这幅画怎么成了拍卖会上令人瞠目结舌的乾隆御笔,还卖出了如此天价?
这件事情无疑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当初,刘岩信誓旦旦地告诉他们, 这幅画虽然有些年头,但仅仅是仿品,顶多能值几万元。
怀揣着对专家的信任,他们才以17万的价格将祖传古画卖出去。
而如今,这幅「赝品」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拍卖会上万人争抢的「乾隆御笔」。
朱氏兄弟深感被骗,满腔愤怒的他们决定将刘岩告上法庭。
骗局揭穿后
2011年初,朱氏兄弟将「鉴宝专家」刘岩,以及参与交易的另一位买家一并告上法庭,指控他们在古董交易中存在欺诈行为。
起诉书中,朱氏兄弟详细陈述了交易过程,并提出了刘岩在鉴定过程中的不当行为。
他们强调, 刘岩曾明确表示这幅画为仿品,具有一定年代但价值有限。
正因如此,他们才愿意以17万元的价格低价出售。
然而,事后证明,这一说法显然有误, 甚至可能是刘岩与买家联手编织的骗局。
案件一经提交,便迅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古董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和媒体纷纷报道这一案件,刘岩的名声也因此迅速下滑。
曾被公众视为权威专家的他,如今却被指控为骗局的核心人物。
文物鉴定行业的灰色地带也因此浮出水面,人们开始质疑那些自称权威的「专家」们是否真的值得信赖。
案件进入审理阶段后,法庭上的争论愈加激烈。
刘岩在法庭上坚称自己当时的鉴定结论并无问题,并表示他并未在交易中有任何违法行为。
他辩解道,古董交易本就是高风险行业,市场价格波动巨大,且每位鉴定师的判断都会因经验和观点不同而有所差异。
至于之后拍卖会上天价成交的事实, 刘岩则表示,这属于市场行为,与他无关。
面对刘岩的辩解,朱氏兄弟的律师团队则坚定地指出。
刘岩作为专家,故意淡化了画作的实际价值,隐瞒其真迹身份,并联合程功恶意压价,以此从中牟取暴利。
律师强调,这已经构成了欺诈行为,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权益。
然而,案件的审理过程比朱氏兄弟想象的更为复杂。
在文物鉴定领域,由于没有明确的价格标准,鉴定意见常常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而且,古董市场中价格波动巨大, 也让法院难以认定刘岩是否存在故意压价的行为。
最终,由于缺乏直接证据, 法院在初审中未能认定刘岩和程功的欺诈罪名成立 ,案件陷入了僵局。
尽管法律追讨暂时遇阻,刘岩的声誉却一落千丈。
曾经被公众广泛信赖的鉴宝专家,如今成了众人眼中的骗局推手。
他的身份从「行内权威」迅速转变为被怀疑和指责的对象,不少业内同行甚至公开与他划清界限。
拍卖行和收藏界的买家也纷纷取消了与他的合作,刘岩的事业因此一蹶不振。
这场骗局不仅改变了朱氏兄弟的生活轨迹,也让整个古董行业为之震动。
信任危机
随着朱氏兄弟的案件在文物圈内发酵,公众对艺术品市场的信任逐渐崩塌。
原本带给观众无尽好奇与欣喜的鉴宝节目,如【华豫之门】,成为了质疑的焦点。
很多人开始怀疑这些「专家」的判断,是否真如他们表现出的那样专业。
各种真假难辨的鉴定结论,让本已混乱的古董市场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这场风波揭露了文物市场的一个潜在问题: 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有效的监管。
鉴定专家并没有统一的认证机制,很多所谓的「权威专家」仅凭口碑或个人经验就能在公众面前获得信任。
在这些专家的操控下,市场成了一场由少数人左右的游戏。
公众几乎完全依赖他们的判断,而这些判断却常常暗藏私利。
文物市场中,不仅买家容易受骗,连资深藏家也时常在真假难辨的拍卖会上打眼。
有时,甚至连有经验的专家都会被假货迷惑,或更糟糕的,他们可能成为骗局的一部分,故意将假画推向市场。
通过包装和炒作,低价购入的仿品摇身一变,就能以天价卖出。
本质上,这场信任危机不仅是对个别专家的质疑,更反映出整个艺术品市场在诚信、透明度和专业性上的缺失。
许多普通收藏者感到无所适从,他们不知道该相信谁,又该如何保护自己。
市场上的真假作品鱼龙混杂,价格随时可能被人为抬高,而普通消费者却无从得知其中的真相。
一个行业若没有信任基础,终将无法持续。
结语
这场由「鉴宝专家」刘岩主导的古董骗局,不仅深深伤害了朱氏兄弟的信任,更揭露了文物市场中隐藏的巨大风险。
古董交易本应建立在专业知识和诚信的基础上,但这一事件却暴露了行业内的漏洞与暗箱操作。
刘岩的坠落并不是孤立的个案,它让更多人开始质疑专家的权威性。
也让公众意识到:文物市场远非看似的光鲜亮丽,背后充斥着复杂的利益纠葛与欺诈风险。
随着法律和行业规范的逐步完善,人们对古董市场的信任才有可能逐渐修复。
而这段历史也将成为古董界永久的警示,提醒着每一位参与者时刻警惕骗局与虚假的繁荣。
信息来源:人民网 2012年12月25日 关于【家传古画被鉴为赝品17万卖出 一年后拍出9000万】的报道
中国新闻网 2013年1月8日 关于【乾隆御笔被17万卖后拍出8736万 原主人起诉鉴宝师】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