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武帝灭佛——僧侣被杀戮还俗,在帝王的刀兵面前,佛教向世俗低头

2024-07-11文化

武帝灭佛:教派与王权的斗争

佛教于东汉传入中国,起初并未受到重视。直到魏晋时期,玄学兴盛,佛教与儒学、道家结合起来,才开始逐渐发展壮大。

当时许多名人都和僧人交往甚密,比如王羲之和支道林就是很好的朋友。佛教理论的逻辑思维颇为严密,可以帮助名士们更好地取得清谈的胜利。

另外,当时政治黑暗,许多名士都寄情山水,佛教种种玄妙的境界也为名士们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的精神世界。在名士的带领下,佛学研究越来越流行。

到了南北朝时期,异族统治汉人,为了压迫广大劳动者,佛家的因果报应和三世说很好地符合了统治者的要求。而且这种理论,也让劳动者得以逃避现实的苦难,当被压迫者将希望都放到了来世,认为今生受苦是前世作恶的报应,是为来世修德,他们自然也就不会反抗压迫了。

南北朝时期的历代统治者大多大力提倡佛教,甚至自己都笃信佛教,这一方面有利于他们更加无休止地压榨百姓; 另一方面,随着宗教势力越来越庞大,并且逐渐开始朝着政治上渗透,也给他们的统治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终于,矛盾爆发了。

历史上一共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被称为「三武一宗灭佛」,而这四次灭佛事件中有两次都是发生在南北朝时期,而且时间上相隔并不远。

一次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另外一次是北周武帝灭佛。 两次灭佛的社会背景和灭佛目的其实是极为相似的。

在北魏发展的初期,统治者其实一直在帮助和推动佛教发展。比如北魏太祖道武帝亲自下诏,在肯定佛教的同时,还要求有关部门重视佛寺的修建。

到了太武帝时期,由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不仅解决了身边的柔然和夏国,还将北燕和北凉都逐个消灭,基本统一了北方。

太武帝之所以能够统一北方,除了天时地利之外,还与其实行的一个措施有关,那就是全民皆兵,太武帝下令全民进入战时状态,凡是适龄男子都要应征入伍。

这样一来,北魏的兵员得到了极大的扩张,但是在这期间,太武帝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比如,佛教徒规模太大,而僧人又可以不缴纳赋税、不服兵役和徭役,意味着国家要养着越来越大的僧人群体。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百姓为了躲避繁重的赋税和兵役徭役,纷纷出家为僧。

即使北方已经统一,但是北魏内部并未稳定,太武帝还有染指南方的想法,如此多精壮的僧人,寺庙如此多的私产,都令太武帝既忌惮又眼馋。

同样,在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佛教也成了国家和社会的拖累。在北周的前身西魏宇文泰时期,宇文泰就是坚定的佛教徒,后来他的两任继承者都笃信佛教,到了宇文邕时期,佛教的发展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的运行和社会的发展。

佛教也好道教也罢,本来都只是统治者用来统治民众的工具,但是当这些宗教发展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开始阻碍国家的发展,便引起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

大量僧人可以用来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徭役兵役,是人口繁衍的根本,寺庙拥有的巨额财产也可以用来为帝王们充实国库和发展军备。寺庙僧人拥有的种种政治经济特权,让当地官府和地主与之发生了不少冲突。

总而言之,佛教的过度发展,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反感。反过来,佛教发展积累的大量财富和人力,对于国家来说则有着不小的用处。

所以,灭佛其实是一种必然,只是北魏和北周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方式。

伴随着佛教的深入发展,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大批信徒。既然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力,所以即使是要灭佛,也必须有足够的理由。

对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来说,灭佛是他早已经埋在心中的念头。

早在太武帝始光初年,道士寇谦之在崔浩的支持下,将儒家学说和佛教仪式理论融合进了五斗米教之中,将其修改得更加迎合太武帝的喜好,并进献给朝廷。

还是在崔浩的极力劝谏之下,太武帝才注意到了寇谦之,也注意到了道教。于是太武帝开始以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抑制佛教发展,那就是提倡道教。

太武帝不仅祭嵩山、建立天师道场,还自称为太平真君,年号也改为太平真君。但是太武帝的这种提倡并没有起到多少实质作用,让他有些恼火。宗教应是帝王统治的工具,现在竟然已经到了不受控制的地步。

太武帝以暴力手段灭佛的导火索,是太平真君六年(445)发生的一次起义事件。 当时,拓跋焘亲自带领大军平定起义,结果在一处寺庙中发现了大量的兵器。这触及了拓跋焘的底线。

很快,拓跋焘就下令将全寺僧人诛杀,并且查抄寺庙财产。在这个过程中,他又发现了寺庙和一些达官贵人勾结的证据。这表明佛教已经对整个北魏的官僚机构都造成了腐蚀。

此时,全国寺庙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精壮僧人,而这些僧人稍加训练就是很好的军人。且佛教在民间信徒广泛,再加上其拥有的大量财富,一旦与起义军关联起来,将会对整个北魏的统治造成极大的威胁。当发现佛教和北魏统治阶层也有牵连的时候,拓跋焘不禁感到一阵后怕。

随后不久,这次事件渐渐蔓延扩大,波及整个长安,进一步将范围扩大到全国。整个北魏都展开了大规模毁灭寺庙、焚烧经卷、查抄财产的行动。

当时许多僧人都被杀死。拓跋焘还下令,所有五十岁以下的僧人必须还俗服兵役,全国上下都禁止包庇沙门,一经发现便要满门抄斩。

虽然当时的太子拓跋晃笃信佛教,在他的求情和帮助下,许多僧人得以远遁。但整个北魏境内的佛教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一直到太武帝拓跋焘死后,文成帝继位,才下令恢复佛教。

在北周时期,宇文邕是一位有着雄才伟略的君主,在位期间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事情。父亲宇文泰死的时候宇文邕年龄还小,被托付给了宇文护。

宇文邕继位后,宇文护把持朝政,让其成了傀儡皇帝。

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宇文护借着宇文邕的手大力支持佛教发展。宇文邕表面不敢说什么,但内心十分抵触。

佛教过度发展的危害他已心知肚明,但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他还是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方式来处理。

宇文邕曾经三次召集群臣、名僧、道士,一起讨论儒释道三教的优劣,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种辩驳,将佛教的地位降低,将儒家的地位抬升。

但佛教僧人们本就擅长辩论,儒家和道家缺乏高手助阵,所以宇文邕的想法很难实现。

第一次辩论,宇文护坚决不同意降低佛教的地位,所以这一次的辩论没有任何成效;

后来宇文护被宇文邕诛杀,宇文邕终于掌握了话语权,第二次辩论虽然定出了儒家第一、道教第二、佛教第三的次序,但是在佛教名僧的极力抗争下,这个次序也没能发挥任何作用。

但是这一次的辩论让不少人看出了宇文邕对佛教的真实用意,所以有人也提出劝诫,认为想要靠僧众充实军队、靠寺庙地产补给民众是不可取的。

公元574年五月,宇文邕再一次组织了辩论。这一次的矛盾焦点是在佛教和道教之间。当时道教以道士张宾为主力,佛教则以智炫为主力。

张宾在早年便曾经上疏请求限制佛教发展,得到了宇文邕的赏识,这一次作为道教主力帮助宇文邕压制佛教,却被智炫辩驳得节节败退。 即使宇文邕拉偏架,最后也是因道教太不争气,反而暴露了自己手脚也不干净。

本来宇文邕只是想压制佛教发展,没想到发现道教也是一丘之貉,盛怒的宇文邕决心将佛教与道教一同解决掉。

宇文邕当即发布诏令,焚毁道教和佛教的经卷以及雕像,道士和僧人都还俗为民,寺庙也推倒成为民宅。

当年六月,宇文邕下诏建立了一个特殊的机构,叫作通道观。通道观中请来了120名学士,都是当时著名的道长、僧人、儒士,他们的任务就是在一起研习各家经典,然后找到三教的共同点,消除三教的争端。

公元577年,北周灭掉了北齐,宇文邕再一次召集名僧,向他们解释尊儒灭佛的意义,虽然遭到了名僧慧远和任道林的反对,他们还以佛教的因果报应和阿鼻地狱对宇文邕进行威胁,但是宇文邕还是决定在原北齐境内实行灭佛运动。

最终在整个中国北方,第二次全方位的灭佛运动展开了,佛教在北方的发展遭受 了再一次的重创。

两次灭佛运动前后相隔一百多年,都是发生在北方,都是由帝王发动。综合起来比较就会发现,和北魏太武帝的灭佛运动比较起来,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显得更加成熟,对国家的好处也更大。

首先,北周武帝的灭佛更加温和,他在灭佛之前就召开了三次讨论会议,这三次讨论,其实就是给佛教打预防针,给了他们调整和反应的时间。

在灭佛之后,朝廷也没有完全废黜僧众,而是设置了专门的机构,让那些高僧大德者继续研究佛法。

其次,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更加彻底,不像北魏太武帝的灭佛那般,由于太子和达官贵人的阻挠,许多僧众都得以逃出,并在太子继位之后再次回到北魏。 而北周武帝的灭佛是强迫占全国总人口十分之一的僧众还俗,当僧众有了家庭之后,即使佛教再次恢复,这些还俗的僧人也很难再入庙为僧了。

再次,北周武帝的灭佛对于社会来说更加有意义。 他没有像北魏太武帝那般直接摧毁寺庙,而是将寺庙分给了王公贵族,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王公贵族对灭佛运动的反感。而且他还让僧侣还俗,充当劳动力,恢复了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而北魏太武帝让僧众去服兵役,社会生产的劳力还是严重不足,社会矛盾依旧没有解决。

最后,周武帝让儒释道三家精研经意,互相融合,以儒家为根本,融合佛、道两家,这是在逐步建立一个全新的思想体系,更加有建设意义。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古代,在西方,宗教与政治经济之间的矛盾也一直存在。 当宗教成为一个享有大量特权的阶级时,就无法避免地与历史发展潮流发生冲突。尤其是当宗教与政治走向对立面,就必然会引起统治者的反感。

因此,不论是南北朝,还是后来的唐朝,乃至于16世纪的欧洲对宗教的压制,其根本原因都是因为宗教活动对王权产生了威胁。

上帝也好,佛祖也罢,在帝王的刀兵之下,自救尚且不能,又如何解救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