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把「胸中之竹」化为「笔下之竹」

2024-04-10文化

李玉梅

【大道】:李玉梅著;漓江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对报告文学创作来说,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是一种慢与快的关系,采访时的「慢」成就写作时的「快」。

最近,我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大道】面世,收到不少读者对这部书写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文学作品的好评,这让我感到没有辜负那些日日夜夜的忙碌采访和伏案疾书。

从事专业写作之前,我是一名基层电视台编导,坚信「假如你的镜头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在拍摄中,我会综合运用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尤其在拍特写镜头时,我会离拍摄对象足够近,抓住关键细节,以小见大表现主题。这次接受选题邀约后,我做足案头工作,从黄河入海口出发,飞往西南,去触摸盛夏时节的长江风和珠江风,去感受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磅礴气象,「身」入现场抓细节。

电视编导进行艺术创作,表现手段是多元的,有画面、同期声、音乐、字幕以及图表等,而作为一名写作者,我的手段就只有文字。电视艺术直观具象,只要记录下画面,就能引发观众的一系列感官体验:看到美景会心生向往,看到感人画面会潸然泪下,看到滑稽情节会捧腹大笑。但文学需要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更具技巧性的表现手法,才能把「眼中之竹」和「胸中之竹」转化为「笔下之竹」,让文字有画面感,有音乐感,带着颜色、香气和温度。

让文字生动起来,采访要做得充足、做得扎实。对报告文学创作来说,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是一种慢与快的关系,采访时的「慢」成就写作时的「快」。采访过程一波三折,但总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沿着西部陆海新通道,我采访了70多个人物,最终写进书里的不到50个。我与他们的距离足够近,能清晰地捕捉他们与我对谈时的表情和情绪,这些细节像一个个跃动的音符,最终汇入一部宏大的文学交响。

这一路,我搜集到许多故事。西部陆海新通道是一条国际大通道,它像是新时代的一幅「清明上河图」,这幅生动的现实画卷上,沿路而居、沿路而生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的、真实的。风风火火、敢想敢干的谢火明,把贸易做遍东盟十国的丁顺利,参与一个又一个国家工程建设的刘文彬,在人生路上摔倒了又爬起来的江城良……开心的、艰辛的、幸福的、平凡的,这些努力建设通道以及被这条大通道改变了生活的人,构成了鲜活的时代图景。在与每一位当事人的对谈中,我抽丝剥茧,理清了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来龙去脉,收获满满。

采访时的走到、看到与听到,积淀成了一本又一本采访笔记。我的写作一气呵成,几乎忘记时间的存在。写作的时候,书桌之外就是远方。专注的力量无比强大,加上比较充分的采访,听录音、看笔记,那些采访过的人物会环绕在身边,「看」着我将他们的工作、生活、情感、命运在书稿中复原、重构。

现实中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是一条恢宏壮阔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我用了「陆、海、空」的立体结构来展现报告文学中的「大道」。同时,为了让作品具有历史的纵深,我引用「陆径幽远处」「风从海上来」「飏空千万里」等,作为陆、海、空的具体表达,以传承至今的诗词佳句,关联起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秦代史禄、唐代刘恂、宋代苏轼和明代徐霞客也都在书中留下雪泥鸿爪,使文本平添了些许历史纵深感。写报告文学,固然要用现实的笔触,但为了增添一些文学性,我用「千古灵渠对话平陆运河」,努力凸显当地生活的巨大飞跃。

这次创作让我深深体会到,像西部陆海新通道这样的「大道」还有很多。它们联通中国与世界,承载着经贸、人文等各领域的交流,也传递着中国带给世界的福祉。与它们有关的故事,正在时刻发生,等待着新的书写。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9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