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凤姐送茶,打趣黛玉,目的到底是什么?

2024-02-20文化

没什么目的,就是顺嘴调侃而已。

时代不同了,我们对【红楼梦】那个时代很多隐性的常识,都不甚了解,就像古人听了「996」、「考编」、「吃得一嘴好狗粮」也一定会懵圈。

比如现在说人是王八或者「忘八」,那是很严重的侮辱。所以,不会有人说自己将来做忘八吧?但是在【红楼梦】里,男主宝玉就说他要做亡八。不信?「明日我掉在池子里,叫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作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的碑去。」

原来宝玉不小心惹了黛玉生气,为了哄她,就说了这么「混话一串」。而旁批也没有取笑宝玉「被绿」什么的,反说是「儿女情态,毫无淫念,韵雅之至」。

再比如宝钗调侃黛玉,说薛蟠要求娶她为妻,可从始到终没有掉过「薛蟠求娶」这几个字,而是说「我方才说你认不得娘,你细想去。」

干女儿是不能嫁给亲儿子的,否则是结「兄妹之亲」,这是古代的禁忌。所以宝钗一说黛玉不能认薛姨妈为娘,黛玉就知道她是什么意思,薛姨妈也知道了。

(顺便插一句,有人说宝琴一来,贾母就看中她、想娶她做孙媳妇了,这是不对的。贾母一见宝琴,就「逼着」王夫人认她为干女儿,就是根本没考虑过宝玉的婚姻之事。后来看到他们踏梅寻梅、美不胜收,才有了这个念头。但如果真的议婚,一定会解除王夫人与宝琴的「干母女」关系)

又比如宝琴说有一幅真真国十五岁女孩子写的诗,「在南京收着呢,此时那里取来?」黛玉马上表示不相信:「我知道你这一来,你的这些东西未必放在这里,自然都是要带来的,这会子又扯谎说没带来,他们虽信,我是不信的。」更奇怪的是宝琴听了黛玉的话,「便红了脸,低头微笑不语」,虽然是扯谎被戳穿,也没必要这么羞涩吧?

这里有几个隐念的信息,也是现代人不容易想到的。第一,是宝琴之父托人求来的书法诗词作品,但是是女孩子的手迹,只能给宝琴,而不会由宝琴之父收藏。这一点,可以参看第四十八回「且别说那不成诗,便是成诗,我们的笔墨也不该传到外头去」。这是黛玉探春「都道」的,可见这是当时的共识:女孩子的笔墨诗作,不应该传到男人手中。即使那真真国的少女诗人不在乎,宝琴之父也不会自己收藏,否则就轻浮亵狎了。

第二,宝琴进京,不管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公开的理由是「发嫁」。既然是为结婚而来,自然要把嫁妆带在身边的,难道来了再求薛姨妈代办嫁妆?那不成了邢大舅「原仗的是邢夫人与他们治房舍,帮盘缠」、或者刘姥姥的打秋风了?要带嫁妆,外国女诗人墨迹这种私人藏品,当然也要带在身边,不可能留在老家的。

所以宝琴说没带,黛玉根本不信;黛玉说不信,宝琴就红了脸——涉及到婚事、嫁妆,那个时代的女孩子,都不免要红个脸、忸怩一下的。

说了这么多例子,再来说一个基本常识:古代订婚的代称很多,「接茶」就是其中之一。【醒世姻缘传】里狄员外初见十岁的童姑娘,客气几句:「好位齐整姑娘!有了婆婆家不曾?」童姑娘的母亲回答:「还没有接茶哩。」狄员外是乡下人,直接就问「有了婆婆家不曾」;童奶奶是京师城里人,就用「没有接茶」来回答。但是接茶就是定亲,大家都懂的。

好吧,让我们再来看王熙凤的玩笑,是不是顺水推舟了?王熙凤要送黛玉茶叶,还说有事要黛玉帮忙;黛玉嘴尖,就开玩笑「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要来使唤人了」;王熙凤又岂是个不嘴尖的?马上接着「吃茶叶」引申下去:都吃了我们家的茶(暗示接受了我们家的订婚聘礼)了,「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这是两个嘴快的聪明人的斗嘴取笑,妙在即景生情、顺势而来、毫不生硬。如果非要说这一段有什么深意,那就是旁批说的「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大家默认宝黛的感情和将来的婚事,如此而已。

如果非要说王熙凤借此促成、或拆散二玉的婚姻,那是太牵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