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征文*)榆次区校园路逸夫小学一校郭珈骅:我爱我的家乡

2024-03-30文化

前程朤朤,龙行龘龘,又是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了。 因为中华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在2024龙年春节,这个中国最古老、最盛大、最重要的传统佳节,体现着所有炎黄子孙、中华儿女最真实的精神文化血脉,那是和平和谐的、积极向上的、坚韧强大的。 所以榆次人龙年闹红火就有了一种特有的情怀了。

榆次有许许多多的非遗文化习俗,如背铁棍、旱船、高跷、舞龙舞狮、抛绣球、抬花轿等,排在最前面的要数背铁棍了。

铁棍是榆次区民间社火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它集口头文学、舞蹈、戏剧、杂技诸多艺术精华于一体,并且逐步形成独特完整的表演体系。铁棍的造型和式样繁多,大都带有故事性,如三人棍、二人棍。三人者,取材于二女一男,如白蛇传中的白蛇、小青、许仙;二人者,取材于一男一女,如西厢记中的相公张生和小姐莺莺,或扮有两位小姐者均有之。铁棍的基本构成有底座、铁架、故事人物和抬负者四部分。铁棍的制作比较复杂,底坐要用好榆木制作,配有如山水、楼阁、花卉等各种背景,其中抬杆也需榆木,左右两根,各四米多长。底座上面固定有铁架子,架子上再固定各色人物。铁架子的制作难度和要求较高,不仅美观奇特,更要十分牢固,因演员要在三米的高处站立、摆动,如蛇青背剑:在小青的背上斜背着宝剑,剑头上站着人;还有转性性铁棍,即最上边的人可自动旋转,使人们看了十分惊奇。抬铁棍人均为身强力壮的男子,前后各四位,共八人。上铁棍的女孩多为十二、三岁的少女。小演员均按古代戏剧人物穿着打扮,衣袍长袖,重彩化妆。活动时,演员们随着抬铁棍者的步伐节奏,摆动双臂,飘若天仙。上铁棍被人们视为极荣耀的事情,旧社会有钱人家的女孩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为了早给孩子选亲,即把女儿送到大村镇去上铁棍,经过化妆打扮,即可名声远扬,招来门当户对提亲者有之。

在欢乐之余,还要尝尝榆次的各种美食,当地民谚有「榆次三件宝,元宵、灌肠、豆腐脑」。这里要讲讲南门洞的元宵了,民国初年,洪洞往北三百里的榆次城南门有座瓮城,老百姓叫做南门洞,洞内有老店「昌盛号」,以难老泉浇灌的晋祠江米为粉制售元宵,煮熟后膨头大、馅不化,香郁适口,盛名远播。民间如此喜爱,因而不论是喜庆节日,还是婚礼宴席,元宵遂成了「席上常客」。

吃了元宵,通常人们会到热闹的榆次老城走一走,也就是榆次流传已久的正月十五走百病了。走百病又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这也是人们用来消灾祈健康的一种活动。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在元宵节之夜,很多妇女就会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就样就能祛病延年。元宵节这天单身的朋友利于多走动,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运势。

正月十五过后,才算是春节过年的正式结束,所以来我们榆次看过红火、吃过元宵、游了百病,看了花灯,捧起对新一年美好的祝福,才算过完了榆次真正的春节,才开启了新的一年幸福美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