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中国影像方志】贵州石阡

2024-01-13文化

【夜郎歌】婉转的曲调唱出了夜郎后裔的史诗。

传说,北宋末年,杜都督奉命率大军到夜郎平叛,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驻军的好地方,便安营扎寨。"天军寨"因此得名。为避战火,夜郎人离开家园,他们将歌本留给了天军寨的人们作为回来的信物。汉代夜郎国被灭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用夜郎来称呼这里,直到隋唐以后才有所改变,元代在这里设置石阡军民长官司,石阡这一地名才正式出现。明代设石阡府。1913年,改为石阡县使用至今。

石阡许多村落都带有"阡字,这是仡佬族使用的一种俗语。" 阡 "在仡佬俗语中指山崖岩洞,民间也有俗语"高山苗水侗家,仡佬住在石旮旯」。石阡是仡佬族三大聚居地之一。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也被称为「仡僚"葛僚",其先民与夜郎古国有着密切的关联。

仡佬山溶洞遍布,五峰起伏宛如一道石屏,"仡佬仡佬,开荒辟草"。「阡"字的由来应与仡佬族的俗语有关,石阡意为石崖,意味着家,仡佬族人民将石碳岩洞筑成阡陌家园。

特产:石阡苔茶、绿豆粉、豆腐乳等。

楼上古寨:从空中俯瞰,层层民居依山而建,犹如一个巨大的"寿"字,更为奇特的是,古寨中有七棵高达40余米的古枫树,排列酷似"北斗七星",以其为坐标原点划分出四个象限,分别为生产区、居住区、休闲区、墓葬区。彰显中原文化的古村落,村落的秘密隐藏在半山腰的「周氏宗祠"之中。

周氏宗祠供奉着周家历代祖先的牌位,宗祠中存放的【楼上周氏族谱】记录古村的历史。明弘历六年公元1493年,江南人周伯泉为避难图存,入黔经商,行至石阡,被佛顶山的自然风景打动,便买下土地与族人在此定居,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楼上古寨。

在周伯泉的带领下,周氏家族将赣派建筑文化与佛顶山的自然风光完美结合,打造出这座划星辰为格局,以血缘为纽带的古寨。村寨中的民居大多采用了汉族民居中常见的四合院和三合院。四合院的龙门不正对堂屋,呈内八字形状,门前青石板古巷斜着走,这种"歪门四合院"的格局正是为了适应石阡地区山地的特点而改造,秉承「耕读家风、儒家礼义","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独特的"寿"字结构与"北斗七星"的布局,正是这种建筑风格的杰作。周氏家训:以孝以友,忍让勤俭,以耕读肇根底,以礼义作门户。相传周氏第六代祖先周易夫妇生有九子一女,周易年轻时遍读诗书,其妻教子有方,九个儿子和女婿都是秀才,留下了"九子十季才"的佳话。

楼上古寨,以耕读肇根底的传统一直延续到当代,2016年办国学班,将书院命名为"养正书院"。

周氏宗祠又被称"楼上乡愁馆",成为展示楼上古寨历史的家族博物馆。

每岁于立春前十日,像塑芒神土牛至立春前一日,郡府率僚属各具朝服,迎春于东效,扶犁行耕。

--【石阡府志】清乾隆

说春盛典:因天文历法而兴起,在农事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农事关乎国本,为了不错过农时,朝廷派官员给百姓说春,官员被称为春官,讲述耕种情况,细说全年节气,送去「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祝福。说春延续着古老农耕文化的风俗,石阡人的生存智慧,也凝聚着族群的文化根脉。

2016年二十四节气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名录,说春成为补充名录。

1934年10月作为长征先遣队的红六军团曾经路过石阡,在甘溪一带遭到伏击,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一场英勇顽强的甘溪血战。这次战斗中,红18师52团800余人在师长龙云团长田海清的率领下负责断后掩护主力突围,深山密林中,52团的红军战士与数倍于己的敌人血战周旋,但最终被逼到了困牛山的悬崖边上,弹尽粮绝,饱受疾病侵袭,敌人更胁迫石阡百姓走在最前面作为挡箭牌,红军战士宁死不屈,许多战士飞身跳崖。宁死不作俘虏,宁死不伤百姓的壮举深深感动了各族人民。红军再次来到石阡,就将其视为亲人,并送亲人当红军。一年之后,红六军团再次到石阡,扩军800人。

2008年,石阡县政府在龙塘镇困牛山上竖立"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萧克将军亲笔题写,讲述了红军52团当年英勇抗敌的悲壮战斗。

仡佬毛龙节:特色鲜明、前面两条精致小巧的龙犬开道、五色毛龙是依照仡佬族远祖的图腾"盘瓠"的形象而设计的,每年举行祝福。2006年,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仡佬毛龙节还被纳入贵州省体育赛事,将舞毛龙和全民健身相结合的传承特色之路。

仡佬人把对神鹰的敬仰和崇拜演绎为对雀鸟生灵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石阡鸳鸯湖国家湿地公园是龙川河上游水源地生态保护的屏障。如今已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野生鸳鸯栖息地,中华沙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一般只在大型湿地出没,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在石阡发现中华秋沙鸭尚属首次,是石阡石漠化治理的成果,也是各族人民长久以来敬畏自然共享天地生态观的自然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