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连载【戏码头】之——「戏窝子」、「戏子」和戏迷

2024-06-15文化

【戏码头】之——

「戏窝子」「戏子」和戏迷

天下事无非是戏,是戏就好

世间人何须认真,认真就难

——戏谚

沙河边上一个叫阴阳赵的地方从古至今盛产厨师。

旧时「河上街」的馆子多,需要的厨师自然就多,而这些厨师就多出自这里。所以,老百姓就称这里是「厨师窝子」。一个地方从事一个行业的人多了,这个行业的专门人才就代代相传,呈「窝」出现,这个地方就叫「窝子」。

顾名思义,所谓的「戏窝子」,就是一个地方的人「热「戏。「热」戏的人多了,唱戏的人就多;唱戏的人多了,喜欢戏的人就多,所以戏班子就多。许多唱戏的人和戏班子都盛产在一个地方,老百姓就叫这个地方为「戏窝子」。座落在沙河岸边的漯河就是个「戏窝子」。

「演员」或「剧团」都是现在的叫法。「演员」就是演戏的一员,「剧团」就是演戏的团体。然在旧时,这个职业和这样的团体却没这么光鲜,人们皆称呼他们为「戏子」和「戏班子」。

说起「戏子」,还有个笑话呢。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们这一茬学戏的孩子还都跟着剧团当「戏娃子」。那次去一个地方唱高台,途经一个村庄,村头玩耍的孩子们看到我们坐的马车觉得稀罕,知道是剧团后就撵在车后高叫「戏子」。车上的一个老师当然非常反感这样的称呼,一骨碌跳下车去制止。孩子不知就里,还以为车上跳下的人要去打他,便边喊边往家跑。待他跑到家里,气喘吁吁的老师也后脚撵到。孩子的娘正在门口做针线活,看到被吓哭的孩子躲到了身后,急忙起身拦住后边张牙舞爪的老师问道:「咋了?小孩惹啥事了?」我的那个老师未待把气喘匀就摆理说:「他……叫俺戏子……」未待老师说完,孩子娘顺手拿起手里正纳的鞋底照着孩子的脑袋就是一下说:「不亏!不知道人家翻身了?人家不叫戏子了,现在叫圆眼子!」

那时候我们都在马车上等着老师撵上后的结果。看到老师灰头土脸的上了马车就急忙问:「老师,撵上了没有?」

老师没有告诉我们结果,只悻悻说:「还不如当个戏子呢!」

老百姓口中的「戏子」就是指唱戏的人。

虽然「戏子」这个称呼不大受从事唱戏这个职业的人待见,但称呼他们「戏子」的老百姓却喜欢,不但喜欢戏,甚至喜欢唱戏的人。这种喜欢几乎能到痴迷的程度,所以就产生了许多「戏迷」。所谓的「戏迷」多是迷戏,但也有的是迷唱戏的人。他们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某一个或几个唱戏的人当成偶像崇拜,那崇拜甚至有些奋不顾身的况味。

新中国建国前,漯河有个叫徐木子的人不但是个戏迷,而且,他熬和卖的胡辣汤在这里众多的地方小吃中也最有名。这个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的老漯河人不但以他熬和卖的胡辣汤留在漯河人的记忆中,并且以「热戏」的独特表现让许多老漯河人作为谈资保留到了现在。

据说,徐木子的胡辣汤是从他爷爷那辈就开始了,经他父亲传到了他这一辈,汤锅在建国前一直是在老漯河寨里的什么地方支着。建国后,公私合营,徐木子的就胡辣汤变成了八食堂的胡辣汤。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虽然没喝过徐木子亲手熬的胡辣汤,却知道八食堂的胡辣汤是从徐木子那儿传下来的,有机会就去当时位于马路街西头路北的八食堂去过把瘾。

徐木子本人我没见过,知道他是从几个漯河的老艺人那里,说他是最典型的戏迷。据说,当年的他每每往胡辣汤锅前一站,只要是听见喝汤的人说他所追捧或喜欢的某个戏班或某个「角儿」的戏好,手里的木勺就会在锅里搅动的同时,那本漂在汤上面的肉就会被盛到给你的碗里。但若是听到有人说戏不好,他的脸一下子就会拉了下来,也是在勺子搅动的时候盛到你的碗里的汤里连一块肉也不会有,同时,他嘴里还会嘟囔道:「看着是肉,盛不到你碗里!」初时,自然有人和他搅嘴较真,当然也没少生闲气。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了他的脾气,当然也是为了喝肉多的胡辣汤,就在去喝汤的时候顺着他说某某的戏多好多好,甚至不小心说漏了嘴说出了不好又恰恰被他听到时候也会拐口及时弥补过来,为的就是让碗里多盛些肉。据说,一次有一个人在当时的「骡马大会」上看罢戏去喝汤,不知是无意还是故意在盛汤时竟脱口说了句「这戏真攀筋」的话来,这就应该让老爷子生气。「攀筋」二字是漯河的土话,意思就是戏唱得太差劲。正拿碗盛汤的徐木子当然知道这话的意思,然不知为什么他却故作不知停住了手问:「攀筋好哇攀筋赖呀?」问者有意,回者更有心:「当然是攀筋好哇!」于是,「好勒,爷儿们,您的汤!」随着话落,一碗汤已经递到了手里。当然,那汤盛得几乎溢到碗外不说,锅里的牛肉也漂到他碗里不少。这个徐木子,不但自己哄自己,甚至哄着自己相信人家也和自己是统一战线。(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