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万善园(212):演义,应该是「义」最好的传播载体

2024-03-15文化

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其中仁为儒学重地,礼有礼教倡导,智为文人重任,信为宗教信仰(家国情怀)。总感觉「义」之教化缺少明显载体,但又感觉「义」在民间,在江湖流传却是最广的。义父、义气、义勇军、大义灭亲、义不容辞等等。那义是如何普及?义又是如何深入人心?

今早进书房,随意扫过书柜。四大名著今还在,只是还未再读时。随性念叨【三国演义】,为什么称之为演义?有点意思;再想,很有意思。演义,自己小时候读书时,是这样解释的:一种文体,归于小说,类似历史小说。真的只是一种文体?【三国演义】讲的是什么?义!兄弟之间的,君臣之间的;为何褒刘贬曹?为何关云长能成为关公神,为何诸葛亮天下知?义也。突然明白江湖之上「义」字当先的原因了。白丁莽夫,可能读不了四书五经,但听得懂小曲、戏剧、故事、说书;可能讲不了大道理,但听得了好故事。如此这般精神生活,平日里口口相传,褒贬间人人重义。

至少从明朝开始,对「义」的宣传,就是通过讲故事,通过讲传奇来完成的。「演义」,是小说,也是故事,为什么要演绎,为什么能传播,「义」也!就这么明显,就这么直接。孝有孝经,义有故事。故事近人,义入人心。长期以来,小说能在民间流传,且为人们津津乐道,只因其核心的价值观,可能是人们精神所需:义。宣传英雄史观,只为责任与义务;主张快意恩仇,只为正义与希望;感叹兄弟情深,只为义气与投缘。三国演义是这样,隋唐演义是这样,封神演义也是这样。

有点明白了,「义」在过去是靠故事在民间广泛传播与传承的。如此,义也是儒家思想里最接地气的。演义、颂义,可能也是中国小说得以出现与存在的根源。小说话本的出现,民间大量需要,儒家专业引导,就是官府有点头痛:江湖至此得以存在。小说再住后来,故事内容丰富,说不尽风花雪月,聊不完的柴米油盐。「义」不再显,演义就成为了一种文体。我也一直以为演义就是一种文体。

义,一直都在。可能就是这样。一家之言,想想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