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孟子为什么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因为道之出口,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

2024-04-17文化

人心有十层:前三层天地人,后七层道德仁义礼智信。

古人云:「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礼心以上的心境层次,就像大道一样,已经无法用语言文字去真正的表达。它们也像大道一样,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然而为了传承不至于断绝,很多人也是不得不勉强地去传承和解读优秀的国学文化、解读心灵。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我们都知道人人都应该讲道德、讲仁义,可是又有谁能把它们真正讲解得准确无误呢?

那些满嘴「道德仁义」的人,你如果真的完全按照他所说的去做,那还真有可能把自己坑得死去活来。这不是道德仁义本身有问题,而是那些人解读得有问题。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甚至更久以来,封建统治者们、董仲舒、朱熹等大儒们,它们哪一个对道德仁义的解读会没有问题呢?会是完全准确的呢?即使是孔子和孟子对于仁义的解读其实也不多,即使是世界三大宗教,即使是释迦牟尼、穆罕默德,也只是宣扬慈悲、博爱、仁爱、宽容等罢了。这不是他们不想多一些解读,而是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以老子的智慧,也只是写了几千言的【道德经】而已。后世的大儒们所宣扬的道德仁义,又何止百万言。然而他们所解读的,真的就准确无误吗?他们真的比孔孟、释迦牟尼等还厉害吗?

所以,孟子才会感慨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一旦涉及到道德仁义,那就必然是尽信书不如无书。

然而国学文化又需要不断传承、不断解读,不然还怎么进步呢?对道德仁义的解读总不能因为怕摔跤,就躺在地上不动了吧。

其实人类的一切所学、所思,在根本上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境层次而已。人类的一切现代化科学科技等,也都是人类所学所思的副产物而已。

人类十层心境,能够真正讲明白的,并被众人所接受的不过就只有最后两层心境而已。

然而道德仁义礼也只是七魄心的前五层心境而已。七魄之上还有更加虚无缥缈的天魂心、地魂心、人魂心。

为什么三魂心会超脱在其它心境之上呢?

因为人魂心情掌控人类一切情感,假如一个人的情绪、情感不对,就有可能抛弃一切理智和信念,甚至抛弃道德和仁义,如此那还谈什么心境呢?最后就只会剩下苟且的活着而已。

地魂心高于人魂心,是因为地魂心性直接决定着人的性情和情感。

天魂心高于地魂心,是因为天魂心灵又直接决定人的心性。

天道有常故而灵,地性有容故而广,人情有公故而通。

人有十层心境,一层心境一层天,一层心境一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