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本文共2056读大约7分钟
【「虽有国之良马,不教服乘,不可以取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
出自【群书治要】卷十【孔子家语】。
「服乘」,「乘」就是「驾」的意思,驾驭。有一个成语叫「服牛乘马」,役使牛马驾车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即使有全国知名的良马,不教以正确的方法来驾驭,就不能够上路疾驰;虽然有广博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不用道来治理,也不可能王霸天下。这里主要是强调以道治国的重要性。
孔子说:「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句话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精髓的、纲领性的概括。在古人那里,为什么要学习技能?为什么要从事一个职业呢?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谋生的手段、谋利的手段,而是把它作为一种修道的途径、得道的方法。
老子说「 为道日损 」。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 」这就告诉我们,求学的方法和求道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求学求的是广学多闻,知识越丰富、越广博越好。但是有知就有所不知,比如说整个知识是一个整体,你只要有知的东西,那么相对应的,一定有不知的东西,不可能获得「全知」。怎样才能做到无所不知呢?就必须求无知,无知起作用就是无所不知。所以求道的过程不是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减损的过程。
古人经常用比喻来说明问题。比如有一个镜子,镜子上面什么图画都没有,所以胡人来可以现胡,汉人来可以现汉,男人来现男人,女人来现女人,谁来都可以呈现谁的像。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上面什么图画都没有,是无知的境界,所以它起作用,一照就是无所不知。
如果镜子上被画上了一些图画,涂上一些涂料,谁来都映照不出谁的像。或者有的画了,有的没画,画上的这一部分你就照不出来外境,它就不可能达到无所不知的境界。
镜子所达到的状态是无所不知,但是它本身是一尘不染,是寂而常照,照而恒寂。这说明中国古人求的是智慧,求的是道,而和西方人求学、求知识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智慧是圣人去除思虑之后所达到的本自具足、本自清净、本来如此的境界。而知识是通过人的思维想象、逻辑分析,最后设计得出来的结果。
不仅如此,中国古人还认为「 人皆可以为尧舜 」,「涂之人可以为禹 」。我们在大街上随便路过、碰到的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那样的圣人,可以无所不知。所以,无所不知并不是一般人不可企及的目标,这就和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了,因为在西方的基督教之中,全知的上帝只有一个,其他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所以用西方求知识、求学的方法来理解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来求道,那就有困难了。
中国古代的圣人通过「涤除玄览」的方法,把自己的思虑放下,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最后就达到了得道之人。得道之人在儒家称为圣人,在道家就称为「真人」。他们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庄子所说的「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就是「道」,按照这个「道」,也就是「一体」的宇宙观来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就是有德之人。
所以「 德者,得也 」,有德的人就是按照道来做人,他会达到「得道者多助 」「顺天者昌 」的境界。王阳明先生也说:「夫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这里没有说「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一个字之差,境界就不一样了。因为我「与」天地万物,就是「我」和「天地万物」是一种对立的关系。
在西方式的观念里才有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人与自然的对立,这就叫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在中国「一体」的观念之下,父与子是一体的,君与臣是一体的,夫与妇是一体的,兄弟一体、朋友一体。这种「一体」的宇宙观告诉我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这种「一体」的宇宙观的指导下来治国理政、生产生活,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五千多年而不衰。
用西方二元对立的方式来理解中国的「一体」的思维方式就会产生误读和误判。比如说我们不理解父子是一体的,所以讲孝道,认为就是对儿子的不尊重,对子权的忽视;因为不理解夫妇是一体的,讲女德,认为是对女子的女权的践踏;因为不理解君臣是一体的,讲「臣忠」,认为是忽视了人权,这都是因为没有「一体」的观念。
而导致这种误解和误读的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只有像孔、孟、老、庄这样的圣贤人才能够知晓「道」,才能够体悟「道」,才能够达到「道」的境界。所以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 」,又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
所以,得道之人毕竟是少数人,他们站在二十层楼,而一般的人是站在二层楼,他们看不到圣贤人所达到的境界,而且还想把圣人拉到两层楼,说你所见到的就是我见到的境界,误解圣人,这也是常有的事情。
孔子设立私学,有教无类,最终的目的,其实就是让弟子通过学习,身体力行,最后体悟到道,成为一个有德的人。顺应自然之道,安排生产、生活,这样才能够乐天知命、治国、平天下。
所以道虽然存在,无处不在,但是如果我们不去主动学习它、体悟它、发现它,实践道,那么人也不能成为得道之人,这个道也不可能对人的人生有什么启发和帮助。所以孔子才说:「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