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汉唐宋明的国教:谈谈作为本土哲学和本土信仰集合体的道教

2024-03-27文化

在汉唐宋明,道教都是正式的国教,无论朝堂还是民间都非常流行。一直到今天,表面上道教存在感不大,但实际上它早已经深入到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的「百姓日用而不知」。比如手机上的黄历,结婚时要合的八字,还有各种风水解梦,它们都是民间道教在传承。而从头梳理道教史,或许就能理解它和其他宗教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众所周知,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学界通常以汉顺帝时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作为道教出现的标志——然而细究起来,这其实是有问题的:五斗米道的特点,是奉老子为道祖,尊称太上老君,又结合了大量神仙方术。然而将道家思想和阴阳家神仙家方技家结合,其实是从战国到两汉以来都非常流行的操作,远远早于五斗米道。

这种融合思潮似乎起于楚国,一方面楚国是道家发源地之一:老子和庄子都是广义上的楚人,两人的故国都很早被楚国吞并,使得楚地成为早期道家传播的大本营;另一方面,楚人又以重巫尚鬼而著称,楚辞更是中国「游仙诗」的源头,于是道家与神仙术相结合,也就自然而然了。此外,流行出海找长生不老药,重视学术融合、建有稷下学宫的齐国,也是二者结合过程中的发展重地。有学者认为,「黄老道」就是在齐国诞生:齐国神仙家大多尊崇黄帝,于是将黄帝缝合进了道家。

而黄老道和杂家在汉代被尊为官方思想,相当于后世的国教。纵使后来有汉武帝独尊儒术,黄老道和杂家也依然地位尊崇。比如武帝的重孙汉宣帝,见太子只喜欢儒学,就批评他说:「汉家自有制度,本王霸道杂之。」近年来考古出土的汉墓,也反映出黄老道和长生是汉朝最流行的两样东西。著名的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两个版本的道德经,还有各种养生手册和修仙方子。

正一道/天师道的起源

既然这种融合在战国到汉代本来就是热潮,那么五斗米道的诞生也就顺理成章了。五斗米道真正的重大贡献,在于建立了延续至今的道教组织「正一道」。因其教主按照【庄子】中的称呼叫「天师」,由张道陵家族世袭,所以也叫天师道。又因为受道者须向组织奉上五斗米,所以史称五斗米道。汉晋时期,县令每月工资约为十五斛米,算下来相当于每日五斗米。陶渊明辞去县令时,说自己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在吐槽自己每日工资才五斗米,不值得去阿谀奉承。从这也能看出,五斗米道收取的费用较低,因此在普通民众中很快传播开来。

与五斗米道几乎同时兴起的还有太平道,也是以道家和方术融合而成。但所创立的道教组织,在黄巾被镇压后彻底消亡,未能延续至今。除了喜欢造反,太平道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伐山破庙」。即消灭各地的山神土地等本土信仰,独尊「中黄太乙」为至高神,有很强的一神教倾向。而天师道则相反,喜欢将各地信仰各种神灵都纳入自身体系,再加上没有那么爱造反,因此在三国两晋发展得很好,成为底层和上层都非常流行的宗教。天师道信徒的名字,往往以「之」结尾。我们只需要回忆一下,两晋南北朝的各种「之」,如王羲之,顾恺之,王献之,祖冲之……就知道当时的天师道有多流行了。

不过,说天师道不爱造反,那主要是和太平道相比。实际上天师道造反一点都不少,比如著名的孙恩卢循之乱。毕竟天师道广受贫苦民众信奉,又有着清晰的组织架构,动员能力极强。于是南北朝时期,朝廷开始整顿天师道。北朝的寇谦之,南朝的陆修静,都通过改革天师道,将自身组织整合进入官府体系。到了唐宋时期,道教更是迎来鼎盛。李唐王室以同姓为由,尊老子李耳为祖先,在全国广建宫观,道教正式成为国教。这些制度都被宋朝继承,赵宋皇室还同样追认道教神仙赵玄郎为先祖。

不过到此为止,我们提到的还都是正一道,今人熟悉的全真道,目前还没有诞生:全真道始于金末,而金国崇尚佛教,对道教颇有打压。全真道也吸收了大量的佛教特色,比如全真教三大经典,分别是【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以说玩的就是三教合一。而且,全真道士也和佛教僧人一样,必须出家、不吃酒肉、不得婚育、戒律严格。而正一道则不戒酒肉,推崇一夫一妻,认为这才是阴阳平衡之道。如果正一道也不允许结婚生孩子,张天师也就不可能世袭了。

元、清时期的道教

蒙古征服以后,元朝一度尽毁了所有道教,古本【庄子】因此失传。一直到公元1295年,才解除道教禁令。然而即使禁道令解除,元朝也是推崇佛教胜过道教,在道教中又是推崇全真胜过正一。不过到了明朝,道教又恢复到了汉唐宋的国教地位:明朝皇室以武当为家庙,当时的武当是正一道,整个明朝尊道教胜过佛教,尊正一胜过全真。

然而明朝灭亡以后,一切又变了回来:满清以萨满教和藏传佛教为国教,道教失去国教地位,受到限制打压。在道教当中,清朝也和元朝一样,尊全真胜过正一。比如乾隆年间,清廷下令禁止结婚生子的道士开坛传度。正一道受到毁灭性打击,而全真道因为要求出家,受冲击较小,武当山也是在清代从正一道转为了全真道。而正一道又大量转入民间,很多成为所谓的「法教」。

清朝为了打压道教,甚至还干了一些在今天看来很抽象的事儿:故宫钦安殿,是明代永乐时建的道教宫殿,用来供奉真武大帝。然而几年前钦安殿宝顶维修时,居然在里面发现了三千多卷藏传佛经——清朝皇帝把佛经藏在道教宫殿的宝顶上,让道士每天礼拜佛经。

辛亥革命后,道教曾经短暂复兴。民国人认为道教才是中国的本土文化,而佛教是外来宗教,各地掀起了改庙为观的运动。比如著名的敦煌藏经洞,发现者是道士王圆箓——因为当时敦煌的各种洞窟佛庙,都被改建成了道观。当时这种看法其实相当精准:如前所述,道教本质上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中国所有本土哲学和本土信仰的集合体,这其实非常类似印度教——印度教实际上也不是一种宗教,而是英国殖民者到来后,发现印度的传统哲学和各路神灵,全都千丝万缕地搅在一起,便把它们全部打包统称为印度教。从这个角度来说,道教实际上就是「中国教」:其深入了壮族侗族瑶族土家族等,成为中华文明内部的强力黏合剂,这是儒教在本土都没做到的。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南海墨

责编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