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春联、门神、年画和贴福字的民俗(春节民俗之八)

2024-02-09文化

中国春节贴春联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鬼域中的一座大山上有一棵巨大的桃树,树冠覆盖三千里,有一只金鸡住在树冠里负责报晓。每天清太阳升起之前,金鸡就会向东方长鸣呼唤太阳升起。夜晚出去的鬼魂听到鸡鸣后必须赶回鬼域,如果没有赶回鬼域,太阳出来就会让未回归的鬼魂烟消云散。

把守鬼域大门的是两个神人,一个叫神荼,另一个叫郁垒,神荼和郁垒是鬼域的监察神。如果鬼魂夜间出去干了坏事,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察觉并将它捉住后,用芒苇捆起来送去喂老虎。因此,所有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人间知道神荼、郁垒能够威慑鬼怪,便请神荼、郁垒为自己一家避邪驱鬼。因为神荼、郁垒不可能亲自为人们守门户,人们便用桃木刻成神荼和郁垒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后来人们发现在桃木板刻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也可以避邪驱鬼,春节在家门两旁摆放「桃符」就演变成习俗,后来人们在「桃符」上刻写喜庆的言语,类似后来的春联。

据考证,贴春联起于宋代盛于明代。「桃符」传承到宋代时,人们过年摆放「桃符」木板时写上一些吉祥的词语。这样既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又可以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还能够装饰门户更加美观。「桃符」原本是在门的左右各放一片桃木板,发展成春联后也是以门为中左右对称,这种作法流行开来便形成了春联艺术。后来,人们创作春联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文学规则,使之成为一种可以传承的文学艺术。

春联又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在发展中衍生的种类比较多,根据不同的场所,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人们在贴春联的活动中,又创造了贴福字的习俗。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窗、墙壁等不同的地方贴「福」字。象征着一家人有「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有些人故意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已到」的内涵。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登帝后想杀害帮助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便派出暗探用「福」字在拟杀害的功臣门上作暗记。马皇后得知这一消息后,便派人命令全城人必须在自家门上都贴一个「福」字。

有一户人家不识字,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带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无法辨识功臣的家。朱元璋发现有一户人家的「福」字贴倒了,一怒之下,皇帝要把那户人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却急忙奏道:「陛下,那户人家不可杀。这家人知道万岁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皇上洪福齐天,这是‘福到’的意思。」

朱元璋一听大喜,便下令放人,还给那户人家予以奖励,一场大祸这这样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以求吉利,并纪念马皇后。 以后人们再写福字时,加上许多创作艺术因子,有人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图案,使贴福字更有意义。民间谚云「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指的就是写「福」字。

中国的春节文化中祭祀内容很多,每到春节,很多人为了给家人祈求福寿康宁在门上贴门神,让一切妖魔鬼怪望而生畏。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有本领,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持武器,随时准备同鬼魅战斗。由于民居的大门是两扇对开,门神也是成双成对。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农历春节贴在门上的画像,贴门神,意在驱邪避鬼、保卫家宅。春节前夕,家家户户贴门神,以祈福来年。

据传,唐太宗李世民因杀人无数,他既位后夜间梦寐不宁,常做恶梦。有人建议李世民让秦琼与尉迟恭披甲持械守卫宫门两旁,才使李世民能够睡安稳觉。日久,太宗念秦琼,尉迟恭二将守夜太过辛劳,便让画匠绘制二将之戎装像,怒目发威,手持鞭锏,悬挂于宫门两旁,以避邪崇,这一作法便发展为后来的门神。

中国人还有春节贴年画的习俗,这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和工艺品。年画是城乡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在过年时张贴,用于装饰居住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年画。

传统的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内容反映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如「吉庆有鱼」这幅年画流传了许多年,至今仍然有许多人喜爱。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灵信仰,中国早期的年画都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的主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祭祀习俗中,逐渐形成了年画装饰艺术。

有人考证: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宋代的年画出现了风俗、戏曲、美女、娃娃等题材,明代以后,小说和戏曲插图和寓意吉庆祥瑞的民间风俗成为主要内容,年画逐渐发展为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文化活动。如「一团和气」、「八仙庆寿」、「万事如意」、「年年有鱼」等题材趋于定型。明代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术已经成熟,木版年画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出现了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等著名的年画产地。

年画在清代出现了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演义小说等内容的作品,并与西方的一些绘画技艺相融合,形成了近代的年画艺术。近代,改良年画新增了一些反抗列强侵略、提倡爱国、描绘新事物等内容,戏曲故事、吉庆祥瑞、时装美人也成为年画主题。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民群众对未来的希望。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结合起来,逐渐发展成挂历,至今仍风靡全国。

笔者小的时候,在一些人家除了能看到传统题材的年画外,还能看到一些连环画题材的年画,这种年画有图案人物还有文字说明,非常令人喜欢。如今,年画几乎没有市场了,后来出现的日历和年画相结合的挂历,也逐渐退出了市场。当人们不再购买年画以后,年画就成为过去式的艺术了。但愿人们还能记住它,不要让它永远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