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痴人论道道德真相(72)

2024-07-02文化

缘遇【道德经的生命真相】

众所周知,本文是读書心得与闻道感悟。

【缘遇道德经的生命真相】第七十二章:修道之事必先积阴德(自知自爱)

自然而然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痴人论道释义:此章开始讲天威、天法。祭祀是子孙与祖先的心灵对话,是一种心灵告白。心灵告白包含着对祖先和上天的敬畏。不敬畏上天的人,修道毕竟是没有结果的。天之所恶,孰之其及有。上天惩罚扬善的法律是无法推理出来的,也是不可以用智躲避的。因此,必须坚信上天具有这种能力 。

顺其自然

第一段: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按上一章老子诊断完人的知病以后,突然话题一转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大威即天威。从七十二章至七十五章,提出天威、天网的概念,就是天法。人人都应该敬畏上天。世人把【道德经】【易经】【庄子】称为「三玄」。玄學的本质还是以【道德经】为核心经典。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承一家之言。民,指本性。本性有他自己的威势,光明远大,万物都无法影响他。这就是所谓伟大的威势。人们常常沉溺于诸多妄想之中,惧怕死亡,患得患失,其他事物的威势就有了施展的机会,让人一辈子忧愁恐惧。虽然自己本来就有伟大的威势,却不知道。如果真正知道了,生死对人来说就是一样的,得失也没有什么区别。就能坦然而没有什么害怕的。伟大的威势就灿烂的展现出来了。修道之事,必先积阴德。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阴德未充,民虽美而无用。功垂成而忽辉。何谓阴德?修己之天,以敬人之天,暗行方便,施与不图报,积善无人知,不破愚人愚显,隐人之丑恶。今云:「彼与祸来,我以福往;彼与怨来,我以德往,皆阴德之事。弥灾消孽,广大无边」。阴德者,非人所知而天独知之。【西游记】第八十七章,上官正将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秽言,冒犯上天,乃阴恶。至使风仙郡三年大旱,天不降一滴雨露,颗粒无收,民不聊生,这不是人们沽名钓誉,自欺欺人的结果吗?所以,扬善万端,不能涉阴恶阴事。人的精神一呼一吸,都是与天地相应,感应之迅速,就像风吹浮萍一样,为什么太守上官正祸罪于天,却降灾于整个郡县,使万民遭殃?太守如风,为百姓为草。太守不仁而民不义。泣泪相感,宿夜之负疚,酿成梨树之隐忧。一念之竟变成了职渎。广为传播给广大百姓效仿,故太守造业后,百姓都要跟着受罪,这是很自然的道理。金丹大道必须先修心性,心性稳了,金丹就成功了一半,但金丹最后能不能修成,要看阴德。如果不修德而修道,就会有功无行,阴德不够,阴谋挡道。德行,德能量的行持,就是积功累德,功德是法身才能够积功累德,不是一般的做一点好事。他是看不见无形的一种资粮,没有资粮就成不了道。所以,德行三千,才能入道。德行不够,最终金丹也不能成。修丹之事,不知该醒而行阴德,其犹吹沙做饭,吹烛点月,必无济于事,又何谈普济众生之说。

任其自然

第二段: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元神居广大虚无世界,识神居感官有形世界之狭小。人在最初的太和一炁时,就有了元神。娘胎里,从阴阳细胞到四肢五臟具全的人,出生后的无知无识都是元神始然。降临人世后,元神隐匿于人身虚无窟之中。人要修道,就要让元神做主。只有一无所知,一无所有,元神显现,妙灵自生。识神是人身精灵之鬼,历劫轮回的种子,必须五官具备,四肢百骸齐全。精灵之魂魄有所依附,识神才降生。元神是先天,识神是后天。出生后,元神、识神同在。元神当家,识神退位。识神当家,元神被遮蔽。当行道时,识神也是元神,当无道、背道时,元神也是识神。无思无虑是元神,有为自色身出是识神。无神无形,识神有迹,遗自虚无中来,一从色身而出。无暇其所居,元神居的宇宙广阔的空间,通宇宙万事万物。天地生生不息,元神可以引领其不生不灭。生生不息的能量到有限的肉體上,使有限的能量获得无止境的补充。本性的大,可以包容天地。对此,不明了的人以为四肢九窍属于自己的,保守呵护而不知满足。所以看到的超不出视觉范围;所听到的超不出听觉范围;渺小而卑下。所以,教导世人不要固执于自身,而使自己的心胸眼界窄小。对本性了解的人,知道本性的大而生活的环境狭小,让人厌烦,想要脱离。人们不知道对事物有爱憎,是被局限在了具體的事物上。老子教导说,不要厌恶生存的环境,无厌其所生。先天一炁就是仁德能量,这个能量就是人的本善。当这个善心善念生起之际,你就和生命本原的仁德能量链接了。倘若德行足具的话,就会感天动地。因为这个本原能量就是道光德能。他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显化。世人天眼不开,看不见道光德能,其实是有像的,就是自然界的现象。就是让世人相信万物负阴抱阳,看不见的无形能量场。普济就是劝人向善。当你修出这个能量后,就要普渡众生,劝人向善,劝人回归道德本原。夫为不厌,是以不厌。夫为,这个的意思。自古圣人成道者无不是如此不厌。不厌,无止其所生,无厌其所化,自生自化。内含天地阴阳之理,外承山岳不动之形。外境,自然之境,内动,自然之动。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人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都会有天地间的善恶能量与之匹配。一个恶念,天地间的恶粒子就会相应的到你身上。造成身體的不舒服或疾患,就造了一座恶山。一善念,天地间的善粒子就会相应到你身上,就会有温热的电击感,像是沐浴春风一样的舒适和喜(愉)悦。人心就是天地间磁场能量的发动机。一善念,他就会产生巨大的善能量场,弥漫在你的周围,加持和滋养着你的身心。同样,一恶念。他也会产生巨大的恶能量场不断的消耗和损伤你的元炁,蚕食和毒害着你自然本心的先天能量。

自然风光

第三段: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自知,指对自己良心和良知的认同。一个人如果做了恶,他可欺骗别人,但无法欺骗自己。当一个人想方设法为自己的恶行寻找理由时,实际上是企图使自己的良知认同所做的恶行。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人们所能做到的只不过是冥灭自己的良知罢了。自见,指的是只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见解和观念,这事实上是内心只有自己而没有他人,内心只有私欲而没有利众之心。自爱,是自知的结果,是对自己天生的良知、良心的认同和热爱。如果一个只爱自己而不爱他人的人,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自爱者。只有爱己及人,这才是真正的自爱。自贵,指的是只认为自己有价值,否定他人的价值。在老子来说,圣人都有自知之明,他们不仅爱自己,也爱百姓。不会因为自己的德行而炫耀自己、抬高自己。只有圣人不觉得狭小,也不觉得厌恶与其他人共同生活。自我的发展顺从道的规律。在他眼里,宽窄、洁净、肮脏都没有区别。既然不再厌恶生存,然后就知道生存本来没有什么值得厌恶的。圣人虽然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自我张显,虽然爱惜自己,却不把自己看的很高贵而以此炫耀,怕别人产生厌恶或爱慕的情感。厌恶和爱慕的情感不忘掉,百姓还是有所畏惧。畏惧祛除了,伟大的威势才会产生。圣人居恒者无垠的广阔宇宙,只知有内在的动与静,不知乎外表的名利地位,只以道为尊,以修德为贵,自知广居之安。凡人知之必见之,爱之必贵之。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自知其有而不自见其行。自爱其道而不自贵其行。所以能够去彼之行,留真之此,重无形之道,轻有形之身,更不用说浪费精炁的功名利禄。

【道德经的生命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