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15岁上北大,25岁自杀,他留下一首诗火了数十年,如今人人都会背

2024-02-28文化

前言:

最高毕业院校未改变命运 从北大风光入土。

「海子留下遗书后,为何会突然选择卧轨自杀?」

海子出生在山东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务农为生。

小海子从四岁开始就展露惊人的记忆力,拿下了村里的语录背诵比赛冠军。

上学后,他的学习天赋更加彰显,初中时就开始自学高中知识。

然而贫苦的家境和帮助父母的重担让他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中。

在劳动的间隙,小海子总是望着远方发呆,脑海里描绘着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

有时候,海子跑到村边的大树下,一坐就是一下午。

树下有本已经泛黄的诗集,是先前有位外地游客遗落的。

海子会一遍遍翻阅那本薄薄的书,用幼小的心灵去理解那些华美的词句背后的意境。

也许,就是这本旧书打开了他通向诗歌和文学的大门。

与青梅竹马定下婚约

为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海子的父母在他十五岁那年就给他定下了亲事,对象是村里一名与海子青梅竹马的女孩小芳。

小芳比海子小两岁,从小个头就很小,但却很活泼可爱。

两人一起长大,关系要好得多。

海子还记得小时候两家一起庆祝新年,小芳笑起来两个酒窝很讨人喜欢。

到了十几岁,海子和小芳也有了青春期男女朋友之间微妙的感觉。

只是由于家庭环境的压力太大,这份感情没有进一步升华的机会。

海子后来写的一些浪漫抒情诗歌中,也不乏对这个女孩那无疾而终的少年情感的描写。

然而,这样的婚约也注定会成为海子人生新的转折点。

考上北大解除婚约

1979年,17岁的海子以全省前十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成为自己家乡有史以来第一個進入北大深造的大学生。

一个农村孩子能考上北大中文系,是全村人都为之骄傲的大事。

村里人纷纷前来海子家祝贺,认为这个孩子一定会大有作为。

得知这个消息,海子开心不已,终于可以实现他小时候的梦想--走出大山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然而这也意味着海子必须离开家乡和青梅竹马小芳。

小芳得知海子要去北京上大学,开心之余也害怕他们会渐行渐远。

但她还是祝福海子北上求学一切顺利。

两家人最终解除了婚约,海子开始了他历史性的求学之路。

大学期间 北大三剑客

1983年,海子如愿以偿进了北大中文系。

大学的生活对这个来自偏远农村的少年来说,新奇又刺激。

丰富的课程不仅满足了他对知识的渴求,而且教授们讲课时那种睿智和学养也让还当他受益匪浅。

在北大求学期间,海子结识了西川、骆一禾两位诗人。

三人不仅成了密友,也有许多共鸣。

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文学,海子也在两人的启发下开始了对中国现代诗歌的系统学习。

三人志同道合,相濡以沫,被誉为「北大三剑客」。

在这段时期,海子写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歌,也由此打开了通往诗歌世界的大门。

四年求学的时光不仅开拓了海子的知识视野,也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

那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留校任教 写作量达200万字

1985年,海子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并继续攻读北大中文系研究生。

三年后,他顺利毕业并留校任教。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他不仅拥有着体面的工作,也因此有大量的时间可以用来创作。

在他短暂的25年人生中,海子凭借惊人的创作能力创作了近200万字的诗歌作品。

他的诗作深度挖掘了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世界。

那些抒发的热情、幻想和哀愁构成了一种崭新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让很多80后的青年产生了强烈共鸣。

甚至有评论说,海子用他独特的文字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一个可以供读者永远遨游的想象中国。

面朝大海 表达幸福向往

1988年3月,25岁的海子创作出他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是一首非常积极乐观的诗歌,全篇都在以详实而真挚的语气,描绘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诗人向往随心所欲地周游世界的自由。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梦想中有一所朝海而建的小屋,迎接每个美好的春日。

在充满希望和正能量的语言中,海子向整个世界传达着祝福。

这首充满生机与动力的诗篇一经发表就受到读者热烈追捧,很快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然而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创作出如此充满希望和活力的作品后,海子却在短短两个月内选择了结束生命。

遗书中表明 自己决定自杀

1988年5月23日,海子在山海关铁路上卧轨自杀,年仅25岁。

根据他留下的遗书,这完全是他自己的选择,和任何其他人都无关。

遗书很短,只有寥寥几句话:「我,海子,系自杀身亡,与他人无关。

」对于一个事业有成的青年才俊,正值壮年却突然宣告生命的终结,外界都为之震惊和不解。

这位天才诗人,他的内心世界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让他走向了这样极端的结局?

海子为何自杀?众说纷纭

关于海子突然自杀的原因,自杀后便有许多猜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说法分别围绕爱情和生活所迫展开。

根据一种看法,海子性格偏执,过分理想化的爱情观让他一次次在感情路上碰壁。

他的一些恋人最终都选择了离他而去。

而25岁那年,海子追求的一位女作家叶笛儿也从他的热烈表白中退缩了。

叶笛儿比海子大五岁,是一个成功的作家。

她温婉内敛的性格和强大的内心世界深深吸引了海子。

海子自认为叶笛儿是他的知音。

他用最热情奔放的文字向叶笛儿传达心意,以为这样就能打动她。

但是常年浸润在文字世界里的叶笛儿难以承受这样强烈的情感光波,她最终选择离开北京去了西藏闭关写作。

海子得知后立即动身去西藏寻找她,可惜一无所获。

他在西藏写就长诗【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哀叹自己对爱情和知音的追求一次次落空。

一次次浪漫主义幻想的破灭,是对这个脆弱灵魂的沉重打击。

这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海子脆弱的内心世界难以面对熟悉的人和事物变迁。

他在大学里的成功没有让这个农村孩子真正适应都市生活的复杂性。

他在北大的生活和创作状态也让他很难适应被迫参与的社交活动。

除了上课,海子几乎不跟任何人来往,常年与人隔绝。

就连海子的母亲也为他的孤僻而头痛。

种种生活压力累积,导致他在精神上无法自拔,最终选择了自杀。

结语:

不管真相如何,海子留给世界的诗篇将永远闪耀。

我们也只能猜测,如果他身边有真知音,这位天才是否就不会离世的如此突然。

海子的一生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

他痴迷于抒发内心的激情,追求理想中的爱情。

但是脆弱敏感的心灵也让他难以承受打击。

尽管他站在人生巅峰时写就不朽篇章,最终却仍在幻灭中选择了自杀。

海子的悲剧人生预示着他那个浪漫主义式的激情时代的终结,但他投入灵魂的文字将永远燃烧。

我们不能评判这样一个脆弱的灵魂,只能在他留下的光芒中尝试理解他,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