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徐世明:祭火——昭乌达、卓索图蒙古族信仰与习俗(3)

2024-02-27文化

祭火—— 昭乌达、卓索图蒙古族信仰与习俗(3)

徐世明

蒙古族自古有祭火继嗣的风俗,时间为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祀方式和寓意各地稍有不同。

克什克腾旗 传说,这一天是火神密仁扎莫勒哈降临尘世的吉祥之日。

祭火时,念诵藏文及蒙古文祝辞:「向圣父划的,圣母吹的,以铁为父,以石为母,以榆树为本的火母敬献肥肉和黄油。」祈求火神恩赐「孝顺的儿子,贤惠的媳妇,温顺的姑娘和善良的姑爷」。

然后说:「祈求如须弥山一般恒存的福禄」,「保佑国泰民安,保佑五畜兴旺,保佑无病无灾,保佑万事如意。」

祭文最后说道:「祝愿洪福象海洋般源远流长,祝愿鸿运象须弥山般万古长存!长存啦,长存啦,福来福来,福来!」云云。

祭火一般做如下准备:首先,打扫蒙古包,擦洗灶口,放好火撑子,劈好祭火用的干净(新从山上拾取的或新劈成的)榆树和杏树木柴。

白天,煮好祭火用的绵羊胸脯,剔下全部骨头,从连着胸骨的整块肋肉上切下一块肉,挂在胸骨柄上,继之塞进干净的针茅、小白蒿(也叫冷蒿),用黄油包好,同时备好祭火的其他供品,如杜松、干茶、黄油和酒类等。

其次,需要装缀火撑子。把蓝色、白色、黄色、红色和绿色的布帛剪成细条,按程序叠好用白线缝在一起,系挂在火撑子的四眉上面。布帛的五种不同颜色,分别代表蓝天、白云、黄教、红火和绿色植物。

再次,是备好招福用品,各家招福的方法不完全相同,但所用物品差不多,有煮好的绵羊四根肋条、颈骨,灌肠、完整的胸脯、蒙古绵羊尾巴等食品。

装盘的程序:用颈骨、四根肋条垫底,把灌肠放在盘子中央,在上面摆胸脯,最后用肥腴的大绵羊尾巴压顶。将阿木斯盛到专用的木碗(或小盘)里,放一些黄油,插上小木勺,放在火撑上(或火盆架)的四个角上。

做好了上述准备以后,当繁星满天,清风徐来的时候开始祭火。祭火的喇嘛坐在浩伊木热(蒙古语,即上首,毡包迎门的一面)念祭文。有时,也请懂蒙古经的人念经。

主人手捧木盘祭品单腿盘坐,家庭中的主要成员手持招福神箭(檀木箭杆、青铜箭头,箭杆饰有五彩绸条、珊瑚珍珠、银块、铜钱),其他人各端一个装阿木斯或奶食品的小木盘,坐在地上准备招福。

接着点燃火撑子里的木柴,当祭火的喇嘛诵献祭品经之后,先把绵羊胸脯放进熊熊燃烧的火撑子里,然后,倒入黄油、奶酒、茶叶等,如此向火神献上祭品,这时喇嘛继续念经,一家人坐在原地,双手高举招福器具不断地晃动,口里高喊「宝音贺什格,福来,福来……」。

祭火的喇嘛念完祭文,问大家「福来了没有?」大伙回答:「来啦,来啦!」并且向火磕头,盛一勺装在盘里的阿木斯连木勺扔进火里。

这时,有的人家把带着彩绸带的绵羊牵进蒙古包里,换上新的彩绸带放回羊群里去(据说,狼是天狗,祭火时给羊带上彩绸带,狼就不祸害羊群了)。

祭火时,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都可以参加(外甥、外甥女回避)。三天内不向他人借任何东西,不能敲打火撑子,亦不能烤脏东西。供品不能送给出嫁的姑娘吃,以避免把招来的福打跑或借给别人。

阿鲁科尔沁旗 蒙古人祭火时,在突力嘎(是一种下有三脚,中有三道圆圈,上有四个支撑点的架子)上架火盆。突力嘎前摆一张木桌,铺上白毛毡,上边用糜米撒成 型「玉玺」。

过去,由于阶层、出身和生活状况的不同,供品的多少和祭式规模大小也不尽相同(这里指的是一般情况)。

桌上的供品有:黍谷米(或大米)、碎茶、香、红枣、黄油、生油、羊胸肉、白竹节儿和酒等。

以念「祭火神经」的顺序依次焚供(也要把以上东西装到一个盘内,放在火跟前,祭完火神收拾起来,每天早晚向火神焚供两次,直到除夕那天)。

从腊月二十三日到正月初一,不许使用铁火钳、铁火钩,要用木制的。传说是,这段时间里「密仁扎莫勒哈火母」(火神)到天上过年去了,初一才回来。

祭火神的主要供品是羊胸肉。羊胸肉是要修理一番,将肉划开,抽出骨头,用红丝线缠饰起来。白竹、羽毛、油要制成小米球,与彩布条等装进胸腔内。在突力嘎的四个支点上,放网膜生油。

祭火神时,以户主带头,全家(主要是男性)向火磕头。求福时,说:「福来,福来,福来。」

祭火神完毕,将白毛毡上的玉玺米,撒在牲畜棚圈里。

吃煮好的叫做「火神赐品」黄油粥或手把肉。然后,亲属之间相送黄油粥或手把肉,互道这是「火神赐品」。

「祭火神」礼节总的内容是:向长生天、额都很母共同造化的「嘎力罕」(蒙古语即:火)供祭品。

供上祭品,磕完头,颂赞「嘎力罕」之形状和历史等,然后求道:「赐于我们海洋般的幸福。」

接着,讲出对火神的请求,祈祷子孙福祉、婚姻缘分、财产房屋、畜群草场、衣裳装饰等。又求消弭罪孽,健康无病,鬼怪消灭,宗教弘扬等。希望生活富裕,赞扬吉祥如意。

祈祷对象还有「长生天」、「天帝」、「满喜来佛祖」、成吉思汗以及也速该巴阿秃儿等。

阿鲁科尔沁旗多数地方,都用藏经祭火神。上述习惯是黄教和萨满教相结合的祭法。

藏经中有「祭火经」、「火神颂经」等,称火神为「火汗米林加」或「兰加火汗」。

翁牛特旗 蒙古人在祭火日(腊月二十三)的前一两天,即打扫庭院、房屋,准备祭火物品。

祭火日的晚上,用糜子米(现在用大米)和奶油制成阿木斯。缺少奶油的农区多半以肉粥代之。

做一次至少可以用三天。煮好后,还要先盛出几碗,近支亲族间互相赠送,称之为「嘎兰贺什格」,意为圣食。

至夜,星星出齐了。家长(长辈)点燃一把香,绕行住宅一周,然后在屋内火盆上放上锅撑子,用事先准备的榆木劈柴块(长尺余)在火盆内垒成四角形的框架。

各角挂上五色新布条。布条叫做「都勒玛」,也叫火服。火盆前放一方桌,上摆祭品,主要有「羊乌查」(乌查也可译作乌古查,系蒙古语音译,即牛羊软肋以下的肋脊肉)、奶油、奶酪、点心、大枣、酒糖等。还放上煮好的「阿木斯」。

一切摆好后,家长拿着燃着的香,在火盆上左右各回绕三圈,把香插在火盆内,开始点火。待火势烧旺,把「羊乌查」放入火内(羊乌查提前几天煮熟、晾干,而且尽量剔净,这样便于燃尽)。

接着将祭品各拨出一小份,放入火中。并不时向火上滴洒奶油和酒,使火越烧越旺。这时,家长手持弓箭,跪在火盆前,祝颂和祈祷。然后,全家(不包括妇女、女孩子、外甥、外甥女)向火叩拜。

祭毕,火盆内至少三天不断火,有的保留三个月,甚至到下一年祭火。这是蒙古人十分重视的规矩。蒙古人称最小的儿子为斡惕根,意为守火盆(使其永不止熄)的人。

祭火仪式,牧区的蒙古族比农区隆重。原来平民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火,王公台吉在十二月二十四日。

传说翁牛特部蒙古族从岭北来时,平民比贵族早到一天。

关于祭火祝辞,翁牛特旗一带大意如下:

燧石为母,

镰铁为父。

榆木的生命,

仁慈的火神。

奉上满杯的美酒,

奉上丰盛的祭品。

祈求人丁长寿,

祈求五畜旺盛。

福来!福来!

福来!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