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端午20别名,探秘传统文化宝藏!

2024-06-10文化

# 端午习俗知多少# # 习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传统节日,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除了「端午」这个广为人知的名字,它还有哪些别称?每个名字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习俗和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端午,探索它20个不同的称谓,以及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

1.端阳节:端为始,阳为日,端阳即为初的一日,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2.重五节:古代以「五」为阳数,五月五日双五重叠,故称「重五」。

3.重午节:在古代历法中,「午」属马,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所以五月五日也可以称为重午。

4.浴兰节:古人在端午节有沐浴的习俗。

【大戴礼记】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楚辞·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

后来一般是用艾叶、菖蒲等草药水煎后沐浴,认为这样可以祛病除疾。

5.菖蒲节:因为端午节有家家户户挂菖蒲、悬钟馗的习俗,希望驱鬼辟邪,带来平安。

6.龙舟节:源于我国南方地区而不是纪念屈原的端午节习俗。

相传,古代南方地区江河纵横,人们以划船竞技的方式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7.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子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和长者胜出的娱乐风俗。

8.女儿节: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说:「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祭,戴艾叶、五毒灵符。

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游,亦多留水嬉者。

」可见当时北京城女子于端午节相约外出踏青、游玩的盛况。

而在山东等地,也有「端午不娶」的说法,即不在这天举行婚礼,因此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女儿节。

9.娃娃节: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有给未出生婴儿过娃娃节的习俗,一般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前后,由外婆或舅舅给孩子送些小礼物以示祝贺。

10.地腊节:道教将全年分为五腊,正月一日为天腊,五月五日为地腊。

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五记载:「五月初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玄祖。

11.天中节:此名称出自【武林旧事】。

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卷三【五月】中提到:「杭都风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枝、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菱、棕、五色水团、时熟……

巧粽,门首各设大盆,杂植艾蒲、葵花,上挂五色纸钱,排钉果橣。

虽小家无花板,就以劈柴作一木架子,插挂香球,纱线拂子、白葛巾之类,名曰‘天中圣节‘盆架。

」这里的「天中圣节」即指端午节。

12.龙日节:民间传说五月初五是龙的生日。

在端午节这天,民间有赛龙舟、舞龙灯等活动来庆祝龙的生日。

13.夏节:因端午节时值夏季而得名。

14.躲午节:传说古时水乡的百姓怕端午节遇上「溺死鬼」找替身,于是在那天纷纷躲到亲戚家去,称为「躲午」。

布依族传统节日禾苞节,相当于汉族的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四至初七举行,以祭「五谷神」祈求五谷丰登为主旨。

16.敬牛节:云南彝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彝族同胞为了表示对耕牛的爱护和敬意,都要让耕牛休息一天,并准备好肉好菜为耕牛「打牙祭」,同时还要给耕牛洗澡。

17.分龙节:畲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五月初四举行。

相传这一天是山神土伯分开溪水让两岸人民耕种的日子。

节日里,人们穿着盛装,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

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建立感情;老年人互相访问、谈家常、叙友情。

各家要采回许多乌枝、沙藤和香蒲草,留作家用。

此外,还进行传统的摔跤比赛。

18.达努节:广西都安瑶族的传统节日,也在这个时间范围。

「达努」意为「不要忘记」。

相传古时候有位叫密洛陀的女始祖,她曾含辛茹苦地把九个儿子抚养成人,分居九个方位。

她的九个儿子离家后十分惦念妈妈,约定每年五月初五日一齐回家探母。

后来形成习俗,在达努节期间,人们跳铜鼓舞、斗鸟、赛马、演武舞、点火炮等,欢度节日。

19.花炮节:侗族的花炮节定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但抢花炮活动却在五月初五举行。

花炮是一种特制的圆筒,内装火药和铁环。

比赛时点燃火药,铁环冲向空中,当铁环下落时,运动员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按照传统习惯,只燃放铁炮三响。

抢得头炮者象征人财兴旺。

20.会庆节:居住在贵州黎平县肇兴一带的侗族人民,则把五月初五定为「会庆节」,届时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玩山赶坳、唱歌演戏等。

这些别称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了解这些别称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和习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

同时,这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