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青海四大古寺: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

2024-05-22文化

尊敬的读者,由于本文内容丰富,为了便于您将来查阅,建议您点击关注并添加收藏。您的阅读与支持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谢谢!

青海省的壮丽山河之间,有着四座古老的寺院,它们各自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寺院不仅是佛教信仰的圣地,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介绍这四座古寺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及其在宗教文化中的地位,希望读者朋友们对这些建筑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塔尔寺

塔尔寺,坐落于中国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的鲁沙尔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1377年,即明朝洪武十年,占地超过600亩。寺院最初的核心建筑是大金瓦寺内的大银塔,旨在纪念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随着时间的推移,塔尔寺逐渐扩展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宗教寺院。在藏语中,塔尔寺被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指「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它不仅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重要活动中心,并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该寺的建筑群融合了汉藏艺术风格,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包括大金瓦殿、大经堂、九间殿、小金瓦殿、花寺、大拉让、弥勒佛殿、释迦佛殿、依怙殿等主要建筑。

寺内珍藏的文物极为丰富,包括佛教经典、历史文献、哲学论著、医药典籍、立 法文献等学术专著,以及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的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富含深厚的宗教内涵,也展现了卓越的艺术价值。酥油花是藏族文化中的一种独特雕塑艺术形式,而壁画和堆绣则展示了矿物颜料的巧妙运用和精细的手工艺技术。

塔尔寺每年举办四次大型的佛事活动,分别于农历正月、四月、六月和九月举行,这些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地的信众和游客。寺内还建有八塔,象征着释迦牟尼一生中的八大功德。塔尔寺不仅是信众进行宗教实践的场所,也是了解和研究藏传佛教文化与历史的重要场所。鉴于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塔尔寺在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二、佑宁寺

佑宁寺,又称「郭隆寺」,坐落于中国青海省互助县五十镇寺滩村,是一座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1604年,即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它是青海地区主要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之一,被尊称为「湟北诸寺之母」。

在历史变迁中,佑宁寺在清代康熙年间达到鼎盛,但不幸于1724年遭受兵火破坏。1732年,雍正帝下诏重建并赐名「佑宁寺」。寺院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土、藏、蒙古、汉族的艺术元素,包括大经堂、小经堂、弥勒佛殿、日月神殿、度母殿、噶当殿、护法神殿、空行神殿、嘉色寝室以及470余间僧舍。大经堂作为显宗学院,内有86间房屋,供奉着文殊菩萨、佛祖、宗喀巴、嘉色佛、章嘉佛、弥勒佛等佛像;小经堂则是密宗学院,藏有108卷藏经,供奉有时轮金刚、释迦牟尼、密宗金刚等佛像。

在建筑布局上,佑宁寺的建筑物分布在龙王山的南麓。大经堂、显宗扎仓和密宗扎仓位于山下,而其他佛殿则建在山上。山下的建筑规模较大,而山上的建筑规模较小,大多数为三开间。无论山上还是山下的房屋,都以院落为单位。

佑宁寺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也是藏传佛教、历史、医学、藏学、历算等多学科研究的重要地点。历史上,佑宁寺学风浓厚,培养了许多著名僧侣,如第三世章嘉、土观、松布等,他们对藏传佛教、历史、医学、藏学、历算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由于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佑宁寺在201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隆务寺

隆务寺,位于青海省同仁县隆务镇西山脚下,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藏传佛教寺院。它的全称是「隆务德钦琼科尔林」,意为「隆务大乐法轮洲」。寺院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最初属于萨迦派,规模较小。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前后,当地名僧散旦仁钦和他的弟弟洛锥森格对其进行了维修和扩建。明天启二年(1622年),明熹宗赐予了「西域胜境」的匾额,使得隆务寺声名大振。到了崇祯年间(1628-1644年),寺院改宗格鲁派,形成了夏日仓活佛体系。

历史上,隆务寺规模宏大,原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包括大小殿堂31座1730间,活佛囊谦43座4201间,以及2734间僧舍。然而由于上世纪的破坏,现存经堂3座353间,囊谦5座623间,以及225间僧舍。幸运的是,1980年重新开放后,又修建了天女殿、灵塔殿、观音殿、文殊殿、曲哇殿、密宗学院及十余院新僧舍。

寺内的建筑依山而建,布局错落有致,装饰华丽宏伟。飞檐斗拱与城堡式红墙融为一体,琉璃瓦与镀金宝瓶饰交相辉映,形成一片金光灿烂的景象。寺院四周筑有5米高的砖式围墙,东、南两面开有山门,门楼上建有玛尼经轮,飞檐斗拱,状似城楼。大经堂建成于明万历年间,是隆务寺最大的建筑,也是全寺精华所在,位于寺院中央,平面呈正方形,建筑面积达1700多平方米,内部有巨柱18根,短柱146根。

隆务寺还珍藏有各类艺术精品和珍贵文物,包括明朝皇帝赏赐的释迦牟尼等塑像数十尊,造型精美,庄严肃穆。此外,寺内还保存有宗喀巴大师法衣一件,高11米的宗喀巴大师像,底座周长26米,通体贴金,上下周围镶嵌金玉宝石,显得金碧辉煌。还有夏日仓一世至七世的衣钵,成千上万件的法器,以及精美的壁画、堆绣、唐卡等艺术品,浩瀚的佛教经卷典籍,使得隆务寺成为省内又一处佛教艺术博物馆。1996年11月,隆务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瞿昙寺

瞿昙寺,位于中国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城南21公里处的马圈沟口,始建于1392年,明朝洪武二十五年,由三罗喇嘛三丹罗追创建。1393年,三罗喇嘛前往南京进贡,并请求明太祖朱元璋对他的寺院给予支持和赐名。朱元璋皇帝御赐题为「瞿昙」的金匾,并下令拨款建寺,从此,这座庙宇便定名为「瞿昙寺」。这个名字来源于佛教中的「瞿昙」,是佛陀(释迦牟尼)的姓氏,也是对佛陀的尊称。朱元璋的赐名不仅显示了对这座寺院的重视,也体现了当时中央政府对藏传佛教的扶持政策。

该寺最初属于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后于明朝末年改宗格鲁派,并形成了智合仓、卓仓曼巴仓、卓仓居巴仓三个活佛转世系统。其中,智合仓活佛系统将瞿昙寺的创建者三罗喇嘛追认为第一世,历世智合仓活佛为该寺寺主,负责寺院的宗教事务和日常管理。活佛转世制度在藏传佛教中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传承方式,它确保了宗教传统的连续性和寺院的领导权。

寺内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明代早期的官式建筑特点,是中国西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规模宏大的明朝寺院建筑之一。寺院依山而建,地势前低后高,占地1.4公顷,基本采用汉式庙宇形制,全寺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并在一条中轴线上。从山门起的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等大型宫殿式建筑,两侧则对称地建有御碑亭、小钟鼓楼、回廊、宝塔、配殿、经堂、大钟鼓楼等。其中,前区基本呈汉地佛寺「伽蓝七堂」格局。后区巍峨壮丽,冠于全寺的隆国殿,两翼有呈向上朝拱之势连缀抄手斜廊,还有造型端庄的大钟楼和大鼓楼对峙左右,明显仿自明代北京紫禁城的奉天殿(太和殿)和两翼抄手斜廊以及文楼(体仁阁)、武楼(弘义阁)的布局意象。

瞿昙寺的壁画是其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据统计,瞿昙寺壁画的总面积为1523平方米,其中回廊所绘佛传壁画是研究明清时期佛教艺术的重要图像资料。瞿昙寺的壁画分布甚广,包括三大殿内、回廊、护法殿、大小钟楼内均绘有壁画。这些壁画不仅展示了汉藏艺术的特点,也是汉藏艺术完美融合的代表性作品。

2016年底,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文化旅游体育局三方共同签署了【关于青海省瞿昙寺壁画数据采集及制作项目的合作协议书】。根据协议,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利用四年时间,对瞿昙寺内面积约2300平方米的明清壁画进行高清数据采集并建立文物保护数据库。这一项目以全方位记录的方式,有史以来第一次为瞿昙寺建立了完整、准确的壁画档案,不仅为未来瞿昙寺的建筑与文物保护提供保证,也对它的宣传、研究、展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2月,瞿昙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最后,若您对文章内容持肯定态度,恳请予以点赞和分享。我非常期待在评论区与您进行友好的讨论与交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