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春节庙会最受欢迎的「拉洋片」,你知道是什么吗?

2024-02-14文化

传统的春节,不仅过年讲究,传统年味儿也很浓。记得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过年,逛庙会更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也是最有幸福感的一个活动。各种民间艺人齐登场,杂耍绝活纷纷亮相。而在这其中,小孩子们最喜欢的当属拉洋片了。在电影还没有通行的年代,拉洋片是老百姓逛庙会赶集市最爱的娱乐活动。

说起「拉洋片」,对于时下的许多人来说,已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了。一些知道的,也多是从长辈的口中,或是书刊档案、影像资料中得知。但在曾经文化活动极度贫乏的年代里,那可是人们难得的娱乐,也是老一辈的人们深深的童年记忆。

「拉洋片」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街头「电影」,旧时,对于这种曾未见过的西洋景,人们可是极大地好奇,可以说老少皆宜。观看的人目不转睛,四周等候看洋片的、看热闹的,围观的更是不少。

岛城的正月里还是很热闹的,天后宫庙会、台东的清溪庵萝卜会、四方的海云庵糖球会等等,各类民间艺人云集,耍猴的、变戏法的、说大鼓书的、捏面人的、测字看相的、卖大力丸的、吹糖人的、拉洋片的......。聚集着许多各路杂耍的艺人,以及大量前来观看表演的闲人。这其中,总不会拉下「拉洋片」的。

在一些资料以及老青岛的记忆中,旧时的「拉洋片」还多出现在老天桥、第三公园、劈柴院、四方路的三角地、李村大集等一些人流聚集的场所。

「拉洋片」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和娱乐方式,它的表演道具是一个一人多高的大木柜,木柜的前面形似于衣橱,有四到六个孔洞,安装有凸透镜。观看者通过凸镜往柜内观看。小圆孔藏着大世界,方寸间浏览八大片。

「拉洋片」通常为1人表演,木柜内一般准备了八张图片,表演者在柜子外一边说唱,一边拉动拉绳,操作几张图片的卷动,每拉动一次,内部的画片就变动一次,所以叫「拉洋片」。

随着绳子的拉动,这些也随之变动的画片就会呈现出连续的动画效果,观看者通过一个个小孔洞,可以观察画面的变化。此时再配以艺人声情并茂的念白或是吟唱,那些活灵活现的图片,也让观者绘声绘色的感受到其中的故事情节。在那个没有电影、电视的时代,这可以说是一种绝对的时髦「大片」了。

「拉洋片」其实和放幻灯片差不多,「洋片」内置的图片是完整的故事或者相关的内容,画着各种动画和场景,以神话、戏剧、风景、历史故事等素材居多,表演者同时还会配以演唱,解释播放图片的内容。

在大木柜的一侧还装有锣、鼓、镲等,也由绳子控制,每演完一次,艺人都会「咚咚锵」的来上一段,夹带着很有特色的吆喝声,吸引着四周的人们,也表示着下一场马上又要开始了。

看到网络上有介绍,说「拉洋片」这种娱乐方式最早起源于欧洲,后来传入中国,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或者说只是针对于「拉洋片」中的「洋」字而言的。且当时由外国传进来的所谓「西洋镜」,也是类似于后来的万花筒。

说起「拉洋片」的前世,在我国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传说唐太宗的一个爱妃病重,日夜啼哭,太医也无法医治,李世民甚感忧虑。袁天罡和李淳风推断后,判定原因是因思念家乡所致。于是请来宫廷画匠,根据妃子所说的杭州景象,画出了西湖八景等八张图片,将其放到一只精致的木箱里,并在箱子上开一个小孔,妃子躺于榻上也可以在孔中看到家乡的美景,果不其然,妃子看后立马破涕为笑,病情也很快好转了起来。

后来这种形式流入民间,所以也被称之为西湖景。「西湖美景八大片」,老相声中常听到的这句台词,应该也是来源于此。经过改进后,成为幻灯片的方式呈现,北方地区就叫拉大片了。「洋片」的内容一般也是以「西湖美景」或者民间故事为题材,画「洋片」也是门手艺,有专门从事这一行当的,为「拉洋片」的艺人提供。

随着电影的出现及普及,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拉洋片」自几十年前就已经基本消失了。直到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一代的「拉洋片」才出现在年节几个重要的节会庙会上,民间也有少数的一些爱好者仍在从事着此种艺术形式。去年正月里的天后宫庙会,改造后的大鲍岛,也让许多市民游客看到久违了的、或是只是听说过的「拉洋片」。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