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河北沽源:一声乡音,宛如天籁(一)

2024-03-06文化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形容在他乡见到同乡无比激动的心情。那么是什么让素昧平生的老乡远在异乡发现了对方呢?是乡音!那熟悉的乡音承载着浓厚的家乡感情,让人瞬间产生亲近感、认同感。正如明代李昌祺的七绝【乡人至夜话】所写「形容不识识乡音,挑尽寒灯到夜深」,异地相逢,一声乡音,陌路人顿成亲热的老乡,促膝深谈。对家乡对亲人的万般思念,只有在异地听到乡音时才有深切的感触。

一声乡音,宛如天籁。

离开家乡沽源后,我经常在异乡嘈杂的街头竖起耳朵,努力捕捉张家口坝上方言,一旦发现目标,马上追上去攀谈一番,然后这一天都觉得神清气爽。特别是同在异乡的同学朋友相聚,大家痛快地说着家乡话,不用考虑别人能不能听懂,哪个音对不对,每个人都极其亢奋。这时才明白,乡音让我们不忘远方的家,乡音是故乡扎在每个人生命里的根,是亲情乡情的维系纽带,是烙印在人们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在街上捕捉乡音也有尴尬的时候,有时我清清楚楚听着是张家口坝上的口音,追上去一问,回答是山西天镇的或内蒙古化德、宝昌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要从我们这一带共同的方言——晋语说起。

晋语的形成,南部跟太行山与黄河的阻隔有关,向北移动则跟清朝开始向内蒙古大量移民以及晋商的活动密切相关。人口向北移动,语言向北移动,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自然也向北移动。这一带的人们都喜欢唱二人台就是有力的佐证。我去年去二连,一个旅行社老板的口音跟张家口的一模一样,问他是哪里人,回答是土生土长的二连本地人,我奇怪他口音怎么跟张家口一样,他哈哈大笑说:「一样就对了,张库大道嘛。」晋语最北到了二连浩特。旅行社老板也明白人口流动和方言的形成有关。

晋语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这一方言有自己的特点。我们是河北人,但在异乡时,听到内蒙古中西部、山西北部方言感到好亲切,反而除了承德,听到河北其他市的口找不到老乡的感觉。沽源大部分居民是近百年来的移民,所以方言肯定是在晋语北移的路线上形成的,沽源又在晋语坝上区的最东边,依移民的路线不同,一个县的方言又有不同,大致分东片、西片、南片三个方言小片。这几个小片最有特点的是疑问代词。例如,普通话「什么」,东片是「啥」,西片是「甚」,南片是「刷(四声)」。

沽源方言可以说是多种方言互相渗透的产物,几种方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按照李荣先生晋语划分的依据是有无入声,沽源南片方言、西片方言是有入声的,自然属于晋语的范畴,东片方言则没有入声,属于北方方言东北次方言区。

我们就简单分析一下属于不同方言区的东、西片方言的异同,首先说东、西片方言的第一个共同点,即鼻韵母韵腹是中高元音的不分前后鼻音,都说成后鼻音韵母。例如:「分」说成「风」,「春」说成「冲」,「民」说成「明」,「金」说成「京」。庆幸的是韵腹是低元音a的,我们前后鼻音还能区别,例如:「抽烟」我们不说「抽央」,「吐痰」我们不说「吐糖」,「船上」我们不说「床上」,有的方言区这些也不分的。另一个共同点是零声母音节前加辅音ng,例如「安全」说成「ngan全」,「欧洲」说成「ngou洲」,「爱」说成「ngai」不同的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西片人说「nge」,东片人说「我」。

既然按有无入声把东、西片方言分到两个方言区了,那说到两种方言的不同点自然首先得说声调。沽源西片方言调类和古汉语一样,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也就是说它有晋语区共同的入声,而且每个声调的调值与普通话完全不同。

什么是入声呢?入声是一个短促调,坝上入声还有塞音韵尾。如普通话阴平调的「吃」「哭」,阳平调的「没」「活」,上声的「渴」「尺」,去声的「麦」「客」,沽源方言中都读入声。什么是入声,西片人体会一下上述字的声调就明白了。所以沽源西片的人认为学说普通话最难的是声调,他们说:「哎呀,普通话太难学了!捉不住调子。」而沽源东片的几个乡是没有入声的,东片方言有和普通话相同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东片方言因声调和普通话差不多,像不像,三分样,西片人觉得东片人说的几乎就是普通话了,实际上每个声调读得和普通话的声调都是有细微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