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龚彦竹长篇小说【走近我,走向前】研讨会在京举办

2023-12-28文化

龚彦竹长篇小说【走近我,走向前】

研讨会在京举办

龚彦竹长篇小说【走近我,走向前】研讨会在京举办

龚彦竹

12月17日下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文学】编辑部指导,上海九久读书人主办的「‘00后’作家的内心风景和风暴:龚彦竹长篇小说【走近我,走向前】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当代】杂志社社长李红强出席并讲话。白烨、梁鸿鹰、乔叶、岳雯、兴安、李林荣、饶翔、石一枫、刘诗宇等10余位作家、评论家,曾发现、培养并发表龚彦竹短篇小说的【北京文学】编辑部的两位代表【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师力斌,【北京文学】副主编张颐雯以及本书作者龚彦竹与会研讨。会议由上海九久读书人副总编辑孙玉虎主持,兴安特邀担当学术主持。

孙玉虎

兴安

龚彦竹2002年生于北京,现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学生,主修经济学。【走近我,走向前】是她17岁时为最大程度地真实记录童年而创作的一部长篇成长小说,堪称一份珍贵的童年精神档案。该书自10月出版以来广受好评,已入选【文学报】童书好书榜、【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优秀畅销书排行榜、探照灯好书榜等多个权威榜单。

李红强

研讨会现场气氛热烈。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当代】杂志社社长李红强代表出版方致辞,表示文学是薪火相传的事业,对新生代作家将予以高度关注。孙玉虎作总结发言,诚挚感谢各位嘉宾的莅临和指导,并表示将进一步总结【走近我,走向前】的出版经验和研讨成果,为读者奉献更多能够真正反映中国青少年心灵图景的精品力作。

研讨会现场

邱华栋

邱华栋指出,每一代人里面都有一些早慧的写作者,早慧的作家,才女型、才子型的作家最开始的作品我们一定要予以关注和支持,同时要予以巨大的鼓励。因为每一代作家里面都有一些文学的种子,慢慢地长成一棵树,长成更茂盛的一棵大树。这本书是一个很新鲜的样本,我们要观察21世纪00后年轻人成长的过程,这本书就会是一个很好的明证,是一个很好的值得分析的文本。

这本书看上去像是带有自传性的小说,但是写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叙事本身都产生自我质疑。它反映了文学的本质,文学最终要挖掘人到底是什么,所以我觉得在这个地方龚彦竹发出了一个天问,她发现「我背负了无数个我,却也忘却了无数个我」。所以这本书有很多可以来探讨的地方,它是一个极其丰盈的文本,是一个青春的文本,是一个朝向童年又面向未来不断生长的文本。

李红强表示,作为一个17岁的孩子,能把校园这个方面用这么丰富的方式来写,这是比较少见的。具体来讲,在她的叙述里面,有些时候是有跳跃的,是有联想的,用我们原来的话,可能叫通感,艺术的跨越和联想,她的艺术思维是非常发达的,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另外一个特点,叫「一和多」,一就是那么短的一个时间段,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她可不是纯粹写孩子的过家家,她写到学校,写到教育,甚至写到她的父亲,写到这个社会,写到对一个事情的理解和看法。在她起步的阶段,她的作品已经关注了太多问题,这么丰富的一个社会内容和心灵的内容,我觉得是她未来起到作用的一个重要的土壤。


师力斌

师力斌谈到,彦竹今年第10期的时候,在我们【北京文学】发了一个小说处女作,叫【遇见】,写的是三对母女的分离聚合。没想到很快彦竹这个书就出来了,和刊物发表的小说有这么大的不同。

它这本书是对于自己校园生活的回溯,或者是校园政治的一个呈现方面,有许多细节的东西,比如说课堂内外的校园政治,校园文化,同学中的「团团伙伙」,不纯粹是一个孩子的眼光,她有一个成人的眼光,甚至还有一个海外的眼光。

乔叶

乔叶谈到自己对【走近我,走向前】这本书的感受。她认为,这个作品是非常典型的成长文学,这样一颗心灵,它就像一面照妖镜一样,其实映射了很多的问题。她是一个小小的心灵,但是非常的敏感,她有她这个年龄阶段所呈现的社会性的这种丰富和开阔。

孩子的世界,层次是多维的,呈现出来的也很单纯,实际上这里面有很丰富的信息给我们,视角独特,观察敏锐,表达新颖,里面有很妙趣横生的部分,有时候甚至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白烨

白烨表示,彦竹这个作品绝对是一个有个性、很特别的作品。她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点,现实生活中包含了这一部分孩子的现象,她把这一块写出来,而这块是我们之前不在视野之内的。所以看的时候我感觉到还是很震惊,她的记忆特别好,感觉特别好,记忆跟感觉这两个东西是非常重要的,或者说是有一些天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

这个作品带有很强的控诉性。她写出了很多孩子的感受。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还是老师,怎样去对待孩子,怎样改变我们自己,这是社会性的问题。它确实值得很多家长、老师去读。

梁鸿鹰

梁鸿鹰说到这本书的特点时谈到,这个作品的气质、气息是非常好的。因为很多像她这个年龄段,写东西有一些不可克服的毛病:一个是甜,一个是俗,一个是叽叽喳喳,还有网络语言和网络思维,我觉得这个是特别可怕的,但是这个作品当中我没有看到这些毛病,这一点是最值得肯定的。

其次,她没有受到那种特别正统的观念的影响。而她这个作品的文学性就体现在这里,我们作家就是要发现生活当中的一些破绽。它的深刻性就在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这个事情太重要了。

岳雯

批评家岳雯结合成长经历谈到,整个小说其实是讲的是一个有爱的孩子,怎么去求证爱的过程。我们看的时候,一方面会觉得彦竹离童年更近,她可以带领我们重新回到童年,另一方面我们是经由她的写作重新体味童年,要比我们记忆中的丰富,要丰沛,甚至要复杂,甚至就是人世间的所有的复杂可能已经沉淀在我们的童年中,而不是我们刻板印象中的一个非常简单、纯粹,好像没有什么太多烦恼的童年,这可能是一个重新认识童年的过程。

李林荣

李林荣说到对整本书的感受。突出的一个感受就是它还原了少年心态和少年时期应该有那种语言本色。她对个人的感受和对周边环境的感受,能够采用一种比较开放的、比较活泼的,也是比较自如的一种心态。还原这种很宝贵的、很独特的,独属于她自己这种少年心态和与之相应的这种语言本色很重要,因此她在面对过去的生活经验的时候,哪怕是想象,这个想象的方式也是比较跳脱于实际的生活经验。

同时,这本书带着非常明显的一种自觉意识,向读者交代了「我」是出生在中产家庭的女孩子,这个也和过去普泛化、总体化的儿童文学或者成长小说的那种叙事方式有了一个划时代的质的区别。它是一个标准的从儿童视角出发的中产阶层话语样本,这在我们今天的文学当中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

石一枫


作家石一枫由本书说到了写作的代际问题。龚彦竹把孩子当孩子写了,把自己青春期具体地说是青春期之前的那段时间很真切地,而且是没有其他杂念地写了出来,我们中国的作家一旦写到孩子,写的都不是孩子,都是拿孩子说别的事儿。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能够把孩子真的当孩子写,很真切地就写孩子这段时间的所思所感,把所谓孩子的社会里边的肌理,她的江湖,她的人际关系,她的想法有声有色地写出来,我觉得这个本身就挺有意思的了,就很难得了。

80后从代际意义上来说,确实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代际,因为它是一个完完全全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出来的一代人。之后又观察过90后的文学,也观察过00后的像龚彦竹这种文学,比起80后的作家来说,他们关注的问题更加具体化,更加就事论事,这点是有区别的。

饶翔

饶翔由本书谈到关于童年的写作。他喜欢这本书有很多原因,一个是它的文学质地很好,作者要用这样的一个非虚构或者小说的形式为自己过去并不是很久的生命做一个记录,这个本身就是文学很重要的一个层面。

她的写作事实上是一个关于童年和童年消逝的写作。作者所有的写作都是要告诉我们,其实童年从来不是一个我们幻想中的平坦而洁白的世界,至少在一个敏感多思的女孩心中,不是这样的。但是她以这样的方式去提醒我们,我们怎么样告别童年,这个可能是作者的作品对于我们这样一些所谓成人的一个意义。

刘诗宇

青年评论家刘诗宇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今天的文学如何去书写00后的形象。这本书里面「我」的形象其实很重要,描述她的内心世界其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切口,而且这不是由别人来概括的,她就是自己为自己代言,让我们看到这些人真正的心灵世界是什么样的。今后也希望有更多的作家评论家,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参与到这个讨论和创作当中。

张颐雯

张颐雯谈到,现在接触到的创作新人,多是各个大学里面的写作专业学生,他们的写作技术训练得非常好,但是直觉感悟力往往不足。特别希望能够有龚彦这样的非专业写作者加入写作队伍。一年前看到龚彦竹的作品。彦竹特别坦然地呈现自己的从出生到12岁这个阶段的生活,通过她的书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代人,比日常生活中对他们的那种直观的感受挖得更深,也理解得更加深刻更加复杂。龚彦竹这一代作家中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没有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状态。她有烦恼、有痛苦,但这种痛苦是一种思考,是一种融合,没有那种全盘的反抗。现在还说不好这是一个个体的现象,还是一个群体的现象。

活动最后,龚彦竹对大家与会研讨表示真诚感谢。

研讨会现场合影

稿件初审:周 贝

稿件复审:张 一

稿件终审:王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