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说说礼品与现实办事

2024-04-24文化

礼品和办事本来没有什么关系,礼品就是人们送出去的东西,一般能够代表一些什么,而办事只需要自愿就行了,需要公事公办,而不能随便办。但是,礼品和现实中的办事产生了联系,长此以往,产生了某种送礼办事的传统,让人们不得不继承这种传统。倘若没有送礼,直接求人办事,那么求人的人会被人嫌弃,或者根本办不成事。

人们过年过节的时候会互相走动,亲戚朋友之间都可以走动。在古代,人们大多是农民,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休息一下,算是农闲时节的正常休息。他们闲着没事,就要走亲访友,手里提上一些礼物。那时候,劳动生产率低,人们不能获得太多的粮食,加上官府的盘剥,人们经常饿肚子。于是,走亲访友的时候,人们手里提的大多是吃食。在古代,蒸点馒头,就能提着走亲访友,提上一只鸡、一只鸭,也能走亲访友。只要提上礼物的,就会被招待吃饭。收到礼物的亲戚或朋友会留客人吃饭,不但要准备丰盛一点的饭菜,而且还要说尽了客气话。有主人杀鸡做菜,招待客人,算是尽地主之谊。陆游写「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而权贵家里基本上不缺食物,一定会弄了酒肉招待客人,甚至还要让歌儿舞女唱歌、跳舞助兴。主人一定要让客人高兴了,才算是符合某种传统观念。身为豪门大族的石崇为了让客人笑一笑,竟然杀掉了几个舞女,算是变态的招待了。

在古代,大多数人都是农民,没有奢侈的生活。他们常年辛苦种田,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能够休息一下,吃点好东西,补充体力。而这个时候,也是人们有空余时间的时候,想起一些亲戚朋友,就要互相走动。当然,亲戚朋友之中,有亲近的,也有疏远的,全凭个人兴趣来定。古人讲「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似乎有着一种赤裸裸的功利主义的意思,以至于漫漶开去。现实中办事的时候,人们会提上礼物,算是把办事人当成了亲戚朋友,但办事人收了礼品之后,并不会回访,只会「来而不往」,而送礼的人居然不会认为办事人「非礼」,反倒认为很正常。这种现象叫做「权力寻租」。在古代,只要官员手握权力,就会想方设法搞「权力寻租」,运用「吃、拿、卡、要」四字要诀,把权力租出去,但并不能明码标价,而是通过一些政治掮客租出去。人们要用官员手中的权力办事,就要给官员送礼,送的礼物大多是一些值钱的东西。毕竟,官员们品级高,品位也高,不能用一筐馒头打发了事,而应该用贵重的祖传珍宝,或者金银来打发。倘若打发不到位,就很容易丢掉礼物,而办不成事。也就是说,在送礼方面,一定要舍得,而且要和自己办事之后的收益成正比。

按理说,传统中的送礼只是走亲访友时的必备,不至于太尴尬,但负载了功利信息之后,成了互相走动,也就实现了经济补偿。只要不是求人办事的,亲戚朋友之间走动时带了礼物,那么就一定要实现有来有往,不然收礼的人会被人说成不懂礼数,进而失掉了很多亲戚好友的关系。亲戚越来越多,总有走不过来的,需要有所选择,和自己关系紧密的,或者说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就需要提上礼物,走动一下。和自己关系不紧密的,没有利益关系的,就不用走动了。只是兴趣相投,没必要提礼物走动,只需要在一起谈论就行了。如此顺延下去,亲戚朋友尚且需要走动,就更别提求人办事了。

当送礼成为一种风俗习惯的时候,人们似乎都被这种习惯裹挟,要给办事人送礼了。其实,亲戚朋友之间的走动已经演变成功利主义的互相利用,而求人办事正好符合这种功利主义的互相利用,就演变成了「权力寻租」。俗话说:「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说这话的是要维护「权力寻租」的潜规则,要人们用钱财代偿,以此获得办事的方便。而官员和老百姓之间有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态势,办起事来,官员就会如鱼得水,而老百姓只能忙得团团转,不得要领。倘若老百姓送上银子,当成礼物,就会方便很多。很多可以简化的程序就简化了,很多不必要盖章的公文也就不需要了,直接办成事,比起没送银子的办事要节省很多人力、物力,而且很容易摸清门路。官员收了礼物,就会大开方便之门,能办的尽量办,不能办的,也就马马虎虎过去了。不然,官员穷得吃不上饭了,岂不是丢了面子?

送礼本来是民间的行为,但充满了功利主义的因素,蔓延到官场之后,就变成了请客送礼,变成了「权力寻租」,变成了「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的买卖。当年孔子说「来而不往非礼也」的时候,是不是会想到送礼之风的蔓延?会不会想到送礼会成为官场「权力寻租」的主要手段?或许,他没有想到,只是要保持一种理想化的民风,却演变成功利主义的世俗行为,甚至弄得官员拿钱办事成为正当的事,也就让人不敢恭维了。

在市场高度发达的时代,资本冲击了淳朴的民风,但送礼办事的风气并没有变化,反而愈演愈烈,直接搞成「权力寻租」,权钱色交易,也就让人没什么好说的了。其实,权力应该全面放开,以至于取消特权。让权力接受人民的监督,才会真正做到权力服务于民,真正取消以送礼为手段的「权力寻租」。只是这种监督比较难,并不容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