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花木文化琐谈188:从「报春使者」到「依依惜别」——再说杨柳

2024-07-01文化

树木的抽青、草色的返青,是刚刚从寒冷冬天里逃出来的春姑娘带给人间的喜讯。

这件报春的任务,除了梅花、迎春花、山坡河坡的草儿之外,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杨柳身上。从我的故乡江淮大平原,到塞外大漠,再到烟雨江南,杨柳的复苏预示春天的到来,都是极其靠谱的事。只要柳丝冒出绿芽儿,远远看去像一片薄雾,人们便知道,春天来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六九五十四,河边杨柳舒舒气」,这些民谣【九九歌】都拿杨柳来说事,可见杨柳报春并非笔者杜撰。

为什么报春的树类是杨柳,而不是别的树种呢?竺可桢在【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一文中写道:「第一,因为杨柳抽青早;第二,因为它分布区域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它既不怕风沙,也不怕低洼。」竺可桢的考证有一定道理,目前自然界中类似杨柳的树木确实不多,也许有,至少还没有发现被认可。

在烟雨江南,早春的杨柳是贺知章【咏柳】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南宋诗人僧志南【绝句】中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长安近郊,早春的杨柳是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塞外关外,早春的杨柳是唐代李益笔下的「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在巴山蜀水,早春的杨柳则是刘禹锡的「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可见这杨柳真是名副其实的报春使者。

深挖细就发现,这「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功用,可不止报春,有些地方也是可做菜肴的,虽然我们苏北那里并不这么做。广陵、海陵一带会用柳芽拌饭,功用自然是好,可清热明目,而且味道清香独特不一般,有「啃春」的感觉。除了苏中,其实在苏北和皖、鲁等地,人们也会采柳芽,用开水焯过后再放凉,加上麻油、食盐、葱、蒜、香醋拌匀当凉菜吃。据说用柳芽和茶叶一起泡茶,清香怡人,还有缓和「湿痹挛急、膝痛」的功效。这些说法也是我遍查资料抄袭过来的,并没有试过,明年的早春倒是可以效仿一番,想想也不会有多少坏处,只要无毒,自可食用。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没过多久,便是漫天的柳絮儿。估计古时候,这杨柳的絮儿不会像如今令人讨嫌。笔者小时候,每到这个季节,虽然也有柳絮,可是没觉得成灾,有时搔得鼻子酥痒痒的,不停打喷嚏,还觉得好玩呢。近年来,「栽杨树发杨财」,农村其他树木物种大量减少,破坏了生态,导致杨柳絮多而成灾,这是不应该忽视的。柳絮儿其实是柳树的花,我们那时有仔细的人家还采集来缝到枕头里做枕芯,据说有安神的功效。

说到柳树的文化,因柳与「留」同音,柳树自古便被赋予留恋不舍之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送别时,古人会折一枝杨柳,以寄依依惜别之情。琴曲【阳关三叠】便是由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来填词。杨柳之于离别的情感,是植根于国人心中的。在无法畅快表达自己的忧思时,还有音乐、诗词,还有树木花草,可以借来抒怀。君不见,「杨柳岸,晓风残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那修长的柳条伴着柳叶在风中飘扬,有着无形的流畅的气息,给人一种「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的境界。(江苏花木文化研究梁根华供稿,东部战区原创作室主任吴国平、中国刑警学院董杰、南京大学刘源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