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雨果【巴黎圣母院】:读书是为了在美与丑、善与恶的分辨上少犯错

2024-02-26文化

如果把【巴黎圣母院】仅仅当做爱情小说来读,似乎就显示不出它的伟大了。

雨果并不善于描写男女关系,他的伟大在于故事里的综合表述,对人性和社会现象深入挖掘。

【巴黎圣母院】的故事背景描写的15世纪法国风貌,发表在1831年,也就是说雨果先生用自己认知的历史事实加上离奇想象,巧妙地串联起宗教、爱情、人性等多元主题,写了一个故事。

正如雨果自序写道:「假如我们这些1830年的人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夹杂在这群15世纪的巴黎人中间,和他们一起挤挤撞、拉拉拽拽、磕磕绊绊地挤进......」

那么我们此刻就是21世纪的人,在随着雨果置于1830年的巴黎,然后想象15世纪的巴黎故事,两次时空转换,确实有点难度,然而,就这是伟大文学作品存在的意义,它永远在讨论过去,而指向的却是未来。

就像【巴黎圣母院】人人可读出的主题:美与丑、善与恶,两个看似孩童便具备分辨能力的主题,百千年来却总是社会问题的核心矛盾,至今依旧普遍讨论热度不减,就是因为它会隐藏在各个领域的角落,以魔幻地伪装在挑战着人性。

美与丑的狂欢

小说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善恶美丑的鲜明对照,这种对照不是按传统方式把美与善、丑与恶分别集中于不同的两类人物身上,或根本回避丑恶的一面;而是让它们互相交错:外表美的,其灵魂未必善;外表丑的,其灵魂未必恶。

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表丑陋到了滑稽甚至凶恶的地步。

卡西莫多有多丑?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以及独眼 、耳聋 和驼背 ......

这些特征集合在一起,使得卡西莫多成为文学世界中最为丑陋的人物之一。

外表的丑陋是私人化的,却成为社会群体的狂欢。卡西莫多出生后在弃婴中间,被一群母亲们所嫌弃,说他是怪物、野兽、恶魔,甚至应该被扔进火柴堆里烧死。

人们在愚人节群体选举最丑陋的人,正在物色「狂人教皇」人们,一眼看中了奇丑卡西莫多,给他戴上王冠,披上袍子,给了他一支口哨,让他坐在高高的轿子上沿街游行。

这是【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经典的场面,雨果先生描绘的讽刺的正是这些狂欢的众人的丑态,一幅「人类百丑图」。

与卡西莫多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她的美受众人所爱,美丽的外表并没有为她带来幸运,相反,激起了人性的恶毒,从小她被贩卖,沦为街头巷尾的乞讨表演者。

被权力者所爱慕,却最终成为他们满足欲望,滥用职权,霸欺强占又随时抛弃的工具人。

两个人在大众眼中是极端的丑与极端的美,却有着一样凄惨的命运。

善与恶的隐匿

【巴黎圣母院】 中这样描写「从圣母院钟楼顶端可以望见的当时巴黎的全景」,也是就是说巴黎圣母院的钟楼,是全市的制高点,是可窥见美景与丑恶的绝佳视角。

但是,即便在最优势的位置,我们真的能窥见出人性的善与恶吗?

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每日都在巴黎圣母院上俯瞰整个巴黎,但他的道貌岸然却愈加明显。

弗罗洛是博物爱学之人,在学校时勤奋好学,品格出众,36岁坐上副主教的位子是德以配位。

竭尽全力做兄长之责,收养被嫌弃的丑陋的卡西莫多,他做的一切善事都在证明他的宗教道德之路是正确而宽阔的。

然而,当他爱上了美丽的吉普赛姑娘,所有的神学知识和信仰都一夜崩塌,当权利与欲望如日中天时,他愿意用淫邪与毁灭来消除得不到的一切。

至此,弗罗洛之前的伪善与蛇蝎心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与恨,都充满了复杂的人性挣扎。既有宗教的禁欲主义观念,又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欲望,这种矛盾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

而爱斯梅拉达的美丽、善良和勇敢,与卡西莫多的丑陋、善良和无私形成了另一组鲜明的对比。这些对比不仅仅是为了创造戏剧性的冲突,更是为了深入挖掘人性的多面性。

弗罗洛真正演绎了「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的骤变。欲念无止,只停留在术的磨砺,多年修炼功亏一篑,一念成魔。真正的磨练是心智的信念,对善的真正向往。

大道至简,需重「道」轻「术」,以道驭术。深者看深,浅者看浅。

巴黎圣母院在小说中不仅是重要的地理标志,更是雨果用来隐喻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一个象征。雨果先生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同时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和舍己精神。

总结: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经久不衰的文学作品,80后很多人都在青少年时期读过,但由于当时的信息资源有限,读得懂爱情故事,却读不出雨果对于历史背景、社会反思、人类命运的探讨深度。

家里有几套【巴黎圣母院】,还是推荐后浪插图收藏的版本,是我最喜欢的潘丽珍老师翻译,之前的【悲惨世界】也推荐潘老师的翻译。

插图对读者认识历史情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后浪选取的插图都是作品首发出版时配用的同期的插图,也就是说是贴近情境、符合作者本意的插图,给读者非常厚重的历史意境感。

有时候很多人问,现在时间这么金贵,读这么沉重的文学大部头有何之用?

我一直觉得读书无必需之用,但对生命的理解是必备之途。

就拿人性来说,凡夫俗子无需张口即来人性理解,照样可以生活有路,但生命无光。对万物之可爱,虽肉眼可见,但理解浅薄便少了力量和深度的沉浸。

就像读【巴黎圣母院】雨果从人性论出发,通过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相互关系的探求,来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其反封建主题是十分丰富和深邃的。但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搏斗之后,美丑善恶同归于尽,是非曲直是可以解释一些现代人的困惑与苦闷的。

文|荣荣
关注我 ❤ ️一起沉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