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档案】带您走进「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的传奇人生,领略敦煌美学之瑰丽

2024-04-20文化

今年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诞辰 120 周年,也是敦煌研究院建院 80 周年。常书鸿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敦煌艺术,为保护和研究莫高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无论是身处敦煌,还是在异国他乡,亦或是在其它地方,使常书鸿先生始终魂牵梦绕的那个名字,只有敦煌。他如何与敦煌结下了不解之缘?又有着怎样传奇的一生呢?今晚,由北京银行独家冠名、泸州老窖 1952 特约播映的【档案】带您走进常书鸿的传奇人生,领略敦煌美学之瑰丽。

一本画册改变一生命运

留法画家为何要去敦煌?

1904 年,常书鸿出生于浙江杭州,从小就对绘画展现出了强烈的兴趣。1927 年,他赴法留学,一呆便是九年多。九年多的时间里,常书鸿已然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学生,成长为一位多部作品被收藏、并举行了个人画展的知名艺术家。

1935 年的秋天,常书鸿漫步在巴黎塞纳河畔。一个旧书摊上,一部由六本小册子装订的【敦煌石窟图录】吸引了他的注意。对当时的常书鸿来说,打开盒装的书壳,犹如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那是三百余幅来自于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的图片,由法国人伯希和从敦煌石窟中拍摄而来。

这本画册令常 书鸿沉醉其中,深深感受到敦煌之美的震撼。一年以后, 1936 年,一个秋雨蒙蒙的日子里,常书鸿只身搭上了从巴黎开往国内的国际列车。究竟是什么,让他决定毅然回国?除了被敦煌文化所吸引,还有哪些事一直牵动着他的心?

心怀热忱,扎根大漠

常书鸿开启一生难忘的敦煌之行

1943 年2 月20 日清晨,包括常书鸿的筹备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先遣人员一行六人,乘坐一辆敞篷的破旧卡车,开始了一生难忘的敦煌之行。一行人历经了整整一个月的汽车颠簸,最后那段到敦煌的路,他们骑着骆驼,啃着又冷又硬的馍和沙枣锅盔,在干渴中又过了几个寂静的沙漠之夜。

当常书鸿等人置身在敦煌这个艺术宫殿里,每一个洞窟都具有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敦煌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艺术宝库,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艺术财富。那么,莫高窟最初是如何出现的呢?莫高窟的名字又是从何而来呢?

来到莫高窟后,常书鸿他们对眼前的情况感到十分担忧。断崖残壁、沙土堆积、危楼险阁,这里一派荒凉之感。有的洞窟甚至被人当作夜宿之地,在那里烧水做饭。脱落的壁画夹杂在残垣断壁中随处可见。为了保护洞窟,他们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努力?

择一事,终一生

一代代敦煌守护者薪火相传

1944 年1 月,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结束了敦煌石窟近400 年无人管理、任凭损毁、屡遭破坏偷盗的历史。常书鸿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为了筹集资金维持日常工作,常书鸿不仅到处拉经费,自己开个人画展,还拉着女儿常沙娜一起开展。常沙娜从12 岁到敦煌开始,时常跟着父亲学习临摹壁画。常书鸿还给她写过一张字条,「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

1945 年,随着抗战的胜利,研究所很多人无心待在敦煌,想要回去和亲属团聚。随后,研究所迎来了一个散伙的狂潮。与此同时,这一年,国民政府忽然宣布解散敦煌艺术研究所,并勒令把所内全部工作移交给敦煌县政府。面对巨大的压力,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该怎样继续下去?常书鸿如何下定决心,在敦煌一辈子干下去?

今晚 21:05 ,由北京银行独家冠名、泸州老窖 1952 特约播映的【档案】即将播出,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