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于世,如浮萍之在水,若能明理知机,便是处世之道。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吾人欲知世故,不外乎洞悉世情,明了人情。而要达到此境,需得观其事,不问闲事,不操闲心。
一、 世事如云,莫管闲事
人生苦短,何必纠缠于旁枝末节?世间繁复,人若不自清净心,便容易陷溺其中。举凡闲言碎语、是非曲直,皆非我所当问。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是故,观其事而省自身,方为上策。
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在告诫世人,做好自己的本分,莫管他人之事。现世之中,人人忙碌于自己的生活,若事事关心,则心力交瘁。如古人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此言虽有消极之嫌,却道出了处世的智慧。有人为名,有人为利,纷纷扰扰,何须自惹尘埃?专注于己,方能成就大事。
何以故?人之有生,如同白驹过隙,须臾间耳。短短百年,何必为些许小事而斤斤计较,损人损己?常言道:「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人情似纸,几番折过四时秋。」诸事万物,皆有其定数,非人力所能改变。若执着于小事,则难以自拔,徒增烦恼。
昔日庄子逍遥游于天地间,不问世事纷扰,只求心中自在。观其一生,逍遥自在,无拘无束,宛若闲云野鹤。后世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亦是此理?远离尘嚣,心境自宁。
凡尘俗世中,琐事繁多。但吾辈应心境开阔,放眼长远。莫为琐事所困,须知天道酬勤,人事如梦。放下琐事之纷扰,方能心境宁静;心境宁静,方能成就大事。
二、 心如止水,不操闲心
世事如棋,人生如戏。然棋有定局,戏有终场,唯人心难以捉摸。处世之道,千百年来,众说纷纭。然有一理,古今皆通,即「不操闲心」。
夫「不操闲心」,乃指心无旁骛,不为他事所扰。心之所系,无非己事。世间纷纷扰扰,若常为他人之琐事劳神,岂不自扰。人生有限,应专注于己事,任他人云卷云舒,我自怡然自得。
昔日庄子逍遥游,不问世事纷争,独守己心。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怡然自乐。盖因其皆心无旁骛,守一己之心境。又如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此言虽古,其义长存。不操闲心者,于己则身心俱安,于人则和睦共处。
今观市井之间,常有争执之声,皆因闲心而起。邻里之争、同事之隙、父子反目、夫妻成仇,皆因琐事而生。若能各守己心,不操他人之闲心,则世间何来如此之纷争。
然「不操闲心」非谓冷漠无情,视他人之事不顾。乃指不过分涉入他人之纷扰,以保持平和之心境。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乃中庸之道,亦是「不操闲心」之真谛。若能守此道,则人际关系和谐,家庭和睦,社会安宁。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与其操他人之闲心,不如专注于己事。或读书以养性,或劳作以养身,或游历以广见闻。如此,则人生无悔矣!
故言,「不操闲心」乃处世之妙道也。人心如水,静则明;世事如云,淡则真。愿世人皆能守此道,怡然自得!
三、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昔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此乃千古之训,为处世之至理。夫处世者,必心怀静气,行俭约之道,方可涵养品德,彰显人性之光辉。
静者,心不妄动也。古人云:「宁静致远。」静心者,不为一时之得失所困,不为浮名所惑。心静则明,故能洞察事理,审时度势。昔诸葛亮隐居隆中,躬耕陇亩,心怀天下,静观其变。及刘备三顾茅庐,亮遂以【隆中对】策助之,终成霸业。此皆因诸葛亮心静如水,故能深谋远虑,料事如神。
静者,亦能化解纷扰,和合身心。【庄子】曰:「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人心若能虚静,则可消弭纷扰,使内心平和。如王羲之习书时,常坐于池水旁,静心观水,心无杂念。后书艺大进,被誉为「书圣」。可见静心之时,乃修身之良机。
俭者,节俭也。古人云:「俭以养德。」此言非虚。节俭之人,能知足常乐,不贪图虚荣。【左传】中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之德,乃人性之美;奢侈之行,则为恶之大。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其节俭若此,故能修身养性,成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节俭亦能积累财富,成就大事。【史记】记载了汉初名相萧何的节俭事迹。萧何贵为丞相,却依然保持节俭之风。他深知「民以食为天」,提倡节俭治国。西汉初年经济凋敝,萧何的节俭政策使国家得以迅速恢复元气。最终助刘邦一统天下,开创了著名的「文景之治」。萧何的节俭之道功不可没。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此八字实乃处世之真谛。在繁华浮躁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应怀着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世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保持节俭的品质来涵养品德。如此,方可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让我们铭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古训,共同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境界。
结语
总之,聪明的处世之道在于不管闲事、不操闲心。身处其中,需明辨是非、保持冷静、俭朴养德。如此方游刃有余、笑傲群雄。望众人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