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情感

千万不要挑战人性

2024-04-04情感

夜读·开卷有益

你发现了吗?

人性中有许多无法克服的弱点。比如想成功,先要自律,而自律这件事情似乎是反人性的,怠惰才是更轻松的选项。难道顺应天性,只会得到变坏、变堕落的结局吗?

今天的文章摘自火爆全网的畅销书【不要挑战人性:史上20个经典人性实验】作者潘楷文的全新力作【不要挑战人性2:重塑天性的12个经典实验】。

作者拥有扎实的心理学专业背景,通过大量有启发性的心理学实验和讲悬疑故事的方式,帮助我们去探索那些扑朔迷离的主观体验背后真正的科学解释。

为什么你总是学不好外语?

为什么孩子和大人的注意力差距这么大?

如何唤醒你的创造力?

大脑究竟如何使用才能事半功倍?

这本书给你一把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

记忆的提取

按照通常的理解,记忆是由「记」和「忆」两部分构成,假如把大脑比作一个存储器,「记」就相当于存储信息,「忆」就相当于提取信息。科学家们则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以及工作记忆。

我们重点说一下工作记忆。这个概念最早于1960年由乔治·阿米蒂奇·米勒等人在其著作【计划与行为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他们发明这个词的目的是方便将思维研究与计算机理论进行比较。

如果我们把大脑理解成一台电脑,那么 感觉记忆 就是我们敲击键盘时,记录我们敲击位置的; 短时记忆 相当于内存; 长时记忆 相当于硬盘;而 工作记忆 则是内存加上CPU的整个运算与加工过程。

比如早上起来,你要安排一天的工作了,那么你会把今天可能要做的工作内容,从你的长时记忆中调取出来,然后放到工作记忆的平台上,再按照重要等级,以时间顺序重新加工一遍,最后形成一份工作计划。

但是,随着心理学的研究深入,科学家们发现人类的记忆过程相当复杂。因为记忆除了存储和提取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叫作 编码 。也就是说,人在接触一个信息之后,要先把它做编码处理,再存到脑子里。而编码的方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教育、信仰、偏见等,因人而异。而 这些主观成分也导致我们的记忆过程并不是像电脑一样的工作过程,而是一个动态选择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系统。

比如,你在听一堂课时,被老师讲的一个话题深深吸引,即使日后没能想起老师讲课的具体内容,但对于这堂课的情境却能记忆犹新,这就是你对特定话题的偏好影响了记忆深度。因为这个话题让你产生了兴奋的感觉和想法,所以更容易记住。

但同时, 记忆又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系统,受人的感官和注意力的影响。 比如,经历过大地震的人会非常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在什么地方,和谁在一起,这是因为他们当时的情绪太过激动,焦虑和恐惧的体验让他们记忆犹新。这也是人类在漫长进化中形成的、对威胁生存的体验的敏感性。

实际上,几乎所有人的记忆都不是再现当时所经历的场景或细节,而是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记忆进行重构,也就是说, 人们的记忆是在「脑补」。 就像记忆产生的本身不是简单刻录生活,回忆也不是重新激活人们大脑中过去的痕迹,而是二次创作。

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人类记忆专家伊丽莎白·洛夫特斯做过一系列经典的虚假记忆实验,揭示了产生 虚假记忆的一个重要机制,那就是提问措辞中的语言暗示 ,这对记忆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她的实验结果充分说明,人类的记忆在语言暗示下很容易被篡改,虚假记忆可以通过语言暗示植入。

后来,法国神经学家罗曼·布雷特对记忆的认知理论进行了重大修改,他提出,我们大脑形成记忆的过程,并不是被动接受外部环境信息,而是 主动建构自己与环境的关系 ,并且用数学概率的方式去评估哪种关系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当然,我们大脑评估的方式是依据自己的固有经验,比如曾经发生过的,亲身体验过的,亲手做过的,这样一来,评估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也更有可能被大脑采纳,成为我们的理性决策。

本文插图:摄图网

2008年大地震中有一个幸存者,当年他只是一个8岁的男孩,如今已经是成年人了。据他回忆,地震发生时,他正在教室上课,突然地动山摇,灯和黑板都掉在了地上,墙体裂开。当时教室里一片混乱,大家大哭起来,老师大喊,让大家钻到桌子底下去。当时他在桌子下面害怕极了,身体完全僵住,不停地喊「妈妈」,希望妈妈能听见他的呼唤。过了一会儿,地震停了,幸运的是,教学楼没事。老师赶紧组织学生往操场上跑。他当时觉得自己的腿已经软了,并且尿了裤子,他说自己根本就控制不住。

后来,尿裤子的毛病伴随了他很多年。只要外界有一点风吹草动,比如桌子晃一下、东西掉下来,他就会非常害怕,下意识地往桌子下面或者床底下钻,还会尿裤子,曾经地震时的画面会像放电影一样止不住地从记忆里冒出来。有一次外面刮大风,声音很大,他吓得躲在桌子下面不肯出去,裤子再次尿湿。

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呢?这其实跟我们记忆中的一种机制密切相关,那就是 「情绪启动效应」

记忆的「情绪启动」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种经验:有些人情绪难以捉摸、变幻莫测,有时候不知被哪些话语刺激到,他们会莫名其妙地生气;有些人经常会触景生情。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想进入潜意识领域需要一把「钥匙」,叫作 「启动效应」,即在人的大脑里按下一个开关,然后大脑中的某一个区域就会从待机状态变成唤醒状态。

比如我们在网上浏览汽车广告,当页面的背景是金币图案时,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去关注车子的价格。「金币背景」就是那个开关,而「对价格的关注」就是大脑里被启动的部分。而且,启动效应这把「钥匙」不仅能够开启潜意识的大门,还会把跟这个记忆有关的情绪也一并带出来,这就是记忆的「情绪启动」。

「情绪启动」引发了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他们发现 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在感觉界线之下发生的。 一些个体无法知觉的情绪词语或情绪图片出现时,就会触发情绪的启动效应。例如我们在给来访者做咨询的过程中,某些词语一出现,他们的情绪马上就会浮现。

对于「情绪启动」,美国耶鲁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约翰·巴奇教授及其同事曾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

实验中,巴奇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给被试者展示了一些带有情绪色彩的词语。每次词语的呈现时间为300毫秒,被试者根本无法察觉词语到底是什么。巴奇教授将被试者随机分成了四组,给他们展示不同的词语。

给第一组被试者展示的是强烈积极型词语,如音乐、朋友。

给第二组被试者展示的是强烈消极型词语,如癌症、蟑螂。

给第三组被试者展示的是微弱积极型词语,如游行、小丑。

给第四组被试者展示的是微弱消极型词语,如星期一、蠕虫。

被试者看完这些词汇后,巴奇教授让被试者填写情绪量表,以获知他们的情绪状态。通过数据发现:带有情绪色彩的词汇会不知不觉地影响个体的情绪,本来没有明显情绪波动的被试者,情绪会在300毫秒的展示中逐渐被调动起来。

巴奇教授的情绪启动效应实验, 在现实中有一个非常神奇的案例——阿尔巴尼亚,这是一个「凤凰涅槃」的国家。 苏联解体后,很多东欧国家走向衰落,阿尔巴尼亚也不例外,面临着转型困境。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法律不健全,工业体系残破不堪和腐败横行的管理,根本没有人愿意来这里投资。有一段时间,当地民众普遍情绪低落,对自己的国家失去了信心和希望。

这时,一个叫埃迪·拉马的人当选了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的市长。他不是政治家,而是一位画家,在世界很多地方举办过画展,还拿过大奖。拉马接手地拉那市时,整个市的财政已亏空殆尽,不但没钱,还欠了许多外债,连修理下水道的钱都没有,这还如何搞建设呢?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艺术世家出身的拉马选择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方式重振城市——把地拉那市当成画布,在上面作画,比如城市的外墙、桥梁,甚至工厂的烟囱。拉马的想法一经提出,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个人疯了,根本不知道如何管理城市。但鉴于拉马的方案不用花什么钱,最后在他的强烈坚持下,大家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了特殊的「城市改造」。

拉马还别出心裁,凡是符合欧盟标准的建筑颜色,他一概不用,而是改用非常鲜艳的颜色。绘画的方式就是涂鸦,高的能有几十米,造型各异。在拉马市长的带动下,这场「城市改造」运动一干就是8年,整个地拉那市被改造得五彩斑斓。

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从2000年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由首都带动的阿尔巴尼亚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4倍。2013年,拉马高票当选阿尔巴尼亚总理。他后来做了一场演讲,题为「如何用色彩夺回城市」。

难道是这些「涂鸦」恢复了人们的信心?是的,你猜对了。国家发展虽然需要钱,需要工业生产资料,但更需要的是人的自信,尤其是人们对未来的信心。五彩斑斓的涂鸦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情绪,当大家的积极情绪汇集在一起时,民众就有了建设城市、发展经济动力和信心。也就是说, 环境中的要素会启动人的情绪,长期以来对环境的认知,会造就人的性格和认知偏好,以及记忆。

如果我们把大脑理解为一个复杂的集成电路板,情感就是电路里的 电流 ,我们面对的外部情景就是 电压 ,而我们的记忆就是电路板上的 电路图

当面临重大生活事件时,我们会体验到强烈的负面情感体验,尤其是亲人离世、战争、灾难、重大传染病等生离死别的时候,外部环境给予的「电压」会远远超出「电路板」的负荷,强大的「情感电流」会瞬间击穿「电路板」,大脑会「烧坏」。「烧坏」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出现精神类疾病,比如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这类精神疾病会严重损伤人们参加劳动与正常社交的能力,并且很难治愈。

为了防止被电流「烧坏」,我们的大脑进化出了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情感隔离 (Isolation of Affect),相当于电路板上的开关或者保险丝。并且,为了进一步确保电路板不被烧坏,我们的大脑又在电路板的线路上「涂」了一层厚厚的绝缘「涂层」,防止外在环境刺激让电路板「短路」,这就可以将人们在危机情景下自然产生的强烈情绪情感从认知中剥离出去。如此一来,人们在重大危机情景中就会暂时与强烈的痛苦隔离开来。然而,绝缘涂层有个 副作用 ,就是让记忆线路暂时关闭,人会选择性遗忘很多东西。而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的遗忘,环境里跟痛苦记忆有关的线索依然能诱发情绪,重新启动记忆线路。

某年大地震时,一个人去灾区当志愿者,完成任务返回后,有一次他在开门,钥匙卡住了,打不开门,他一下就情绪崩溃了,七尺男儿像个孩子一样坐在地上哭。后来与他沟通我才知道,他在做志愿者时,看到了太多的人间惨状,自此心底埋下了一种「我做什么都没用」的无助感与绝望感。而开门这件小事让他又一次体验到了自己做什么也没用的感觉,大脑中强烈的情绪电流将他「击穿」,「电路板」瞬间「短路」,启动了他在地震灾区救援时的痛苦记忆。

如何提高记忆提取的效率

经过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们的努力,记忆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了。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好科学家们揭示的记忆规律,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开展学习和工作呢?我们从五个层面阐述。

营养层面

无论是短时记忆还是长时记忆,都离不开各种蛋白质、氨基酸、多肽等化学物质,特别是长时记忆,其本质就是生长出全新的神经突触,而神经递质与神经突触生长的原材料,则必须从各种食物中的营养里获取。因此, 要想记忆力好,必须把营养基础打好 ,营养不良或者营养不均衡,都会影响记忆。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

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标准——2022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看宏量营养素的比例,也就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能量占比。根据全世界营养学专家形成的共识,这三种宏量营养素是构成食物最主要的营养素,在饮食结构中有着基石一样的地位。

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任何一种宏量营养素的比例过高或者过低,都会给身体带来额外的负担。只有营养科学均衡、保质保量,我们的身体才能健康,大脑的神经系统才会有健康运行的基础,人才能获得好的记忆力。

睡眠层面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曾在【现代生物学】杂志上刊登研究报告称, 睡眠能帮助人们记住大脑刚接收到的信息,尤其对记忆大量相似信息特别有效。 睡了一觉的受试者,比不睡觉的受试者能更好地回忆起此前看过的词组。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刊登在【科学】上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人睡觉时大脑仍在忙碌地工作着,强化自己白天做过事情的记忆,那些经历会在脑中飞快地重放。

研究人员让啮齿动物在白天学习以某种特定方式围绕一个圆形竞技场奔跑,通过记录和比对其大脑中部额叶前部皮质的表现发现,它们在睡觉的时候,大脑中的图像变化比醒着时在竞技场绕圈时快六七倍。研究人员解释说:

「睡觉时老鼠的大脑活动加速了,以巩固记忆。睡眠有助于神经元形成具体连接树突的分支,以促进长期的记忆;当我们学到新的东西,一个神经元会在一个特定的分支长出新的连接。想象一下,这就如同一棵树在一个特定的分枝上长出发芽的叶子(棘刺),而不是在另一个分枝上。」

2021年,法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索邦大学教授加布里埃尔在【科学】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 记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由大脑来决定哪些新的经验可以被储存以及被整合到已有的记忆中去,从而让记忆库持续更新。 记忆形成于清醒状态下,是新经验连续的输入过程。睡眠则给大脑提供了一个缓冲期,即在没有外部刺激的干扰下分类和增强新编码的记忆。这个过程其实是在巩固记忆,进而促进长期记忆的产生。换句话说,坎德尔发现的长时记忆存储机制,在睡眠状态下能形成得更快更好。

情绪情感层面

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往事大多掺杂着某种强烈情绪。研究发现, 当杏仁核处于被激活的状态,也就是情绪高涨的时候,记忆效果会很好。 杏仁核是「情绪的工厂」,平时我们感受到的喜悦、悲伤、焦虑等情绪都出自这里。 杏仁核用情绪来启动记忆,海马体则用情景和位置来启动记忆。 当杏仁核和海马体联动时,就会将「情绪」与「情景」结合起来,形成「情景模式」,并留存在大脑中。

当我们遇到与上次差不多的危险情况时,记忆就会提醒自己多加小心,降低危险再次发生的概率。比如,某人在某个地方的草丛里被蛇咬了,差点丧命,这段恐怖经历和这个场景就会结合起来,这个人下次再经过这里,大脑会从海马体中调出情景记忆帮他识别出「这里有蛇」,同时,杏仁核会调出上次的恐惧情绪,让他感到害怕,提醒他赶紧离开,防止再一次受到攻击。

这也是为什么当人们遭遇了自然灾害、他人伤害,或者经历人生重大变故时,这些事件所带来的恐惧、厌恶、悲伤、愤怒、受挫等负面情绪会对心灵造成巨大伤害,同时也会留下深刻而无法忘怀的记忆,严重时,这些不断浮现的记忆甚至会导致创伤后的应激障碍,诱发各类心理疾病。

但是 反过来说,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记忆规律:尽量把知识放在一个特定场景中,跟特定情绪联系起来,一旦「情绪」跟「情景」完成了联动,记忆就会变得非常容易。

举个例子,学习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千古绝唱时,你可以通过历史资料尽量还原文天祥当时的处境,感受他面对山河破碎时的场景,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作为一朝之丞相,亲眼看着自己的君王被俘,宫里的妃子、宫女受辱,皇帝跳崖,群臣一个接一个地赴死,南宋军民遭到残忍的杀戮,自己却只能看着,什么也改变不了。

当这一幕幕悲剧摆在你面前时,你或许能感受到文天祥的感受,也就能够理解他当时的想法——「我堂堂大宋丞相,怎能降服于屠我军民、碎我河山的异族他邦!与其苟且,宁肯一死,为国尽忠。」他的诗如果能让你的悲愤情绪涌上心头,相信多年之后,你也不会忘记此时的记忆。

联想的画面越有穿透性,场景越细致,尤其是对知识中所涉及的人物的感受越深刻,知识就越能记忆长久。

认知层面

从所有关于记忆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记忆的内容需要不断重复才能记得住。但这绝不意味着要对所需记忆的内容 「死记硬背」,这绝对是一种笨办法。 无论你用的是什么记忆法,只要是让你硬着头皮不断重复,那就尽量少用,因为这会消磨你的意志,压抑你的情绪,对所记忆的内容彻底失去兴趣。

在记忆的研究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我们更容易记住故事,以及彼此有关系的内容。而且在提取记忆时,我们也是根据故事的逻辑骨架进行「二次创作」,故事的细节一般都会遗忘,反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逻辑骨架把细节编进去。

既然记忆的规律就是这样,我们就要利用好这个规律。接下来,我从理性认知的角度,给大家介绍三种记忆方法:

第一,骨架记忆法。

比如你要背诵一篇很长的文章,在记忆的过程中,可能内容会相互混淆,不是弄错了段落,就是弄错了对象,有时候背着背着就卡住了。这是因为后面记住的内容会干扰前面记住的内容。心理学上有「前摄干扰」和「倒摄抑制」这两个记忆效应,前者即旧知识干扰新知识;后者则是反过来,倒摄干扰可能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

对这个问题,我们拿到文章先不要急着背诵,而是先仔细阅读,然后把逻辑骨架剔出来,将各种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各类形容词、副词、介词等,全部剔除,只留下「主、谓、宾」。接下来,把「骨架」拆开,再将「主、谓、宾」按照原文的逻辑顺序排列成清单,将这个清单背熟。下一步,按照文章的逻辑,把拆下来的「骨头」拼回去,把原来的细节描写、各类形容词、副词、介词等加回去,这样「一拆一装」,基本就能把文章记住了。

第二,链式记忆法。

在所需记忆的材料之间架起桥梁,像连接锁链一样,把记忆内容一环一环扣起来,形成一个记忆链条,从而更快记住大量的内容。

比如,现在要你按顺序记住以下单词:lag(落后)、flag(旗帜)、lash(鞭打)、flash(闪电)、lame(瘸的)、flame(火焰)、are(是)、flare(熊熊燃烧,闪耀)、flip(轻击)、lip(嘴唇)、flight(飞行)、light(光)。

按照链式记忆法,我们可以这样把这些单词串起来:「落后的旗帜,鞭打着闪电,残废的火焰,是在熊熊燃烧,轻击着嘴唇,飞翔在光中。」虽然内容看似很无厘头,但却找到了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这样串起来,再多的词你都能记住。

这里要说明的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它们彼此连接。你甚至可以把自己当作主角,根据这些词汇编一个故事,把连接升级,因为故事有情节、有意义,能让人情绪高涨,假想是自己身上发生的故事,就会记得更牢。连接完成后,你可以把假想的所有内容重新回想一遍,尽量还原刚才建立的连接,这样不会跟之前的连接产生记忆混淆。

第三,图像记忆法。

大脑对图像的记忆效果要远超过对抽象符号(语言文字、数学符号等)的记忆效果。就左右脑的分工而论,人的右脑是个图像脑,具有非常大的图像记忆空间,比传统的死记硬背的记忆空间大了无数倍。有句俗语叫「一张图片胜过一千个单词」,这是对图像记忆效果的最好赞美。

举个例子,我们根据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在脑海里勾勒一幅图画进行记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

太阳缓缓地从崇山峻岭中露出了脸。满天的彩霞把江水映得红红的,阳光照射在江面上,波光粼粼仿佛跳跃的音符。白衣翩翩的李白乘坐着一叶扁舟顺江而下。他站在船头眺目远望,舒爽的江风和壮丽的山河使其心情舒畅之极。两岸不断传来的猿啼声仿佛在呼应他的心情。李白豪迈地大笑,高声吟诵着新作:「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如果我们把「具体图像」和「抽象符号」相结合,也就是把我们需要记忆的知识跟具体的图像关联起来,那就是 「核弹」级别的记忆大招,也叫作「记忆宫殿法」。 就是在头脑里建一座细节完备的虚拟宫殿,设计一条游览路线,然后把你要记忆的信息跟游览路线上的主要景物绑定起来,这样你下一次游览宫殿的时候,便能顺着路线上的景物想起那些信息。很多记忆大师都是用这种方法记住了海量信息。

此外,平时多画一画思维导图,或者记住某一段知识在课本里相对于一幅图的位置,也都能辅助记忆。

兴趣层面

可能你也发现了,如果所学的内容是自己感兴趣的和好奇的,那么即使记忆的次数很少,你也照样能把知识记住。相反,不感兴趣的知识内容可能学了很久也记不住。因此,想要提升记忆效率,主动培养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将是一个很好的入手点。

我上大学时,隔壁宿舍有个兄弟非常喜欢看美剧【老友记】,几乎除了上课就是一遍一遍地看这部剧,台词都能背下来了。后来,这位兄弟很轻松就通过了雅思考试,而且听力和口语成绩非常好。可他基本没背过单词,更没有刻意练习过听力。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就是因为兴趣对于记忆力有增强效果。

畅销书作者潘楷文全新力作【不要挑战人性2:重塑天性的12个经典实验】,这本「人类的大脑说明书」,告别枯燥实验室,深度讲述12个经典案例,每一个实验都通过探索大脑规律,从而揭示人性秘密。

点击链接购买本书:【不要挑战人性 史上20个经典人性实验】(潘楷文)【摘要 书评 试读】- 京东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