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身体与心智及人生目标」的论述
究竟是心智宰制了身体还是身体宰制了心智,一直以来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个体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解决了这一问题当中的许多麻烦。该问题不再是一个平面的「非此即彼」命题,我们看到心智和身体都是生命的表达,它们都从属于整个的生命。我们可以把这两者理解为建立在整体基础上的互动关系。
人的生命是以一种运动方式存在的,对于人来说,仅仅发育他的身体是不够的。一切有运动能力的生物都能够预见或者判断自己运动的方向,这个事实就决定了此类生物必然拥有心智或者灵魂,这种预判运动方向的能力就是心智的核心工作要务。我们可以理解为心智给身体的行动设置了目标。
与此同时,身体也影响着心智。心智与身体所具有的可能性保持同步一致,并且与身体能够被训练、被开发的可能性也保持同步一致。
心智就像一台发动机,带动着它在身体里发现的所有潜能向前运动,帮助身体到达安全地带,并且征服所有的困难。
我们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指向了一种安全感——我们感到克服了生活中的所有困难,最终可以保持着和周围整个世界的正常关系,从容又安然。所以,追求安全感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心智要将该目标变得具体,将该目标转化为行动的方向和具体的行动。
追求安全这一目的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共同的,只不过有些人把安全的方向弄错了,并且他们在付出具体行动的时候误入了歧途。(个人理解:的确!)
身体和心智一样重要。在我们迎战困难的征途上,身体的健康状态是必需条件。而心智司职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身体免受疾患、病痛、死亡、伤害事故以及生理机能失灵的损害。
从每一个个体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感知的成长和发育所遵循的方向,对于达到他的人生目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感知能发展到何种程度,也是受到了其人生目标的制约。
有关「生理缺陷与心智成长及个人成才」的论述
一个人的身体假如很不适应外界环境,例如一个孩子长期被生理缺陷和运动能力不足的问题所困扰,他就没有可能关注他自己以外的空间,他也没有时间或自由去关注他人,其结果就是:他长大成人以后可能会社会情感程度偏低、合作能力偏差。
但是,生理缺陷虽然会制造很多障碍,而这些障碍绝不是难以逃避的宿命。如果一个人心智积极活动于自己的职分,努力训练自己去克服重重障碍,那么这个人取得的成功就很有可能不亚于那些没有先天性负担的人。
由此可见,障碍可以是能帮助人走得更远的刺激动力,生理缺陷反倒能够成为一个很大优势的来源,关键只在于心智是否发现了克服困难的正确途径。(个人理解:的确!)
如果一个孩子动员起他的所有力量来克服他遇到的困难,那么在他本身之外,他的行动必定已经有了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建立在对现实关怀的基础上,对他人关怀的基础上以及对合作关怀的基础上,而绝不是只关注他个人的生理缺陷并且将这作为自己犯错误的理由。(个人理解:深有同感!)
在对待孩子的生理缺陷上,父母的态度和言行非常关键,宽容的态度、鼓励性的言行、激励孩子在实践活动中多练习,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生理缺陷给孩子带来的挫折感。否则,如果一个孩子抗拒父母带给他的治疗行动,他就总是会以他的方式向父母最大的软肋发起进攻。
身体的整个形态和发育都受到了心智的影响,并且会投射出心智的种种错误或缺陷。我们经常能看到身体的表现分明就是头脑错误的直接结果——克服困难的正确道路没有被发现,因此身体就出现了这种表现。(个人理解:没错!身体的很多疾病常常是由于自己的无知造成的。)
关于「身体中最重要的部位——大脑,与心智的关系」的论述
没有哪个人别无选择地只能终身维持他生下来时候的大脑水准,总有方法完善大脑,使之更好地适应人们的生活。
同样,如果一个人的心智把追求的目标瞄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比方说不去开发团队合作的能力,那么这样的心智就不能对大脑的发育施以良性的影响。
一个人的全部情绪和思想一定是与他的生活习性相一致的,因此个体心理学将生活习性作为研究主题和调查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