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情感

认知颠覆!揭秘困境本质,解锁人生潜能的五大错误认知

2024-10-13情感

嘿,书虫们注意啦!今儿个我挖到宝了,一本能让你彻底沦陷的小说!翻开的那一刻,就像是踏入了全新的世界,情节紧凑得让人窒息,每一章都是惊喜连连。讲真,这书看得我废寝忘食,根本舍不得放下。角色鲜活得仿佛就在身边,情感纠葛直击心灵,简直不要太上头!错过它,你的书单可就少了颗璀璨星辰哦。快来,咱们一起沉醉在这文字编织的梦里吧!

【认知颠覆】 作者:程驿

序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这是一本关于思考的书,思考的内容都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些问题。

我曾经提过这样一句口号:「一年思考100个问题,死磕每个问题的本质原因。」但最终我只能做到一周思考一个问题,也就是说,一年思考52个。我把每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发布在网上,没想到大家还挺喜欢。

现在,我每周大致会用20个小时来进行思考,这几乎是我工作时间的一半。

在思考过程中,我需要查阅、归纳大量资料,也需要对每一个问题的本质进行反复推演,这是非常痛苦的。

曾有人说,哲学家的工作是最简单的,有一张旧沙发,在一盏昏暗的落地灯下就可以开始工作。「哲学家」三个字我不敢当,但我愿意做一个深度思考者。

为什么思考这么痛苦,我却愿意不断思考呢?

思考的本质是什么

先问一个问题,你工作时最大的梦想是什么?你可能会回答,梦想就是不工作。

其实,每个人都想通过努力工作实现财务自由,因为我们都渴望自由自在的状态。

但为什么只有少数人真正实现这个梦想了呢?

因为路径不一样。

多数人渴望的,其实是自在而不是自由。

比如,你总想休个小长假,到大理洱海边找一个靠海的民居住上几天,暂时把原来城市中的同事、客户、雾霾、早晚高峰的烦躁等切断,这就是自在。

你在家里宅着,将手机直接调成静音,买一堆零食,开始不断刷剧,这也是自在。

自在的本质是尽量避免和周围的环境或人产生联系,无论你是在洱海边的民居里,还是蜷缩在家中,都是希望和之前的生活尽量减少联系。

但思考的本质,恰好是建立事物之间的连接。

比如,你在大街上看到一幅海报,面对它你是不会去思考的。但一个平面设计师可能就会去思考,因为他会把眼前这幅海报和自己最近设计的一个项目建立连接。

什么是自由呢?它是指人类可以自我支配,拥有自由意志的一种状态。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话便可以解释——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自由就是指这种状态。

所以你会发现,自在和自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自在状态是尽量避免思考,所谓无知即快乐;而自由状态,恰好需要大量思考。

比如,一个奴隶通过奋斗,终于成为自由人;一个打工者,通过10年奋斗,终于有了自己的公司;一个长期卧床的病人,经过坚持不懈的锻炼,终于恢复健康之身……

每个人都渴望真正的自由,渴望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但真正实现的,寥寥无几。

核心就在于我们选择了不同的路径。多数人更喜欢让自己处在自在状态,少数人才会选择通往自由的那条路——不断去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付出行动建立连接。

学习的本质是建立结构

没有建立连接的思考,多半都是无效的思考。

你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一种情况:我们在一个区域待久了就会产生一种幻觉——无所不知。这就是没有进行连接思考的结果。

比如,有些人在公司待了七八年,他们会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公司有什么事情是我不知道的?」这是因为他们习惯了站在公司内部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又如,我们活了二三十年,会认为生活中的很多事自己都明白,这是因为我们站在自身的角度去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的头脑已经悄悄关闭了和外界连接的大门,而我们却浑然不知。

比如,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学了那么多知识,却总是记不住,总是感觉自己什么都没学到呢?

通常,我们会认为这是因为自己的记忆力不行,甚至会认为学习本来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是,这些结论都是你站在多年学习的角度上得出的答案。

如果你将学习效率和家居收纳这两件事情做一个连接,就可以得到明确的答案。据统计,每个100平方米以上的现代居所,家居物品至少超过4500件。你可以很轻松地记住家里的5000件物品,但是在学习新知识上却不行,核心就是学习效率低下,你的头脑中没有认知结构。

你想找一本5年前买的书,可以从书架上轻松地找出来;你想找阿莫西林,可以从卧室中的一个抽屉中快速地找出来……这是因为你对家居物品的认知是有结构的。

如果我们换一种情况,即在没有结构的情况下让你收纳和认知这5000件物品,会发生什么呢?

比如,你昨天买了一本书,今天买了一件衣服,后天又买了几个杯子,你将它们全部堆放在一起,最后直接把物品从第一个房间堆到最后一个房间。结果就是,屋子里有什么东西,你完全记不住。

多数人的学习习惯就是后者,所以无论你怎么努力,学到的东西依旧很难记住。

截至今天,我大约思考了73个问题,这本书收录了其中的35个问题。这本书在「掌阅」被改编为三个课程,分别是【12堂脑洞大开的思维升级课】【12堂脑洞大开的表达提升课】【12堂脑洞大开的职场进阶课】,其中都凸显了「脑洞大开」这个概念。

其实是因为每一个思考都连接到各种事物的本质,所以使大家倍感新鲜。

连接让我们充满无限可能

书名最终定为【认知颠覆】,这是由众多读者确定的。

读者会有这种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大家在之前的思考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地打开自我,突然遇到我这样的思考方式,在认知上就会产生被颠覆的感觉。

当然,思考从来没有所谓的高级、低级之分,只是存在连接方式的不同。

每一个人类个体都经历了上亿年的进化,为什么我们会成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就是因为我们的大脑神经元有着更为丰富的连接。

英国神经科学家丹尼尔·博尔的【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这本书里,介绍过一个大脑神经元进化的事实:

在原始生命时期,脑神经元中的信息可能是非常单一的,比如可以形成类似红色、一个圆点之类的简单想法。这些简单想法又逐渐连接起来,形成诸如动物、树木之类的整体概念。

人类在早期智人阶段,面临的生存压力十分巨大,互相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这时大脑在整体概念的基础上,又进化出团队、重量、形状等更复杂的抽象概念。

在智人的成熟阶段,也就是约5万年以前,人类更是将抽象概念发挥到极致,最终产生故事、图腾崇拜等内在信念(blind beliefs)。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反复提到,正是因为人类这种讲故事的能力,才让我们拥有更大规模群体合作的优势,最终引领我们统治了地球。

从简单想法到整体概念,再到抽象概念,最后到复杂的内在信念,整个过程就是大脑神经元不断组合、连接的过程。

比如,理解红色这个概念,也许只需要几百个神经元,但如果要理解国家、宗教这种复杂概念,则可能需要几百万个神经元的连接。

【超体】这部电影中讲述过一个概念:人类大脑大致只开发了5%~10%。所以女主角露西因某种手段而开发了100%,简直就成为无敌的存在。

从大脑神经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伪概念。因为人脑在思考很多事件时,都处于100%活跃状态,这是经过监测的。

但从知识连接的角度来说,「人脑只开发了一部分,还有巨大潜力」这个概念是真实存在的。

实际上,我们现在对大脑中所学知识的连接效率很可能还不到0.1%,如果这个效率提升到20%,甚至是50%,那将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局面!

世界的连接一定是越来越复杂的,你现在不去做的事,AI也在疯狂地帮你做。

然后,在某一天,真正颠覆你。

我们如何去颠覆

这个时代到处都在讲颠覆,每天都在诞生新物种,然后从旧物种完全不了解的领域,将它们彻底颠覆。

究竟什么是颠覆呢?

在【颠覆式创新】中,克里斯坦森做出了最经典的诠释:「颠覆是市场形成了新的价值网络,从而使旧的价值网络突然崩盘。」

比如,诺基亚手机的销量曾经连续11年蝉联全球第一,诺基亚公司把手机做得越来越坚固耐用、按键越来越多、外形越来越夸张,这就是旧的价值网络——用户更习惯质量更好、功能更多的手机。

苹果手机面世以后,尽管非常不耐摔,按键也只有一个,外形也极为简单,但这样的新物种却逐渐形成一种新的价值网络——用户更喜欢流畅的系统、丰富的App以及手势交互。

站在诺基亚公司的角度来看,公司什么都没有做错——手机按用户需求调研,市场也经过了分析,营销也逐步扩大,但就是被颠覆了。

创建「混沌大学」课程的李善友教授曾经对颠覆式创新讲了一个概念——价值网里至少有三个角色:一是客户;二是对手;三是投资人。

我们在价值网络中,无时无刻不被这三件事物所绑定,最终被一个价值网络牢牢锁死。

除了商业社会,我们在生活中同样如此。

客户,可能是你的配偶、孩子、父母或是其他一切需要你负责的人。

对手,如你追女友时会面临竞争、面试时会和其他人竞争,你的孩子进幼儿园也需要和其他家庭竞争。

投资人,直接来看是你的老板,实际上最大的投资人,是自己。

人的一生都在这些人形成的价值网络中挣扎。所以你会发现,互联网时代来临后,价值网络也发生了变化,父母那一代人很容易被颠覆。

当然,我们也会很快被后面的人颠覆。

从一个旧的价值网络跳转到新的价值网络,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这可能意味着你需要和人生中最关键的人重新建立连接。

为什么思考这么痛苦,我依旧不断去思考?因为这就是人生,你必须无时无刻地去考虑同这个世界的连接。把许多东西真正想透了,也许才有真正自由的那一天。

这本书中,完全没有那些难懂的哲学理论,而是从一个重新连接的角度去思考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思维类的书籍都很难写,因为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是不可能的。

但这些书你理解起来又非常容易,因为你无须改变,只需要换一个看世界的角度。

(点击下方免费阅读)

认知颠覆

程驿

社会科学

免费阅读

关注小编,每天有推荐,量大不愁书荒,品质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让我们共享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