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情感

江西弋阳:做方志敏精神的时代传人

2024-07-31情感
1928年初,方志敏在江西弋阳、横峰发动领导农民武装起义,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清贫」是方志敏一生最鲜明的品格风范,是他一生追求信仰的生动写照,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法宝,是中国共产党人永志不忘的红色血脉。
在江西弋阳这片红色热土上,弋阳县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新时代中小学教育,以弘扬方志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主要抓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方志敏希望小学以方志敏烈士生平事迹和学校特色文化亮点为主线,打造红色文化传承馆,营造红色文化教育氛围。各年级以方志敏精神为主线,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各班级的文化板块和走廊板块,一年级至五年级的主题分别为「爱国」「清贫」「创造」「奉献」「梦想」。党支部副书记马建文带着记者一行来到第三个主题区,在这里,有中国工农红军的军旗、军号、军服……俨然一个小型的「军事博物馆」。
走进漆工中学,映入眼帘的是四栋各具特色的建筑:爱国楼、清贫楼、创造楼和奉献楼。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陈志岳介绍,这四栋楼的功能与方志敏精神的内核紧密相连,将方志敏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引导他们成长为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时代好少年。
漆工中学将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积极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中,努力挖掘学校文化特色,擦亮办学品牌,全面打造红色校园文化,使一楼一路都彰显红色精神、一室一墙都承载红色历史。学校建设红色文化长廊,左边是「百年党史,光辉历程」板块,右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党史板块、「英雄之路」方志敏革命事迹板块、「岁月如歌」校史板块。
漆工中学大力推动「红色文化进教室」「红色文化进寝室」等工作。学校还通过班牌、班训、班风的建设来体现红色革命精神,让校园内的每面墙壁都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红色剪影。
方志敏希望小学广泛开展「党史故事进课堂」活动,充分挖掘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学习革命先辈不惧艰苦、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刻体会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漆工中学把学科中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书记、校长等班子成员带头为学生讲党课;建立「党员驻班制」,全校党员教师承担学生导师职责,进一步推进思政教育全员化。
漆工中学将红色传统教育引进课堂,列入学校德育及教学计划。充分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将其作为学生学习红色知识的主阵地。要求相关教师上好「红色文化」「永远跟党走」等课程,通过定期检查红色课程的教案、校级领导「推门听课」等方式,落实落细红色课程的开设。2023年7月7日,漆工中学入选江西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试点建设项目的成员单位。
葛河是葛溪乡的「母亲河」,她的源头是革命先烈方志敏同志战斗过的磨盘山和葛源。葛溪中学积极打造葛河文化,围绕葛河人物、葛河诗篇、葛河风俗三个方面,建设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打造葛河人物走廊文化,讲好先辈故事,开展「葛河少年」「葛河之星」评比活动;结合地域特色,做精以龟峰风景、葛河风貌、戏曲人物为主线的十字绣社团,以葛河民俗为主题的创意美术社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戏曲社团、舞龙社团、龙舟社团,富有畲乡特色的竹竿舞社团等。
2024年1月24日,方志敏希望小学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到百步岭,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追寻革命足迹」重走长征路活动。在党支部书记叶鑫的带领下,翻山岭、过泥泞、爬雪山、过草地,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感受红军行军途中的艰难险阻和革命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体悟伟大的长征精神。
方志敏希望小学开展的「学志敏,遵规范,争当优秀小学生」演讲比赛,吸引了三至五年级的学生参加。比赛中,参赛学生把方志敏的故事讲得丰富、生动,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让广大师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漆工中学充分发挥作为方志敏家乡学校的独有优势,依托漆工镇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方志敏故居)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方胜峰),深入进行党史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每年,学校精心策划「重走红军路」「勇攀方胜峰」、参观方志敏故居、清明祭扫等红色研学活动,寻访红色足迹,将思政教育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引导学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弋阳县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健全红色文化育人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优势,持续开展「追寻红色足迹」研学实践、「红色走读」等活动。
弋阳县教育体育局二级主任科员周立军介绍,弋阳县推动用好【红色文化】教材,加强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突出德育实效。加大「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的创建力度,现有4所省级示范校(园)、9所市级示范校(园)。通过示范校(园)的创建,思政教育与红色基因传承工作得以全面融合,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让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成为新时代少年的鲜活感知。
中国教育报记者 徐光明 通讯员 曾宪瑛 熊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