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痛苦高喊「救命,不是我」的时候,一个时代的悲剧发生了。一个好人有好报的奇迹,在千呼万唤中,却没有来临。
7月19日,温州医科大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的「熊猫级」医生李晟,被一名男子持刀伤害,在抢救8个多小时,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在抢救过程中,医务人员接力献血,不少被李晟医生救助过的患者们和网友们都在向上天祈祷,祈求一个好人有好报的奇迹。
可是奇迹终究没有发生。
悲伤逆流成河,谁能想到上一秒还在兢兢业业工作的他,下一秒就这样躺在了血泊当中,就连穿的拖鞋都被染得鲜红。「他是饿着肚子走的。」
2024年7月19日,接近中午一点,门诊大多数的医生都已经去吃午饭去了,为了帮助更多患者,李晟医生放弃了自己的用餐时间,拿到盒饭以后就匆忙赶回门诊继续当班看病。
而此时,歹徒趁着安保薄弱之际,携带着刀具混进了医院门诊。
紧接着,歹徒蹿进李医生诊室内,持刀捅人,面对凶手的突然袭击,李晟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他痛苦大喊:「救命啊,不是我啊。」
在李晟医生奋力逃脱时,对面歹徒根本就没有停手的意思,而是疯狂砍杀李晟医生的脖子、后背等部位,旁人根本无法阻拦。
行凶过程整整3分钟,这3分钟里,李晟医生经历了多大的痛苦与绝望,最后,他倒下了,奄奄一息。
歹徒在行凶后选择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李晟医生在抢救8小时后,还是离开了人世。
与李晟医生共事的医生护士,纷纷流下了泪水。
有一位医生发文称:「培养一个资质好能力强的医生到李晟这个级别,10年只是刚刚毕业,还要临床上摸爬滚打很多年……这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事情,在中国,这个级别的医生堪称熊猫。」
不管学医与否,大家其实都知道,要成为一名成熟的医生,真的非常不容易。
之前就曾有过一个公式:
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3年规范化培训+执业医师考试=住院医师+主治考试+论文基金=14年的小主治医师+5年+几篇SCI论文+省厅级别课题至少2项+副高级职称考试通过=19年的副主任医师+5年+国家自然+3分以上SCI论文几篇+考试顺利=24年的主任医师。
而这般艰难的习医过程,最后竟然被凶手几刀没了。
这很难让人不愤恨。
而且,李晟医生还是全国排名前几的心内科医生,也是全院唯一一个主治,能当治疗组长的人,全院一半的冠脉手术出自他手。
更重要的是,这位医生仁心仁术,曾经为了抢救危重病人错过了硕士毕业考试,终生不得晋升副高,他的职称至今依然是「主治医师」。
他不搞功利,一心救治病患,常常坐在走廊吃饭,只为节省时间,看更多的病人。
当地很多人都认识李晟医生,他高尚的医德和口碑有目共睹。
可就是这么一位优秀的医生,最终离开了我们。
对于犯罪嫌疑人行凶的原因,官方通报还没有回应,网上有各种各样的一些说法。
有人说,凶手的老婆以前做过手术,是另一位周医生负责的,后来老婆走了,这凶手就走极端了,他本是找周医生,结果对方不在,他就把满腔怒气发泄在李医生身上。
也有人说,他无妻无儿无女,19年前做过支架手术,有点小纠纷但后来处理好了,这次也不知为何突然过来行凶。
歹徒行凶的真正原因,要等当地官方核实才能揭开真相。
可不管怎么说,这就是一次暴力的宣泄和谋杀犯罪。
此前有陶勇医生被医闹病患砍伤事件,这次有李晟医生被歹徒砍杀身亡,真的让医生群体包括学医学生们人心惶惶。
自己努力奋斗多年,好不容易穿上了白大褂上了岗,却还得时刻担心门外会不会突然又冲出一个人把自己咣咣两刀没了。
不得不说,无能狂怒的人们将利刃刺向医生,是时代的一大倒退。
结核病学家爱德华·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为什么医闹矛盾频生,除去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一部分原因是患者常把医生神化,觉得医生是无所不能的,是能让人起死回生的。
一旦治疗效果不符合自己的满心期待,那失望和崩溃就会将病人或是病人家属推向极端的边缘。
医生也是人,他们也只是一个有血肉之躯的普通人啊。
有人说,不到万一,真的不要去学医。
虽然是调侃,但这也无不告知着学医旅途的艰辛,以及当了医生后,要承担起把别人的生死扛在自己肩上的重责,这个责任实在太重了,他们一边背着担子,一边看着周遭生死离别的上演。
2013年,澳大利亚针对14000名医生及医护人员做过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医生患有抑郁症的概率是普通人群的3倍左右,70%的医生都呈现出有抑郁的状态。
在美国,每年至少有300到400名医生因为抑郁而自杀,就是平均下来一天一个还多,我国的调查数据没有被公布,但这个数据也绝对是惊人的。
作息不规律导致他们身体存在不适感,每天除了要救助患者还要完成学术研究,长期精神处于紧绷状态,负面能量都在叠加,而且,并不是每一个医生都懂心理学,都懂负面情绪该如何调控,当他有了负面情绪的时候,他不轻易向他人袒露,有的不断否定自己,不断和负面情绪纠缠,继而,就容易造成心灵的创伤,而悲剧往往就容易发生了。
能救众生,还要自救。
对于医生个人而言,情绪疏通很重要。
对于我们而言,保护医生,谴责暴力,是我们作为普通人能为这个时代医疗环境出的一份力。